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童被拐事件引反思:缺爱,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

2019-07-17     幼教咖

这两天杭州女童欣欣被租客带走事件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人们纷纷为女童的不幸遭遇感到痛心,然而令人更痛心和不解的是,欣欣竟会对才认识几天的租客毫不设防,而且女童的爷爷奶奶竟允许陌生人将自己的孙女带到陌生城市去,这简直匪夷所思。

然而,我们在对欣欣过往的经历进行梳理时却发现,在欣欣三岁以前,曾和爸爸妈妈一起居住,那时她是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教育下,她是懂得拒绝陌生人并提防陌生人的。

然而随着爸爸妈妈的离婚,幼小的她见证了一个家庭由完整到不完整,见证了爸妈的争吵,她开始缺乏安全感,并逐渐感受不到那么多的爱。直到后来,爸爸妈妈离婚,欣欣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的安全感防线崩塌,她成了一个缺爱的孩子。

所以,只要别人稍微对她好一点,她就会表现得很亲切,把这个人看成是亲人一样,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租客的有机可乘。

从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出,对于安全教育,欣欣的爷爷奶奶是完全忽视的,他们并不懂得该如何保护孩子。我们说养育一个孩子,不只是要关心他的吃穿住行,更要关注他的心理健康,要去呵护这一颗幼小的心在阳光下健康地长大。

然而,缺爱的孩子却总是将自己的心放在阴暗处,他们不敢肆意享受这样的阳光,他们甚至怀疑,自己值得拥有这样的阳光吗?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一个缺爱的孩子究竟会有哪些表现,父母要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家孩子有没有相关现象。

1.懂得察言观色,看别人脸色活

我曾经看过一个例子,说有个阿姨穿了一条裙子给孩子们看,问孩子们好看不,几个小孩都瞅了一眼后说“不好看,难看死了”,唯独一个小女孩抬起头来,认真地说“阿姨,你穿着真好看,很显气质”,阿姨听了高兴地直夸女孩懂事。

这件事后来让育儿专家评论,专家却表示很心疼这个女孩,她这么小的年纪,就该活得真实一点、肆意一点,而她却获得谨小慎微,学会了察言观色和讨好别人,通过其他事件也能看出女孩对别人的看法总是很在意,担心自己哪句话说的不对就惹大人们不高兴。

一个孩子在幼小的年纪,就懂得了察言观色,就生怕自己哪句话不对惹人不高兴,怕自己不被人喜欢和接纳,这就是缺爱的表现。

2.遇事拘谨,不敢随便说话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孩子见了人总是叨叨个不停,一会问这一会儿问那,这样的孩子显然安全感十足,得到了家人充分的关注和爱。而有一些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怯生生的,大人和他打招呼,他都很小声回答,时不时还要看看妈妈脸色,甚至会直接躲开,这也是一种却爱的表现,说明父母在语言上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比如当孩子不停问父母问题时,父母因为忙碌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问题,总是将他打发掉,这时孩子就会怀疑,难倒爸妈不喜欢我吗?难倒我的问题很幼稚吗?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听我说话?在那之后,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敢说话。

3.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吸引大人注意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父母忽略,他说话没人理,他的需求没有人关注和满足,无论他做什么,家人都捕捉不到他的内心需求,他的情感和欲望得不到发泄和满足,他就会变得暴躁。孩子的语言能力总是匮乏的,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表达不好或其他原因多次忽略孩子,这时就会激起孩子的不满,出现打人、砸东西、偷东西等异常举动。

他们就是想要用这种过分的行动来吸引爸爸妈妈注意,希望他们能够多多地关注自己。

4.总是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老好人,对于别人托付的事情他们总是尽量迎合,有时就算把自己的事情耽误了,也要把别人的事情办好,其实这种老好人也是缺乏爱的表现。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家里有弟弟或妹妹,他们就会希望自己做得足够好,不给爸妈添麻烦,来引起爸妈的关注和夸奖。

这种“懂事”的背后是讨好,是委屈求全,这种孩子父母看着很喜欢,经常会夸,然后其实孩子伤痕累累,他们多么渴望即使自己不努力,不“懂事”,也依旧得到父母充分的爱。

其实,孩子缺爱不仅是心灵受到了伤害,情感得不到满足和慰藉,就算他长大成人,也总是缺乏安全感,无法肆意享受幸福。所以孩子缺爱,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并弥补,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最好的认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yJFWwBmyVoG_1Zqs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