为什么四大文明只有中国没有中断,因为有一个结构几千年没变过

2020-03-01   知常容

传统文化该怎么振兴?这个话题很高,也很大。能谈这话题的应该是专家学者,不是知常容这种门外汉有资格可以高谈阔论的。所以今天聊一个小的话题,聊一聊的我杞人忧天:传统文化传承和振兴的最大挑战在于家庭功能的过度社会化。

文化复兴必然会有文化传承的问题。

有些人很奇怪,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仅仅我们的文明一直在延续,从没有中断过,靠什么传承的?有什么秘诀呢?

在古代文盲率非常高,朝代更替也是很频繁,几百年就会出现更替,民族剧烈融合也发生过几次,为什么就没有中断呢?

不但没有中断反而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不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还呈现强大的包容度,为什么这样呢?

其实秘密不在于宏观,而在于微观,有一个结构几千年来就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家庭

不管是夏商周的分封制,还是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帝制,中国古代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就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哪怕是一丝。

父亲永远是家庭的中心,孝,严、慈永远是家庭的价值观。父慈子孝,慈母严父的角色扮演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在一个家庭之中,母亲是孩子最温柔的港湾,负责家中的一切,不管是有钱人家还是穷人家,家中内务肯定是母亲或主母负责的,父亲只负责家庭外面的。

教育孩子母亲完全有能力扛起来。

比如失去父亲的孔子依旧可以在母亲的照料下成才最后成为圣人,孟母三迁更是讲述一个母亲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的故事。

三国时期也有一个伟大的母亲,那就是刘备的母亲,刘备的母亲不惜找门路将刘备拜入当时大儒卢植的门下,最后给刘备结识公孙瓒制造了机会。刘备早期正是靠着公孙瓒的提拔最终出人头地,这个我在《刘备逆袭启示录》中说的很详细。

父亲是什么角色呢?父亲就是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保证 。只要走出家门,这一切都是父亲扛了。

父亲如果厉害,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就比较高,如果父亲比较无能,那家可能就败落。

父亲出去一年二年甚至好几年,不影响孩子对父亲的尊敬,同样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母亲一直陪伴着。

苦吟诗人孟郊曾经写过一首《游子吟》,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如果你是游子,正在外,久不回家,你吟诵这首诗,落泪是大概率的。

为什么?因为想家!

家有什么好想的?

因为家承担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有一次著名演员李立群接受采访说到他回到老家,发现自己父亲小时候坐过的小板凳还在。他想开口将这张小板凳要过来,带给他的父亲,但不好意思开口。

一张小板凳能值多少钱,用钱买得到吗?

这就是家。

这是成长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地方,这里有着一切童年的记忆,而且是唯一性和独特性。哪怕是同样的土疙瘩,味道也不一样,这就是根。如果你水土不服,带点家乡的土就可以搞定,就这么神奇。

天底下最高级的厨师就是母亲,母亲做的东西,吃到游子的嘴中,不管什么都是最好吃的。

落叶为什么要归根,因为那里是父母的归宿,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根。

父母为什么在那里,因为他的父母在那里。如果有一代人离乡背景了,后代也要回来认祖归宗。

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一代又一代连接在一起,如果华夏文化是大树,那么一代又一代的连接就是那一棵大树底大宠大的根须,合起来就是大树的根系。

不管大树被怎么被摧残,但根永远深深地扎在泥土中,过一段日子又会缓过来。

当然几千年来一直有力量尝试打破这个。

比如孔子曾经与叶公子高有过一番争论。

叶公问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其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叶公作为楚国的令尹,作为一个管理者当然希望将法直接侵入到家庭体系,使之法无不管之地。但是孔子却直接选择拒绝。

有些东西细究起来不是圣人说的对和错,而是圣人的确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情。

我本人对除了孔子外的儒家学者是保留意见和看法的,但不管你对孔圣人有什么看法,不管你对儒家有什么想法,哪怕你对孔子不尊敬称其孔老二,但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儒家对家的维护,那么中华文化或许真的可能断了。

喝水不忘掘井人,儒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不能被抹杀,哪怕很多人对儒家作出很激烈的批判,认为这种学说要为中国曾经的落后负责。

当然尝试打破这个家的结构力量一直在努力,比如大义灭亲与父子互隐一直交叉存在,又如通过扩大家的概念或者虚化来实现,这个详细讲下去就长了,不便展开。

中国古代社会实际是两个社会,一个是家庭,一个是王朝。不管王朝怎么变,家庭结构始终不变,这就是阴阳平衡,一动一静。

现在家庭已经出现某种改变,孝,严、慈不再是家庭的永恒的价值观,父母孩子的角色出现重新定位

父亲会赚钱养家,母亲也可以,也有可能是两个人一起。

双职工的出现对家庭的冲击是蛮大的,两个人都要工作,孩子的管理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各种托班和幼儿班自然应运而生。带来的结果是孩子与陌生人一起的时间超过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

孩子大约从三岁开始就参加了学校生活,他对母亲有概念吗?有,但是有多深呢?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幅减少,若干年后这些孩子回忆起童年的事情,他能回忆起什么呢?

很多父母不会做饭,就算会做饭,口味也越来越趋同化。

以前下馆子是件奢侈的事情,现在是最平常的事情。

一个孩子的味蕾从小被大众化的东西驯服,他年长之时回忆母亲做的饭菜,能回忆起那独特的口味吗?

孩子大量的时间都已经被安排了,被安排在学习知识,技能。奥数,语文,琴棋书画等等,为以后成年找工作打下基础。

他一天到晚不是在学习,就在游戏的路上,那么家,家乡对他来说是什么?连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都少之又少。

若干年后,他再读《游子吟》会落泪吗?

知常容不知道答案。

但有一个现实就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我们必须通过社会化的方式来节约时间。

有人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倡导恢复古代家庭关系,持这样的想法显然不现实,既然走进历史,就让它呆在历史中,你将它捡回来,没有人会喜欢的,为什么走进历史,因为没有了市场和生命力。

时代在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也是顺理成章,现在重点考虑不是恢复到古代的家庭结构而是考虑文化振兴怎么在现代家庭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一个家庭的结构该怎么重建。

这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急需的事情。

如果不重视,不解决,那么文化传承和复兴将会遇到最大的挑战,这就如同沙土上建高楼。当然我希望我在杞人忧天,希望我是错的,是危言耸听。

希望这是杞人忧天!是的,希望是杞人忧天。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概念,限于篇幅,没作区分解释,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