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画画没有创造力。想让孩子的创造力爆棚,这些方法你不能错过

2020-03-26     雨后山林静

绘画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创作方式。这段时间,很多孩子在家里呆久了,玩具也玩腻了,没啥玩的,就喜欢画画。孩子在家里画画是随心所欲的,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画画。画画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孩子还能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意愿,通过绘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美国“创造力之父”保罗·托伦斯在研究中发现,3-5岁是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速发展时期,而5岁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幼儿绘画敏感期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因此,父母要抓住这个时期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幼儿喜欢画画。


一、绘画给孩子带来的意义。

幼儿进行绘画创作,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幼儿的绘画活动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绘画是靠表象来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孩子会在已有的认知上进行想象,并且进行创造。画出人们从来没有看过的物品。

我看过很多孩子画的画,他们的作品非常幼稚,但是充满童趣。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能大胆进行创造,有时,他们的画面并不协调,也不合逻辑,但是具有创造力。他们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而又不受经验的限制。


幼儿的绘画活动能发展他们多种能力。


2. 幼儿的绘画活动是训练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绘画中会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他们要用到眼、手、脑等等感官。眼睛要细致的观察事物,双手要进行操作,大脑要思考画什么、如何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精细动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手指和手腕能配合一致。孩子在绘画活动结束后,还会用语言来介绍一下他的作品内容及寓意,因此,能发展孩子多种感官。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复杂的动作对孩子的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

3.幼儿的绘画活动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幼儿的个性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等。

绘画能带给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孩子会对绘画产生兴趣,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绘画,孩子还会富有同情心,能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有的孩子开始因为不会画,对画画不感兴趣,但是随着他们绘画技能的提高,孩子感到绘画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情感体验。还会画找不到家的小鸟,希望人们能帮小鸟找家。

另外,孩子在绘画中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事物的喜好。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之间的联系,还会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物体本身,用一种十分感性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


幼儿的绘画活动能形成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幼儿绘画的三个阶段。

孩子的年龄不同,他们的绘画水平也不同。幼儿是3—6岁的孩子,根据他们的绘画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涂鸦阶段

【1】无控制的涂鸦

涂鸦的第一阶段是随意涂鸦,或者是无控制的涂鸦。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手部肌肉没有发育好,控制能力很差。他们拿笔的姿势也是不标准的,动作不协调。只会在纸上乱涂乱画。

【2】有控制的涂鸦

这个时候孩子会有意识的用画笔上下,或者是左右来回画。孩子的手、眼能开始协调配合好,能画出波浪线和圆圈。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与画画。

【3】命名涂鸦

孩子能够对着自己画的东西叫出名称,说出故事。尽管别人看不出他画的是什么,但是他自己能看懂。能把他的动作与想象经验联系在一起。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


孩子的涂鸦阶段。


2.象征阶段

1】早期象征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视觉形象感受力有所提高。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外形,能把基本的一些形状结合在一起画画。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愿望,随意夸大画中的某一部分。比如,妈妈的嘴巴涂了口红,孩子会把妈妈的嘴巴画得特别大。

2】中后期象征阶段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基本图形和线条的组合。他们能够自己随意的进行组成图案。所画的内容也涉及较广,除了水果、小动物以外,还有一些交通工具等等。孩子所用的颜色也逐渐丰富起来,涂色能力比以前强。


幼儿的象征阶段。


3.图式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在绘画中的表现方式会出现一些符号化、图式化的特征,所以叫图式阶段。

1】早期图式阶段

孩子对色彩有了很好的认识,对色彩的明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孩子已经摆脱了基底线,尝试将整张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有层次感。但是还不能理解“近大远小”的道理。他们所画的形象基本上能反映主题。

2】后期图示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用比较流畅的线条来画出物品的轮廓。孩子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还能够画出一些细节出来。他们开始尝试用立体的方式来表现三维物体。但是会受到技能的限制。孩子的画面色调开始变得协调,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具有一定的情节。


图式阶段的孩子会表现三维物体。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解决未来问题的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发明,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类适应不同环境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当孩子在绘画时,父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创造性绘画的基础。

孩子的绘画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平常,父母要多带孩子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给孩子多一些表象。孩子有了表象,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大脑再对这些表象进行加工。时间长了,他们就容易形成一定的概念。


父母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孩子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先以想象为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的意向,就不可能进行创造。而这一切都是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家长平常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比如:带孩子去科技馆、动物园、银行等等地方看一看。还可以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教科书。孩子会得到丰富的表象。

比如,孩子在大自然里会观察到各种不同的大树。他们会了解到大树有树干、树枝、有树叶。每种树叶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在树叶上面,还有叶脉。枫叶的叶子象小手掌、银杏树的叶子象一把扇子、还有的叶子象飞毯一样大。父母还可以让孩子来进行想象。

带孩子去公园的池塘里看鱼,孩子会看到各种不同的鱼。它们的形态、特征和颜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还看到小蝌蚪。这些小动物孩子们都很喜欢,往往会观察很久。以前,我就经常带自己的孩子去公园,孩子每次都看得不想走,连地上的小蚂蚁她也看得津津有味的。这丰富了她的生活经验。



2.绘画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孩子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孩子的绘画活动有三种:

  • 命题画
  • 意愿画
  • 装饰画

其中,意愿画是指不规定孩子画什么主题,由孩子自己决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画画。意愿画能满足孩子表达的愿望,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根据他们的兴趣来选择绘画主题。孩子没有了主题的限制,会有各种想法冒出来。老师在幼儿园里给孩子上绘画课时,也会让孩子画意愿画,并不限制孩子。有的孩子在刚开始画的时候,创造力并不是很好,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常强的。在画画时有的孩子选择了这样的主题:

