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家长向我抱怨:现在孩子的作业真多,每天晚上都要写到十一二点。写完了还不算,还要预习第二天的功课。
不预习还不行,老师要检查,有时候孩子太累,只能随便翻翻书、草草了事,真的感觉这样预习,既没效率又没用。
类似的问题,我想,很多家长都遇到过。都知道预习很重要,可是没时间预习怎么办?
总之,预习有预习的担心,不预习有不预习的忧虑。难道就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吗?当然是有的。
一提到预习,很多家长和学生就会认为,预习是指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就把预习的时间想得有些狭隘了。
从预习的时间和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就是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要学习的内容,主要选择在放寒暑假的时候,争取对下学期要学的内容有所了解。
就是要预习一个单元甚至多个章节的内容,主要选择在周末或者其他节假日,目的是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个大致的认识。
就是我们口中最常出现的“预习”,在上新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通常是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的内容,提高第二天的听课效率和质量。
很多孩子在进行课前预习时,会感觉特别累,因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去理解大量不熟悉的内容。但是,如果这些内容是孩子之前接触过的呢?会不会变得更轻松一些?
学期预习的作用就在于,让一些新的知识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碰撞,在孩子的大脑留下一道印记,成为孩子的记忆基础。
而当孩子在进行阶段预习时,所接触到的知识框架是在学期预习时已经接触过的,虽然由于学期预习的局限性,孩子可能对具体的知识点并不了解,但这种“这个知识是我接触过的”感觉,会减少孩子的排斥感。
当孩子进行课前预习时,由于之前对于这些内容已经接触过至少两次了,大脑已经有了熟悉感。当新旧知识同时出现时,大脑更愿意去记住旧知识,或者是至少不那么陌生的知识。
所以经过前两轮预习后,课前预习会变得很轻松,用少量的时间便能完成好的预习效果。
通常来说,在进行学期预习时,进行的步骤与快速阅读一本书有些类似。
很多家长和孩子对这两部分的内容并不重视,殊不知,它们才是整本书的骨干。通过这两部分的内容,孩子可以了解课本的内容、结构、重难点等,所以一定要认真阅读。
如果只是看目录,孩子可能并不清楚课本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但是通过章节或单元介绍,就能有所认识。
这一步不需要孩子对课本,这一步不需要孩子对课本进行精读,只要能写出课本分析即可。
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对整本书进行归纳,并且写出一份教材分析。包括:课本有哪几部分构成?分别涉及到什么内容?有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经知道的?有哪些内容是需要在新学期里好好学习的?……
翻看过课本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课本有一个优势——结构特别清晰,在每个单元或章节前,都会有一个单元介绍或学习要求;在单元或章节的后面,还会有小结与复习,或者练习题等。
其实这就为孩子的阶段预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孩子可以根据章节前的学习要求进行预习,再可以利用后面的小结与练习,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在预习的过程中,孩子要认真阅读,弄清楚其中的重难点,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阅资料,或者标记出来。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把预习时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公式等整理出来,对于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接下来的课前预习、复习,也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课前预习,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比较清楚。通常来说,有这样4个步骤。
第一步,认真阅读课本,找到其中的重难点,写下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不懂的部分,并标记出来。
第二步,利用参考资料、网络等,了解疑难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努力了,依然没有弄明白,就一定要标记出来,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
第三步,进行预习总结,总结一下自己预习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新的内容等。
第四步,如果还有时间,就做一些课后练习题,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课前预习一定要抓住课本这一核心。有些孩子在预习时会直接看参考书上总结的知识点,这样无法达到预习的效果。
对于课前预习时间的长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要求,需要根据孩子的整体学习计划,以及当时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预习虽然好处多多,很重要,但孩子的整体学习计划更重要。如果学习时间本来就紧张,孩子却不顾实际情况,用大量的时间去预习,只会打乱整个学习计划,导致其他学习任务都无法顺利完成。
所以,孩子需要妥善安排预习时间,时间多,学科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就多预习一点;时间少,学习难度比较小,少复习一点也无妨。如果连少复习一点都没有时间,那就一周进行一次阶段预习,把课前预习的时间省下来,预习其他科目。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得好,能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为孩子省下更多的学习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课前预习,学期预习和阶段预习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一定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