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幼儿园里很多老师都说孩子太难管了。有些“熊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会闹矛盾。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打小朋友,班上很多小朋友都会向老师告状。还有很多小朋友表示不想再跟这样的孩子在一起玩了。
我们幼儿园大班有一位男孩叫阳阳,个子非常高,脾气特别暴躁。有一天,小朋友们把椅子搬出教室,垒起来,站在走廊上玩。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叫小雨,他把垒得高高的椅子放在旁边,自己坐了上去。阳阳看到后,就叫他起来,说不能坐在椅子上。小雨没理他,阳阳后来就用力把他拖下来。因为用力过猛,弄痛了他的手,小雨大叫一声哭了起来。然后愤怒的用手使劲拍打着阳阳。
我当时就站在不远处目睹了整件事情的过程,但是因为阳阳的动作太快,我也没有能够及时的制止。事后,我与两个孩子都进行了沟通。告诉阳阳以后不能打小朋友。阳阳一边听我的话,一边双手叉腰,用鼻子发出“哼!哼!”的声音,看得出来,阳阳很不服气。
两个孩子在打架。
孩子的这些情绪表现,都反映了他的适应行为,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成人却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社会化的发展并不成熟,这会使他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很多矛盾,失去了很多好朋友。这个孩子会被孤立起来。情绪的社会化发展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社会化。
一、情绪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是指长期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的情绪。人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学习着理解他人的体验和表情,尤其是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学习着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3—6岁的幼儿已经会用语言和行为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够体验自己的情绪,也能够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他们甚至还具备缩小、扩大、掩盖和诱发替代情绪的能力他人的体验。
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在遇到一件事情以后反应不会很强烈,但是有的孩子反应却异常激烈,他会去殴打别人。
有的父母会不解,说孩子:“这孩子,人小脾气大,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的。”
我还听过幼儿园的孩子这样骂别人:“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不去死哟!”
情绪社会化是在与他人关系中体验到的情绪。
我当时心里也在想,这孩子从哪里学到的?除了幼儿园,孩子呆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家庭了。孩子一直在有意无意的学习着身边人说的话。并用习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这种违反社会“表达规则”的举止被认为是不礼貌的,有时会破坏友谊,影响人际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父母会按照社会文化的需要去教育孩子。要符合道德规范,要按照文化的需求表达得体的行为。要有亲社会的行为。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实现情绪的社会化发展。
二、事件关系对孩子情绪社会化的调节作用。
在生活当中发生的很多事件,对孩子的情绪社会化的发展都会有影响。父母对孩子教导时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言语陈述
言语陈述,就是直接用语言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2.规则展示
告诉孩子要遵守哪些社会规则。比如: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他人。
3.身体接触
比如父母抚摸孩子的额头,对孩子表示亲切感。还有拥抱等等。
4.表情和声调
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的表情,是面带微笑还是愤怒的?是轻声细语还是大声吼叫的?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父母并不受孩子情绪的影响,而是依旧用温和的表情,平静的声调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教导。这样孩子就会从父母对这件事情中的表现,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
母亲抱起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一般来说儿童在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初期,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内化的。
但是,同样一件事情,对孩子进行情绪教导,给孩子不同的情绪,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获得。
比如:当孩子在其他孩子在一起玩时,把别人的玩具抢了过来。母亲对孩子可能会产生三种反应:
- 1.母亲会温和、耐心的与孩子沟通。
- 2.母亲会忽视孩子。
- 3.母亲会粗暴的对待孩子。
在第1种反应中,母亲用温和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这是一种尊重孩子的方法。这种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母亲对自己的爱与关心。这样更容易使母亲与孩子建立起感情的连接,能赢得孩子的合作。孩子以后就会把母亲这种温和的态度进行内化。从而学会用同样温和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母亲在温和与孩子沟通。
