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互联网
蒋劲夫又成了新闻热点,㕛叒叕是家暴!
2019年11月26日,蒋劲夫的外籍女友Julieta在网络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发表长文,自曝长期遭受男友蒋劲夫的家暴:
暴力殴打、掐脖子、踹肚子、手脚多处淤伤;除此之外,还剪掉了她的银行卡、摔碎了她的电脑,丢掉她的手机……
一年前,也就是2018年初冬,蒋劲夫也曾被日本籍的前女友,公开控诉“遭受家暴”。
当时,蒋劲夫一边声称“悔改”,一边借圈内朋友之口,称那位日籍前女友“生活混乱”,仿佛这就可以表明那个女孩“活该挨打”,就可以把暴力合理化。
那个公开控诉蒋劲夫家暴的日籍女孩,也由此遭到了很多人的怀疑,甚至恶言相向。
——图自互联网
直到这一次,蒋劲夫还是称自己没有家暴,并通过律师,要求Julieta删除相关消息,但是,大部分的网友都表示很难再次相信他。
网上有人评论道:“新女友怒批蒋劲夫暴力狂,这终于给了他前女友一个清白!”
蒋劲夫多次家暴,这很可能属实。
1991年出生的他,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不是懵懂的少年了。两个人一起生活,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小冲突通过沟通解决,根本性的冲突就好聚好散。
耍蛮横,甚至凭借“大老爷们儿”的体力优势动手打人——这算哪门子“男人”?
何况,家暴不仅影响了他的公众形象,更让他两度失去女友,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他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之内,在同一个的坑里跌倒两次呢?
——图自互联网
看来他的心智,在这一年里,并没有成长、成熟。
很可能,“有了冲突,急了眼就动手”,是他“习惯成自然”的状态。尽管他一次次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却迟迟不肯自我反思、自我改变。
这种状况,生活中很常见。
有的人在牌桌上一次次输得精光,甚至倾家荡产,却迟迟不肯戒掉赌瘾。
有的人一次次抱怨社会的不公,为自己的失意、失败找借口,从来不找自己的原因,总是寻找外在因素自我安慰。
这些人,都和多次家暴的蒋劲夫“异曲同工”,都是心智成长陷入停滞的表现。
他们无论年龄多大,内心都远未成熟,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长不大的熊孩子”。
这个“熊孩子”的特质,或曰劣根性,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摆脱的“地心引力”。牢牢地把大多数人钉在原地,难以动弹。
只有少数人能够超越它,能够走向心智的完全成熟,取得真正的成长和自由。
——图自互联网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谈的就是少数人“摆脱地心引力”的奥秘。
1974年,当代行为艺术大师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进行了一场名为“韵律0”(Rhythm 0)的行为艺术实验。
她坐在艺术展台,允许观众以任何方式,触摸自己的身体。
旁边的桌子上,摆着72种不同的物件,有蜂蜜和玫瑰花,也有刀子、剪子甚至手枪。这些物件,也允许观众在触摸自己身体时,随意使用。
——图自互联网
几个小时过去了,观众越来越多。当观众们发觉,无论对她指指点点,还是各种冒犯的言行,玛丽娜都坐在那里毫不反抗时,于是,更加疯狂的行为,不断出现、升级。
有人拿起剪刀,剪碎了她的衣服。
有人拿起玫瑰花当做“凶器”,恶狠狠地刺向她的肚子。
甚至有人拿起刀子,划伤了她的皮肤。
最后,有人拿起手枪,把枪塞进她的嘴里,对她进行死亡威胁……
这场艺术表演,至此不得不被紧急叫停。
衣衫褴褛、满身伤痕的玛丽娜,站起身来,缓步走向观众,眼神中充满悲伤和愤怒。
这是无声的控诉,言外之意是:我把充分的自由,都交给了你们,但你们的行为,却如此不堪,甚至禽兽不如!
——图自互联网
那一刻,观众们吓得纷纷后退,然后四散逃跑。
针对这场艺术实验,玛丽娜在访谈中说:如果你把充分的自由交给大家,把全部的决定权都交给公众,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玛丽娜的这段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对于多数人来说,如果处于“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就会很快堕落,而且是没有底线的堕落!
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约束”是不可能的。但即使“约束”只是比原来放宽一点点,很多人也会由此“大滑坡”。
上了高中开始住宿舍的学生,刚刚走出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就开始无节制的刷手机,甚至经常通宵打牌、打游戏,即使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都每况愈下,也丝毫不觉。
当然,未成年人的心智本来就不够成熟,出现这样的“滑坡”也是正常的,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但是,在成年人中越来越普遍的各种“成瘾”,更加证明派克在这本书中的观点:自由很容易被滥用,结果往往是“爽快一时,沉溺终身”。
——图自互联网
因为大多数人都缺乏自律——这是心智不成熟的典型症状。
人人都爱自由,但自由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心智足够成熟的人,才配得上它。
谈到“自我意识”,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充满个性,与众不同,我行我素!”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者在这本书中,谈到了他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30多岁的男性机床工。
这位机床工经常在外面酗酒,很少回家陪伴老婆,以及年幼的孩子。
——图自互联网
他的老婆几次抱怨道:“你这么不顾家,我干脆带着孩子离开算了!”这时候,他会向妻子认错,表示以后不再酗酒,花更多时间好好照顾孩子。
但没多久,他又“旧病复发”,隔三差五不着家,或者烂醉如泥地回到家,老婆孩子反而要来照顾他。
后来,机床工的老婆真的带着孩子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当机床工发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他向心理学家派克求助。
派克反问他:“当初你不肯花时间陪伴老婆孩子,成天在外面喝酒,老婆孩子在或者不在,对你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有很大区别!”机床工绝望地哀嚎道,“我爱我的老婆和孩子!有他们在,我是丈夫,是父亲;如果没有他们,我不知道我是谁!”