吸尘飞碟:(孩子看到马路上的灰尘太大了,于是就想画一个吸尘飞碟,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地球的灰尘都吸走。)

奇特的交通工具(孩子每天在上幼儿园时,路上有时会很堵,所以就想到了一款奇特的交通工具。它很小,能在较矮的地方飞,能快速绕过障碍物飞到幼儿园里。)

我的房子(孩子的房子有很多功能。孩子在房子下面画了车轮,想去哪就去哪。还画了象机翼一样的翅膀。)


吸尘飞碟


3.父母的创新思维是激发孩子创新热情的主要手段。

现在,处处都在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能让一个企业充满活力,在行业中更具有竞争力。父母和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平常没有创新思维,长期下来,自己都会感到很枯燥无趣。如果孩子是这样的话,就不能发展出他的创造力,也不能在一群人中快速脱颖而出。

因此,父母平常要用创新思维去影响孩子,孩子慢慢就会具有创新意识。父母可以这样做:

【1】变换绘画形式。

经常变换形式,孩子会感到很新颖,他们也会体验到创新带来的乐趣。平常孩子在画画时使用的都是水彩笔或者是蜡笔。除了用这些笔来画物体的轮廓和涂色以外,还可以用手指和脚趾来做画。

如:手指画,就是用手指蘸颜料,然后在画纸上画画。用小手指点出来的图案和用画笔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孩子会感到很新奇。孩子可以用手指的不同部位来点画。比如:用指尖来点画、把手指侧过来点画、用手掌来印画。孩子还可以在他的脚趾上来画画,这是非常有趣的。父母要多启发孩子,让他们想出更多的绘画形式出来。


孩子在脚趾上画画。


2】改变绘画材料

单一的绘画材料会让孩子感到索然无趣。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多准备一些绘画材料,供孩子选择。准备的材料有:

水粉、拓印材料(把蔬菜切开、可以用花菜、胡萝卜、藕、芹菜的切面进行拓印、小瓶盖、印章)、刮画、水彩颜料(吹画)、瓜子壳、布、树叶(粘贴画)、小棉签(点画)。

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不限于仅用蜡笔来画画。孩子可以使用很多材料来做画。在做画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会考虑,我想画的物品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添加进去好?这又能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


用蔬菜蘸颜料进行拓印。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时,孩子就能根据自己的喜欢大胆去使用了。我看到有的孩子在画花瓶的时候,很喜欢用蔬菜的切面在花瓶上进行拓印。既有自己画的,又有拓印画,能展示不同的图案。

当成人给了孩子这种提示后,他们自己还会想出用各种物品来创作。有孩子会告诉老师:“老师,我还可以用棉花粘在我画的棉花糖上。我的棉花糖上有能量糖,叫魔力棉花糖,吃了以后就有魔力了。”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因成人的引导而爆发出来。这些物品一般家里都会有,父母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


孩子画的花瓶。


4.父母要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引导,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

如果父母平常太严肃,孩子就不敢放开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怕自己的想法会遭到父母的嘲笑。而一句鼓励话或是充满趣味的话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创造力。

因此,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和生动的语言去与孩子交流。幼儿园的老师就是这样,她们会模仿幼儿的口吻来说话,所以孩子特别喜欢,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孩子会很积极,也敢大胆的进行创造。

在生活中父母在带孩子出去玩时,看到蜗牛后可以对蜗牛说:“小蜗牛,你爬得太慢了,我给你画一双翅膀吧!这样你就不用慢慢爬了,可以飞翔了。”孩子在听到后,是不是会很感兴趣呢?接着还可以问问孩子,你想给蜗牛画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要用语言引导孩子,激发他的创造力。


5.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孩子的作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

孩子画的画,有时候并不是成人眼中很标准的画。圆要画得很圆,色彩一定要很鲜艳才画得好。孩子的画表现出来的,是他对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加工和他的内心世界,没有好坏之分。因此,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孩子的作品,而是要从孩子的角度上去积极的评价他们的作品。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美。他们的肯定会让自己更有创造的动力。父母在评价孩子的画时,可以这样鼓励孩子:

“这是你创造出的小花,一朵绿色的小花,很漂亮呀!”

“这是什幺小动物呢?我从来没有看过,你能说一说吗?”

“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动了脑子想。”

“你创造出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呢?你给他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吧!”

“妈妈看到你的画里,好象还藏了一个故事,真有趣,你能讲给我听吗?”

最后,妈妈还可以把孩子的画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或者是挂在家里的墙上,让一家人来欣赏。当父母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肯定并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孩子会劲头十足,会更有创造力。


父母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孩子的画。


在疫情期间,上海有一位语文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写一首小诗。后来发现一位10岁的小学生写了这样一首诗。诗中写到“现在,我最想养一只食蚁兽!不,是食疫兽!我牵着它出去遛遛,啊呜一口把病毒全都吃光光”。并且在这首诗的下面还画了一只他心中的食疫兽。这个孩子的画表现出了他美好的愿望和创造力,让人们赞不绝口。



日本教育家鸟居昭美曾说:“幼儿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

别在乎孩子画得好看不好看,而是要听听画里有什么故事。当父母孩子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多鼓励孩子,孩子的创造力就会象发动机一样,他会持续地去创造他的绘画作品。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鼓励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51wFnEBiuFnsJQVBw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