在第2种反应中,母亲忽视孩子,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在母亲的心里是无足轻重的。孩子的信念是:你都不正眼看我一下,根本就不关心我。你也不知道我就喜欢那个玩具。孩子从母亲的忽视中学到的是:我以后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是什么。从而在与人的交往中,会对他人漠不关心。孩子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
在第3种反应中,母亲粗暴的对待孩子,会让孩子产生抵抗心理,甚至有报复心理。在与别的孩子的交往中会,他就学会了用粗暴的方法去对待他人。比如:强他人东西、打人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反应不同,所得到的情绪获得也不同。
维果斯基曾经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内在主观性。它包括沟通双方的认知和感情的协调一致。当儿童遇到一种特定的情绪情景时,以前体验过的那种情绪就会被激活,父母的教导将被儿童再次体验到。
因此,孩子曾经有过的情绪体验,将影响他们日后的情绪反应。
母亲在指责孩子。
三、情绪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父母要想对孩子有正确的情绪引导,在对孩子进行情绪社会化的教育时,有几条途径。
1.直接教导
对孩子进行直接教导,这是非常简单的一种方式。不过,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导时,要用自己正面的情绪反应去强化孩子的情绪反应。
用自己的行为去给孩子做个榜样。孩子就会很自然的去模仿大人的行为。
很多父母都会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有些地方因为玩的人多,要排队。孩子不愿意排队,可能会插队甚至与别人争吵起来。这时,父母只需要对孩子说,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并拉着孩子的手重新去排队就好了。不要骂孩子,也不需要一直讲道理。
当然,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反应。决定自己怎么做,而不要关注于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在排队玩。
父母还可以带孩子与其他有礼貌、懂事的孩子交往。因为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他们会很自然的在其他孩子身上学会如何与人交往。父母要细心观察,对孩子的模仿行为给予鼓励。可以对孩子说:
- “我看你对别人很有礼貌。”
- “我注意到,你被哥哥撞了一下也没有哭。”
- “我看到你走过了平衡木后,还帮助了后面的小妹妹。你对小妹妹很友好。”
父母只需要去强化孩子的正面情绪就可以了。
母亲在强化孩子的正面情绪。
2.间接教导
间接教导是指孩子在发生某种情绪反应时,父母通过有意教导和干预来起作用。比如:模仿、认同、社会参照等媒介。
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去理解情绪的意义。
在幼儿园里,我也碰到过很多“熊孩子”。有时我就会用间接教导法。
有一次轮到我值班。幼儿园里有很多家长因为不能按时来接孩子回家,值班的老师就会带这些孩子在一楼的活动区里玩,边让孩子玩边等家长来接。
有一次,我准备把木马拿过来给孩子玩。还没把这些木马放下地,就有孩子跑到我身边开始抢了。他们边抢边说:
“我要红色的。”
“我要黄色的。”
“我也要黄色的。”
于是几个孩子就开始抢了起来,还有的小朋友用手把别人推开。
幼儿争吵起来。
我发现有一个孩子并没有抢,她正坐在木马上玩。于是我马上对其他孩子说:
“小朋友现在看看,谁没有抢木马呀?”
这些孩子马上停了下来,都用小眼睛看着那个没有抢木马的孩子。
于是我把注意力放在那位坐木马的小女孩上,让这位女孩当做孩子们的社会参照,走到这个小女孩身边,蹲下来微笑着对她说:
“你没有与别的小朋友争抢。你做得很棒!”然后我摸摸她的脸。小女孩笑了。
其他孩子们在听完我说的话后,马上放手都说:“老师,我也不抢了。”
我没有说哪位孩子是“熊孩子”,没有给任何孩子贴上这个标签,而是让孩子通过观察我的情绪表情,听我的语言理解了这件事情所蕴含的情绪意义。
后来,孩子们都耐心的等着我把木马一一拿出来给他们玩。
在这件事中,我没有指责孩子们抢木马,也没有给他们讲道理,只是对他们进行了间接教导,就起到了效果。父母如果带孩子出去玩,遇到孩子与他人发生争执的事情,同样可以用间接指导法。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不用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自己从中去理解其中的情绪意义。
孩子在玩木马。
3.期望交流
期望交流是指孩子会受到他人在一定场合的交流信息和期望所影响。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着优良的品质。比如:诚实、有礼貌、举止优雅等等。
有时我就会与孩子分享自己在碰到一些事时是如何做的。我在工作上会遇上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自己也会有情绪。比如:会有人在办公室大声说话,影响我的工作。我就会与孩子分享当时我是如何做的。我会很礼貌的微笑地向同事提出来:麻烦大家小点声音好吗?而不是与别人吵架。我会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同时,我也会对孩子提出来,我希望她也能够成为一个有素质的文明的人。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善地向对方提出来自己的建议。如果对方不听,那就自己走开一会。
当父母向孩子提出这种期望时,孩子会根据父母的这种期望和建议去扫描自己的情绪体验,他们会试图与父母提出的期望相匹配。努力成为一个大众认可的,具有良好情绪和行为的人。而不是成为人们眼中的“熊孩子。”一个具有良好情绪的孩子,他们会往往赢得一个好人缘。
母亲向孩子提出一种期望。
心理学家布朗内尔提出:并不是父母与幼儿谈论情绪的次数,而是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谈论情绪、谈论哪些情绪内容等质量特性,对儿童早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想促进孩子情绪社会化发展,还要给孩子提供更多对情绪的认知。比如:让孩子知道打人会给人带来疼痛感。在公共场所乱发脾气会影响他人等等。鼓励孩子自己思考他的行为会给人们和自己带来哪些后果。建立起行为与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育婴师。致力于家庭教育。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