——图自互联网
面对几乎丧失理智的机床工,派克也没有办法,只能等他渐渐平静了一些之后,让他先回去,两天后再来。
但两天后,机床工兴高采烈地来了。派克问他:你的老婆和孩子都回来了?
“没有,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机床工叹了口气,但马上又喜笑颜开,接着说,“但这不要紧,有个女的,和我一见钟情。有她在,我就不再焦虑我是谁了!”
对这位机床工,派克说:你没有真正爱过谁,甚至没有独立的自我,老婆、孩子或者恋人,都只是你内心的拐杖,也就是你内心的依赖之物!
这位机床工,在本书作者看来,就是典型的“缺乏个性”,也就是缺乏真正的独立人格。
他并没有真心去对待妻子和子女,所以并不是真的爱他们,他们只是他自我存在的证明。后来出现的女子,也可以给予他证明,所以,他也不在乎妻子和子女是否回来了。
这类人的“自我”,离不开某种外在事物的支撑:可能是家庭或者恋人,也可能是烟、酒、体能、权力,或者“富翁”、“学者”、“万事通”、“时尚达人”之类的头衔。
——图自互联网
很多学校里的好学生,成绩,以及奖章,都是内心深处的依赖品。当他们走出学校或者换个环境,随时可能转而依赖其他东西,比如网络游戏,或者安逸的生活。苦学或者弃学,只在一念之间,内心深处换个拐杖而已。
因为他们内心的自我并不清晰,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行为,缺乏稳固的操守,缺乏恒久的自律。
对此,本书中强调:提升自律的能力,是心智成熟的关键。而很多人之所以自律能力差,归根结底,是自我意识过于弱小。
心智不成熟的另一种表现,是“宅”在自己的固有习惯中,拒绝改变,从而在固有的习惯模式中“内卷化”,或曰“退化”。
这是因为,所有的改变,都难免遇到各种困难,而畏难退缩,是不需要学习的生物本能,人皆有之。
——图自互联网
比如一个被公认为“脾气很坏”的人,身体已经长期形成了这样一种条件反射: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只要大发脾气,身体就会很快分泌出内啡肽,进而感到“热血沸腾”、“爽不可言”,一切负面情绪都能暂时缓解。
如果他开始尝试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比如在即将动手打人时,内心深处对自己当头棒喝一声:“禁止暴力!”然后中止争吵。那么,他会感到种种不适,就像“瘾君子”强制戒毒,浑身都别扭。
此外,他还可能遭到各种冷嘲热讽。和他吵架的伴侣,看到他突然“怂了”,可能会进一步“挑衅”:“你打啊,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啊……”
这时候,如果脾气爆发,并不是“勇武”,而退缩: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太困难,还是放弃吧。
让自己的坏习惯,不断延续下去,是真正的“胆小鬼”。
就像那些四条腿走路的动物,即使偶尔尝试直起身子,也会因为感到不适而重新趴下去,因此永远无法直立行走。
——图自互联网
相反,面对困难和痛苦,忍住退缩的生物本能,以坚韧的理性,督促自己继续坚持,这是人类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得到的本事。
类似的事例,我们还能举出很多。
如果你长期坐在办公室里,想要改善下自己的体能,偶尔爬爬山、打打球,也许会腰酸腿疼好几天。
如果你放弃了运动,那次偶然的运动,对你身体的促进作用,会很快“耗散”掉,无法产生持续的积累。但如果你忍住腰酸腿疼,继续坚持运动,养成习惯,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体能,不知不觉地改善了很多。
再如读书,也是如此。
——图自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很多人暂时放下手机,耐心读一本干货比较多的好书,可能过不了十分钟,就会感到百爪挠心,巴不得掏出手机,刷刷视频打打游戏,或者和谁聊几句。
在这时候,还是那句话:忍不住百爪挠心的痛苦。放下书,掏出手机,这是“地心引力”一般的动物本能。
手机网瘾不会让你走向成功,但读书可以,这是人皆有之的常识。
坚持这种常识理性,反复默默地告诫自己。这样,就能逐渐摆脱“地心引力”的本能,练出坚忍、自控的本事,成为走上心智成熟之路的少数人,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
好了,以上是《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的部分内容。这本书中,还有更多的干货,包括关于自律、爱、成长和信仰的很多精辟论述,和发人深思的案例,非常值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