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落子时期的女演员不少,可唱出名来的却不多,有花莲舫、李金顺、碧莲花、金灵芝、筱桂花等十几个女演员,花玉兰就是其中的一个。九一八以后,评剧向全国范围发展中,才出现了白玉霜、爱莲君、刘翠霞、喜彩莲等名角。花玉兰是著名李派(李金顺)演员,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和评剧教学,使她形成了花派的演唱风格,代表剧目中的《桃花庵》和《黑猫告状》在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蓓开公司灌制成唱片,保留至今。
一、花玉兰
花玉兰,原名黄东侨,1907年9月9日出生在天津静海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为了生活,她13岁进入颐中烟草公司(现在的天津卷烟厂)做工,生活很苦。16岁拜唐山落子艺人白广杰(艺名白菜心)为师,学唱大口落子。学会第一出戏《王二姐思夫》后就登台演出,一炮打响。20岁那年就跟师父去东北演出。
花玉兰《玉狮坠》剧照
花玉兰早期是宗李(金顺)派,当时在东北李金顺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女演员。她聪颖好学,经常去听李金顺的戏,对李金顺的唱法及腔调细心领会记在心里。当年,李金顺的唱念用的都是京韵,口白近似北京话,可是在唱腔中又保持了奉天落子的演唱特色,听起来很柔软。花玉兰在艺术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加以改进、吸收,久而久之,形成了其独特的花派演唱风格。她的嗓音清脆有力,特别是她的横音唱法是很难学的。《棒打无情郎》一剧中有这样一句唱:“这不是莫稽莫大老爷吗?我那救命的恩哪人!”嗓音清脆明亮,把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恩哪”的声音,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花玉兰的嗓音高亢洪亮,宽而厚,唱一个眼儿的弦,真是清脆明快,腔调婉转,传情真切。观众有这样一句评语:听李金顺的柔软,听花玉兰的脆生。她常说:一定要下苦功练嗓子,没有嗓子就没有戏。她在吉林演出时,三九天不管下多大的雪,也要出去喊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50岁的时候,在北京中国戏曲学校礼堂为学生示范演出,剧目是《桃花庵》,她饰演陈妙婵,嗓音不减当年,博得校领导及专家们的好评。
花玉兰的演唱多运用中高音区,且带有明显天津语音。[慢板]上下句均以头眼起唱为主,同时出现少量中眼起唱句型。旋律上对卫梆子[二六板]上句音调和皮黄腔的吸收兼而有之。
二、陈克富
陈克富(艺名陈艳楼),生于1903年,1983年6月逝世,享年79岁。他是莲花落老艺人马虎廷(艺名月牙红)的徒弟。他少年学唱旦角,后改唱小生,和花玉兰合作演出。他多才多艺,舞台经验丰富,会打鼓能拉弦,还可以编剧本,当导演,设计彩头等。
陈艳楼《秦香莲》剧照
三、成婚生女
1928年花玉兰与陈克富(艺名陈艳楼)在哈尔滨结婚成婚,婚后,就由陈艳楼给花玉兰说戏,安排演出,花玉兰便一心扑在演出和安排家庭生活上,其中最用心的就是培养大女儿小花玉兰。全国解放后,也就是在花玉兰的艺术顶峰时期,把小花玉兰推上了主要的舞台位置。演出中由她担当主角经受锻炼,在实践中一句一句地教,花玉兰一招一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评剧演唱技巧都传给了女儿。
小花玉兰 王鸿瑞《吕布与貂蝉》剧照
四、培养后人
建国后,花玉兰按捺不住喜悦和兴奋。她曾经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为了祖国的繁荣,为了社会公益事业,她积极参加演出“义务戏”。1953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义演,她和小白玉霜合作演出的《打狗劝夫》中饰演二旦桑氏,在演出中她尽心尽力,以清脆、高亢的嗓音博得观众不断的掌声。她后来才知道,在观众席上坐着中央文化部门的领导和北京市的文化主管。正当她风华正茂,全身心投入评剧舞台的时候,组织上为了更好地发扬评剧艺术,决定让她搞评剧教学工作。她听党的话,服从祖国分配,难离难舍地退出了评剧舞台,被聘为中国戏曲学校地方科教师。为了培养更多的评剧后人,她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走进校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担负起培养新一代评剧演员的重任。几十年后,看着学生们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方院团为祖国的戏曲事业贡献青春,感到无限欣慰。花玉兰生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戏校的高级教师,退休后回天津安度晚年。
2002年12月29日,一代评剧表演艺术家花玉兰因病去世,享年90岁。
今天就请大家欣赏由花玉兰演唱的评剧《桃花庵》选段,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