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一刻会感到生活很枯燥?没有什么有趣的事能让你笑出来?你的孩子是否也会这样呢?有时会呆呆地看着窗外,感到生活很无聊,没意思?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压力。孩子每天要上课,要写作业,几乎没有了出去玩的时间,更少接触大自然,不能让自己置于一个完全放松的环境中,大胆的进行幻想。当孩子有个荒诞的想法时,他们听到的可能是:别做白日梦了!快写作业去。
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中,孩子会把快乐锁进抽屉,而回到一眼望不到边的作业中去,不敢再进行幻想了。孩子的脑洞越来越小,而压力却越来越大!
俞敏洪曾说:没有快乐做基础,孩子是走不远的。
孩子压力太大。
一个快乐的孩子才能从生活中感受美好,才会热爱生活。当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开一个玩笑、看一本漫画书、开启脑洞之旅。而父母可以陪着孩子,让孩子的生活充满节奏感和欢笑声。
最近,我被一本漫画书所吸引——《生活要有节奏感》。这本漫画除了一些象声词外,没有别的文字,孩子并不难看懂。色彩的风格贴合故事内容。不同的故事,主色调不一样。人物表情夸张,充满了幽默感。
这本书超级解压,而且脑洞大开,能把人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中,故事结果总是出乎意料,让人忍俊不禁。漫画的主人公叫“咕咚”,他是一个外星人。总共有七章,有咕咚拯救地球、玩转无人岛、咕咚的地球生活、咕咚的四大爱好、咕咚的爱情、“社会人”咕咚与咕咚和动物朋友等。图案虽小,但是却很精致。
《生活要有节奏感》
一、漫画中融入了科幻的元素,人物充满幽默感,能治愈人们烦躁不安的心情。
这本书的作者克洛海克和莱策都来自欧洲漫画之都比利时,他们的作品以无厘头、超现实的幽默享誉世界,其作品多次获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奖,如圣米歇尔奖、青铜阿德玛奖、弗拉芒文化奖等;莱策是一名漫画编剧,毕业于安德卫普艺术学院,与克洛海克是大学豪华棋牌同学,曾凭借《生活要有节奏感》获得最佳荷兰语青年漫画奖提名。
他们的漫画之所以能多次获奖,是因为漫画中的人物和故事能让人们不经意间会心一笑,治愈人们疲惫的灵魂,减少人们的压力,让人们重新感到生活的美好。小小的漫画却有治愈的作用。
漫画中的主角叫“咕咚”,他是一个很可爱的外星人。戴着一顶绿色的漏斗帽、穿着一条绿色、宽大的短裤。全身为粉红色,粉色的身体象征着他对生活的热爱。而绿色的漏斗帽和短裤,则象征着他充满了活力。他还有一张喇叭嘴,这样他只需要轻轻说一句话,别人都能听得很清楚。
可爱的咕咚。
当咕咚看到地球人的生活越来越单调乏味,而且压力又很大,于是,他驾驶飞碟来到地球,用他超现实的搞怪能力和充满幽默感的治愈能力,帮助地球人重启具有节奏感的欢乐生活。
咕咚来到地球上后,有一次被别人踩了一脚,痛得决定去买一双鞋。他进了鞋店后,销售员拿了很多鞋给他试,可是,没有一双鞋是他能穿的。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看到满地的鞋盒,他的脑洞一开,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把鞋盒当成了鞋子,用脚穿了进去。
咕咚在试鞋。
售货员看着他的举动愣住了,她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穿鞋的人!不过,咕咚却感到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只要能穿上脚就行。出门后,还不忘向售货员阿姨挥挥手,至于说了什么,可以自己去想象。阿姨看他穿着鞋盒走路的样子,被逗了。也微笑着跟她打了个招呼。
这两只鞋盒,是四四方方的,而且又大又笨重,看着咕咚走路的姿势,简直要笑翻。但是,他走得很稳,因为鞋底面积太大,他每走一步,都要向前大跨一步,否则两只鞋盒会绊在一起。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咕咚的大脑不受思维的限制呢?在这看似无厘头的事情背后,其实是表现出孩子不想受束缚的心理。
当人们买不到鞋子的时候,通常会去别的鞋店看看鞋子。还可以定制鞋子。但是,他却穿着鞋盒上街,不怕别人嘲笑,这种幽默感使他不再为穿鞋子的事情而感到烦恼。
但有时他的运气也不太好,常常倒霉,也因此惹出许多笑话。不过,咕咚并不会因此而感到很尴尬、很紧张,他总是能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事情,这使他的生活没有一丝烦恼,他的幽默感总能让他的生活充满快乐和节奏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受到过很多的限制,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当孩子总是受到限制和否定时,他就不敢大胆去想了。父母只有多去肯定他们,他们才可能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许会很荒诞,但是他们的生活会充满乐趣和节奏感。
孩子总会受到很多限制。
二、以孩子的生活为原型,洞悉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一边,与孩子建立连接。
漫画中的故事并不完全是幻想出来的,也有的故事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为原型。一天,咕咚正坐在沙发看书,身后是两扇窗户。在他正专注地看书的时候,突然听到“哐啷”一声巨响,把他吓得跳了起来。原来是一只足球,从窗户外面踢进来了。窗户上的玻璃碎了一地。
惊魂未定的咕咚,走到窗户旁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窗外,有两个男孩吓呆了,他们正站在原地,一脸恐惧的看着咕咚。但是,咕咚并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他的表情是很平静的。难道打碎了玻璃不骂人?也不用赔?这太奇怪了。我妈妈通常在我们犯了错误后都会大骂一顿。
不过,咕咚在捡起这只足球后,我看到他皱起了眉头,不知道在考虑什么问题。也许是为那扇打破的窗户而感到伤心,也许是认为这些孩子太调皮了,为碰到了熊孩子而感到烦恼。猜猜看,接下来咕咚会做什么呢?
