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蔬菜涨价是不是“投机发财”?

2020-02-26     贞观


大概是十天前,楼下买菜的两口子,在微信群里讲:有人以发国难财为借口,把他们给举报了。


小两口以前是在我们小区外面摆摊卖菜卖水果的,也在我们小区住。半年前,小区门口不让摆摊之后,他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平时小区住户谁家需要蔬菜水果,就从他们那里订。也没有店铺,平时就开着一辆小货车卖货。


除了赚一点跑腿费之外,他们售卖的水果蔬菜的价格普遍要比超市或者线上的便宜一些。生意大抵还是不错的,光是在我们小区,小两口建了好几个微信群。


年后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超市和蔬果店都关门了,小区也要求出入需要办理开工证明,或者两天可出去一个人购买生活必需品。


相比其他小区,我们小区还不错,毕竟还有他们两口子在。除了蔬菜水果之外,应大家要求,开始卖蔬菜和调料,最后开始卖大米、馒头、面粉,甚至还通过门路弄到了酒精、84消毒液和口罩。


这段时间,应该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小两口从早忙到晚,男的半夜就去进蔬菜,第二天下午又去摘草莓,草莓倒是不贵,5斤65元送个塑料盆,我买了两次,从未吃到过这么便宜的草莓。


说下他们卖的价钱:西红柿7.5元/斤,豇豆10块,土豆4块,砂糖橘6块,香蕉5块,应该是比年前贵了不少,比批发价增加大概70%左右,但是考虑到如果我们出门去买,手续麻烦不说,危险也大,交通也不便,网上采购的话更贵,所以大家基本没有怨言,还庆幸卖菜大本营就在我们小区,下楼就可以买到,周围其他几个小区的人还不停地预约时间,期盼他们送菜和水果过去。


然后,就如文章开头所讲,有个老头去买菜,嫌菜贵,卖菜的小伙子诚恳的说那您去批发市场买吧,老头说太远了不想去,然后就打电话把卖菜的投诉了,说他们发国难财。卖菜的小伙觉得很委屈,群里发信息求安慰。


这事儿到今天过去十天,这十天之内,类似的事儿还发生了好几次。


因为此事,正好能聊一下此时菜涨价是否在发国难财的问题。


不用多么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咱们简单逻辑推理就行了。


疫情期间,蔬菜类生产未必减少,但是由于道路受阻、工人缺乏、超市及小区的蔬果店均关门,菜农的蔬菜无法经济的运到我们身边,即使运到城里也缺乏销售渠道。所以出现了一方面蔬菜烂到地里没人要,一方面我们能买到的蔬菜数量和途径在减少,引起涨价。


说得更清楚点,就是蔬菜水果或者其他生活物资涨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且正是因为涨价,所以在销售蔬菜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进货卖货,也不是吓唬大家,相信每个人都在网上看到过疫情到现在有多少人因此死去的报道。


大过年的,半夜去进货,白天卖菜,寒冷而劳累,并且寻找销售渠道把蔬菜送到我们身边。蔬菜水果价格比平时高,但是高出的部分可以用安全和方便所抵消。说白了,很多人多花的钱就是买了个安全和方便。


同时,对于卖菜人来讲,还承担着别的支出和风险。一是卖菜人四处进货、送货,传染病毒的危险大于其他人。二是进的菜没有卖完,只有两个选择,降价处理或者扔掉,决定了卖菜人需要合理预估市场需求,并且承担判断或者定价失误造成的损失。


以我们小区为例,这两口子按照前期建立的购物群,采取保守措施,按群里订单进行采购,后来发现很多老人需要用现金购物,而现在做饭的都是家里的老人,于是在小区支了固定的摊位,每天销售情况非常好,但是也有卖不完的蔬菜,或者破了的鸡蛋,只有扔掉,当然还有些人趁乱偷拿的损失。


同时,还有些隐性支出,比如要和门卫搞好关系送点礼,才能自由出入小区。


投诉菜贵的老头,我是理解他的,就是觉得这时候的菜卖的比平时贵。但就此给人扣帽子,甚至打电话投诉,就有些鸡贼的意思在里面了。



顺着买菜的事儿,咱们可以继续聊一下,你为什么买不到口罩的事情。

不知道你观察过这段时间的药店门口的告示没有,基本上都挂着:口罩、酒精,消毒液无货。因为疫情的原因,口罩实行价格管控,大家也都看过新闻,看到有些地方的药店因为口罩卖的贵,然后被以发国难财为由严格处理。


口罩价格是控制住了,那么有个问题,你还能买到口罩吗?


买不到口罩,或者要通过摇号买口罩,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1. 口罩需求增加——原材料减少,工人缺乏——原材料涨价,工费涨价——口罩涨价——政府抑制口罩涨价——无人愿意生产——无人卖——口罩供应不足——买不到——高价黑市加价买。
  2. 口罩需求增加——原材料减少,工人缺乏——原材料涨价,工费涨价——口罩涨价——吸引更多厂家生产——增加供应——价格降低。


一些公众号也有帖子呼吁政府对口罩的质量加强监督,而不要对口罩的价格进行管控,顺便普及了下奥派经济学。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读。



很多人都在争论,特殊时期,价格管制是应该的如何如何,再给大家介绍下价格管制的利弊。


1981年,就有三位诺奖得主,分别是1974年获奖的哈耶克、1976年获奖的弗里德曼和1982年获奖的斯蒂格勒,他们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房租管制:神话与现实》。


主要是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纽约通过“房租管制法案”以免租户受到住房短缺的影响。


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伴随着绵延的火灾。这场灾难持续了三天之久,城市中一半的人失去了家园。可通过研究,当时城市中并未发生住房短缺的现象,因为房屋的租金是随着市场的行情不断变化的。我们讲过价格有传递稀缺性的作用,很多人在价格的指引下暂时搬离城市住在附近的乡村;有的人借宿亲朋好友的家中,总之,报纸上招租的启示远远多于寻租的启示。


可轮到1940年,平安无事且经济繁荣的旧金山开始实行房租管制,很短的时间内求租量便跃升为1906年的300余倍,报纸上求租的启示远多于招租的。而有趣的是,价格管制只约束租房,不约束买房。所以更多的房主愿意将自己的房屋出售出去而不是租出去。因此,为了在旧金山有一篇立足之地,有钱人不得不买下整栋房子,而穷人则露宿街头。你看,一些政策原本是要维护穷人的利益,可由于不了解经济规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本书告诉人们:地震能摧毁房屋,但不能制造短缺以及价格管制不能直接摧毁房屋,却能制造房屋短缺。


很多政策的制定不是基于经济学,而是基于政治因素,在问题出现时,国家总得做点什么才能表示自己能做点什么。制定顺应民意的政策很简单,如果违背了经济学规律,人为扭曲真实价格,扭曲的价格会从其他方面来弥补,受益的只是极少数人,受害的是大多数人。


文章最后留个问题,随着温度上升,开工在即,挖开的道路应该也填平了吧,相信蔬菜价格会很快回落,我们可以开始正常生活了,但是价格管制的思想不会因此消失。讲到最后留两个课后题:


  1. 是否应该强制私人房东给企业减免租金?
  2. 价格管制只有弊端吗?


就当大家在漫长假期的一次脑力运动吧。


作者 | 七月 | 西安市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vbpgXABgx9BqZZI6W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