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先生在天津编排及首演的新戏
梅兰芳的有些新戏,是他在天津演出期间抽时间排练并首演的。
1929年3月他在新明大戏院首演的《春灯谜》即为其中之一。这出戏是他根据昆曲本翻改的,齐如山协助执笔。梅先生扮演韦影娘,王凤卿扮演宇文行简,萧长华扮演庙祝,姜妙香扮演宇文彦,演员阵容相当整齐。在天津首场演出时,梅先生特地邀请北京富连成科班的学生在剧中耍龙灯,点缀舞台色彩,舞台气氛很火炽。
同年9月梅先生再次来津期间,又在天津排出《花蕊夫人》和《空谷香》两出新戏,上演后,很快就被评剧艺人移植成评剧在天津演出。
当然,对于梅先生创作的新剧目,当时在天津也有人指出过不足,主要是嫌它情节过于简单,有技而无戏。但是意见归意见,囿于当时的历史局限,古典京剧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旧貌变新颜,实属不易。且不说这些戏的思想立意,就是梅先生为丰富京剧的艺术表现力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也是有口皆碑的。
二、慈善义演、赈济灾民
研究梅兰芳与天津的历史渊源,不能不提及他当年对天津公益事业的无私支援。
那个时代中国贫穷落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单是各地的水灾,几乎每年都有。由此引出各地各界名目繁多的赈灾义演。
梅兰芳知名度髙,凡有义演,总是少不了他。据当年报纸刊出的消息统计,他在天津参加的各种义演就数不胜数。
1917年设在北京的天津水灾急赈会,为广募捐款而邀请北京各戏园组织义演,梅兰芳带头响应。他与俞振庭、王凤卿、姜妙香、姚玉芙等在吉祥戏园联袂出台,一晚上连演《黛玉葬花》和6本《雁门关》双出,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献,个人又掏腰包再捐大洋200块。
1922年天津南善堂为筹集恤嫠款项,在天福舞台(今滨江道康乐冷食店址)举办义演,才从香港演出归来的梅兰芳与杨小楼等人合作,连续演了3天。
1926年天津八善堂为修筑天津大红桥堤坝筹款,梅兰芳应邀前来,三天内在新明戏院(今人民剧场、与姜妙香合演《哭监团圆》,与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与余叔岩合演《游龙戏凤》。
1929年11月天津各界举办慰劳东北军将士的义务戏,梅兰芳一行也应邀前来参加演出。
1930年辽宁发生水患,为援助当地灾民,天津各界于11月成立了“辽宁水灾急赈会”,梅兰芳照样被邀来参加义演。
1936年11月天津各界在中国大戏院举办赈灾义演,梅兰芳如约前来连演两天。第一天先与马连良合演《汾河湾》,后与杨小楼、马连良合演《长坂坡》,第二天,前与小翠花 (于连泉)合演《樊江关》,后与杨小楼合演《霸王别姬》(此为杨小楼最后一次来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艺德高尚,有求必应;日寇来犯,蓄须明志
梅兰芳从青年时代就是一位非常讲究戏德的艺术大家,他在与天津梨园界往来的数十年间,无论对谁都以礼相待,从不摆名人架子。
天津有人去邀他来津演戏,他从不像某些名角那样非一流大戏院不去,不论戏院大小、包银多少,只要时间安排得开,他一般都是有求必应。
那些年,天津的新明、平安、春和、皇宫、天福、升平、中原、中国等大大小小的戏院他都去演过。梅先生的头两本《虹霓关》,就是在皇宫电影院演出的。
1926年7月,他在平安电影院(今音乐厅)演过《奇双会》等剧。
1927年3月天津明星大戏院开幕,邀梅来助兴,尽管当时他正忙于交涉赴美演出事宜,见来人诚恳相邀,他还是挤时间如期赶到。
同年冬季,春和戏院(今工人剧场〉落成不久,也派人赴京接梅来该园献艺,他把安排好的日程重新调整,特意携带《俊袭人》、《太真外传》、《上元夫人》等新戏前来。
1928年3月,他在中原剧场演出了《红线盗盒》等新戏。梅兰芳已是蜚声国内外的第一号名角,竟然如此敬业重德,能不对他肃然起敬!
早在1918年就有署名春柳旧主的人在天津《大公报》上著文,对梅兰芳“南市升平之聘,居然肯来”大加褒奖。
梅兰芳唯一没有履约的事发生在1931年,原订同年10月上旬到津,在北洋戏院公演,但在成行之前爆了日本侵占沈阳的“九“一八”事变,梅先生出于民族义愤而拒绝到津粉饰太平。
1936年9月中国大戏院落成,10月份该院接梅兰芳前来献艺。在约有一个月的演出中,他又在该院参加了一次赈灾义演。次年便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引出中国人民的8年抗日战争。在此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有13年之久没有光临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