在下一副漫画中,画面是在窗户外面。这两个男孩突然看到他们的足球正从另一扇窗户飞了出来。他们的眼睛都瞪起来了,愕然的看着他们的足球。那扇本来是完好的窗户被打碎了,玻璃又碎了一地。这简直不敢让人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就在他们感到惊讶的时候,咕咚把头伸出窗外,微笑地看着他们俩。画面中,在咕咚的头旁边,还有好几块没有从窗户上掉下来的玻璃,尖角正对着咕咚。然而,咕咚并不在乎这些,反而很高兴,因为,他看到这两个男孩不再像刚才那样紧张、恐惧了。
这两个孩子没有遭受到批评和责怪,咕咚反而还把球踢出来还给他们。这减少了孩子们的恐惧感和压力。他们在拿到球以后快乐的与咕咚告别,高高兴兴的又玩去了。
咕咚看着他们离开了,又重新拿起书,坐在沙发上,认真地看起来。身后是两块破碎的玻璃窗,地上是一地的碎玻璃。不过,咕咚却笑了,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他帮助了那两个孩子。
当孩子犯错误时,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成人会责怪自己。而咕咚却故意打碎另一扇窗户,就是告诉孩子:你们不用担心,我也会打破窗户的,你看,现在我和你们一样了。既然我自己也犯了错误,我又怎么会责怪你们呢?
咕咚是用与孩子同样的行为回应孩子,与孩子们站在了一起。回应怎样才能发生?
艾利克森流派的催眠认为,如果我想和别人建立链接,我就要和别人保持同一个呼吸。
同样的道理,如果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可以和孩子说一样的话或做出一样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开心的在玩的时候叫到:“哇!我要开枪了。哒哒哒哒哒!”的时候,父母也可以看着孩子叫一句:“哇!你开枪了!哒哒哒哒哒!”在这种回应中,是最容易与孩子建立连接的。
咕咚家的窗户已经被孩子们打碎了一块,他知道这个时候孩子们一定很害怕。于是,他主动打破另一块玻璃,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建立了连接。孩子感到深深的被理解了。这种做法在别人眼里看来非常荒诞,基本上是没有哪个父母会这样做的。但是夸张的表现手法却呈现出了一个教育理念。
但是漫画中的故事,却缓解了孩子的压力,能治愈一大批那些曾被父母大声训斥过的孩子。咕咚用自己的错误告诉别人:我也会犯错误,因此,犯错误并不可怕。孩子不再认为犯错误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一个人能共情别人,都是因为先得到了足够多而且好的回应。
一副小小的漫画,背后却蕴含着这么深奥的道理。
三、建立同理心,大胆打破常规。释放人与动物的天性,营造一副温馨有爱的画面。
在这本绘本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咕咚路过一个池塘,他看到有一位老爷爷在给池塘里的小鸭子喂食,小鸭子争先恐后地抢着这些食物。
咕咚看到后,却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猜猜他的心里会想什么呢?只见他对着这些小鸭子在说话。而小鸭子也都抬着头,看着咕咚,呱呱呱的叫着,他们好像都听懂了他说的话。原来咕咚有着与动物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只见,小鸭子马上游出水面,一个一个的排好队,跟随在咕咚的后面。出门时,因过马路,警察叔叔很好奇地看着这群小鸭子。第一次看到一群鸭子上岸,真搞不懂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小鸭子们快乐的唱着歌曲,跟在咕咚的后面,原来他们是要去一家饭店。
在饭店里,小鸭子们坐在位子上,手拿菜单高兴的点着自己爱吃的食物。这是他们第一次在饭店点菜,可以吃到自己爱吃的食物了。小鸭子开心地欢叫起来。以前,他们每天吃的都是老爷爷给他们喂的食,他们没有选择。
而现在,他们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在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情况下,小鸭子别提有高兴了。他们坐在一个长长的桌子上点菜,画面非常温馨!就象一家人一样。
这个漫画寓意着很多家庭中的孩子是没有选择权的,一个毫无选择权、处处被父母安排的孩子是没有生命力的,更别谈创造力的。他们抑郁寡欢,听从父母的安排,只是为了不想让父母生气。
咕咚把小鸭子们带出来,他们瞬间充满了活力。他们唱着歌,连脚步都是欢快的。可以看出,咕咚是有同理心的,他能与这些小鸭子感同身受。能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对于一个抑郁的小鸭子来说,这可以让他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具有治愈的疗效。
让孩子拥有选择权,他会从心底里,感觉到自己被看到、被听到、被尊重,受到外界肯定与鼓励的孩子,才能进一步地自我肯定,这是幸福的基础。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选择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我设限,思想变得封闭。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没有驱动力,但是有无法摆脱的焦虑、无力和挫折感,进而产生绝望的情绪。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从父母手中夺回自己的“掌控权”。
美国畅销书《The Self-driven Child》的两位作者临床神经心理学家William Stixrud说: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够主导生活并获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时,才可真正产生 自主性。这种自主权会让孩子产生动力,充满生命的活力。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今日说法》表示:很多家长在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选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必须怎么样,你这个学期怎么样,下个学期怎么样,他都规划得好好的”。孩子没有任何选择。
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力是对孩子信任,也能培养起孩子选择的能力。一个善于抉择的人,他的头脑中总有多个备选方案,能够权衡利弊在多个方案中作出选择。大脑会变得更加灵活,思维会更加活跃。
当我们在遇到一些烦恼时,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打开脑洞,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解压,让自己和孩子变得快乐起来。生活要一张一弛,才能充满节奏感。幽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调味品。而这本《生活要有节奏感》将会让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鼓励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