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代史当中,解放战争是奠定了我党成为新中国执政党的重要战斗。而在这场战争当中涌现出了我军当中很多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在解放战争之初和淮海战役当中运筹帷幄的粟裕将军。
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粟裕能够屡建战功不仅是他自己的指挥得当,还有其他几位在粟裕身边帮助他的同志倾尽全力。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这些同志们的鼎力支持。粟裕也不会有苏中的七战七捷、孟良崮的全歼张灵甫,更没有之后的豫东和济南战役,没有淮海战役的巅峰之作。而在这些人之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粟裕好搭档陈毅将军。
粟裕与陈毅
中共中央对解放战争的设想
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林彪带领的东北野战军通过奇袭卫立煌坐镇的锦州,继而拿下了沈阳和辽宁等大部分关外地区。粉碎了国民党想要依靠东北残留下来的重工业基础进而占据全国战事主动权的梦想。
虽然在东北失去了主动权,但是蒋介石还是寄希望于华北、华东、中原等地带的国民党重兵压境来掌握大部分地区。指挥华北的傅作义还是非常能征善战的,华北地区我党的局势非常不好失去了被迫失去了原有的平原根据地,转为进入山东省西北部的大别山地带。
而在这样的胜利的刺激下,国民党便想要集中打击我党在华东和中原的主要活动地区。蒋介石命令胡宗南和顾祝同同时对延安和山东沂蒙山地区发动进攻。
希望压缩我党在山东地区的根据地,从而在华北地区借助傅作义在华北的夹击全歼我党部队。所以相比延安的中央指挥机构,粟裕和陈毅所带领的华东野战军与刘邓大军在山区中的形势更加危急。
林彪
而在这时,中共中央其实猜到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为了能够保存实力,毛主席打算让陈粟带领的华东野战军长驱迂回到长江以南,从后方吸引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主力,缓解刘邓大军的正面压力。事实上这样一个设想早在东北开战的时候就已经趋于成熟了。而那时粟裕将军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方面军指挥员。
为了让华东野战军的迂回作战留出地域空间,党中央命令陈粟指挥部队对顾祝同麾下的国民党中原主力采取仰拱挤压战术。而这一意图也被国民党看穿,于是顾祝同下令全军稳扎稳打挡住我军的进攻。
由于兵力悬殊,粟裕的部队甚至一度被国民党军包围在了国统区里。好在粟裕的指挥能力极强,同时善于在敌占区中央进行机动作战。最终在苏中地区和鲁南的七次战役中连续取得胜利,这也使得党中央任命他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
国民党军队
粟裕的直陈
林彪在回忆粟裕的时候曾经说过:
我与粟裕同志在建军之初就认识,而且我们的年纪相仿,当时他还是一个陈毅麾下的小班长。虽然抗日战争当中我与粟裕的战功差不多,但我和粟裕的作战风格完全不一样。
我一直在党中央周围,打仗善于求稳,把握不到七成的仗我是绝对不打的。但粟裕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都处于敌人的包围圈内,他如果也像我一样求稳,那在敌后根本无法生存。所以养成了粟裕能打闲仗的风格。
所以按照粟裕惯常的作战逻辑,迂回长江以南其实是合乎他作战风格的。但是粟裕得知了党中央大范围迂回的战略之后觉得并不妥当。他认为,自己手中的部队如果长线迂回穿插到长江以南,其实并不能给刘邓大军减轻多少压力。
如果国民党军看穿此举意图不调动主力部队追我,而只是用长江以南的少部分部队和我周旋,那么我渡江的意义就不大了。更何况在迂回穿插的过程当中,部队的损失也不小得不偿失。而且粟裕刚刚在孟良崮战役当中全歼了国军排名第一的74整编师,击毙了师长张灵甫。这让粟裕觉得自己的部队完全有能力和国民党军在中原硬碰硬。
粟裕
于是粟裕立刻向党中央写信,信中道明自己的战略观点和意图。他希望中央能够考虑暂时不进行渡江,同时让刘邓大军配合自己在中原地区和国民党主力部队打一场大决战。信中还表明自己是“斗胆直陈”,可见粟裕将军当时对中央能够同意自己的作战计划并没有信心。
信件被送到毛主席手中的时候,时任华东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的陈毅正好在党中央驻地开会。商量的就是如何进行渡江的战略部署,而粟裕的这封信也让陈毅很为难。经过反复研究,党中央还是决定命令粟裕过江作战。
而粟裕也确实开始在河南濮阳整训,准备渡江了。陈毅觉得上下一心,很高兴地开完了会回到了粟裕身边,但这时粟裕向他提出可不可以再和中央商量一下渡江作战的问题。两人也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了许久,谁都不能说服谁。
陈毅认为,中央是从整个战局的全局考虑。而且开作战会的时候已经定下来这样的作战方针了,想要以你一人的观点改变中央的态度很困难。但是粟裕觉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于中原的战局情况自己其实更有发言权。而且中央在西北进行遥治,恐怕要给整个中原的部队带来损失。陈毅在这时也接受了粟裕的想法,让粟裕再次去信给中央斗胆直谏。
刘邓大军
当粟裕的第二封信到了毛主席的手里时,毛主席非常重视。因为作为一个作战指挥官,如果不是从整个战局的角度考虑似乎并不需要反复对中央的决定进行质疑。更何况渡江计划已经定下了,这个粟裕到底是怎么想的需要他亲自来和自己解释。于是毛主席命令陈粟二人立刻到中央开会,直接听取粟裕的意见。
几天的会议过后,毛主席决定了两件事情:首先粟裕以前善于指挥打游击战和中小战役这是中央了解的。但既然你粟裕这次想要在中原打大仗,那就拿出本领和成绩来,必须在4-8个月内歼灭国民党军8到12个旅的兵力。
再有调派陈毅到中野去任职副司令,粟裕同志全权负责在华野的司令和政委的工作。而粟裕却再三地请求毛主席让陈毅继续担任华野主官职务,自己好一心打好这场歼敌战。
粟裕
陈毅将军的担当
在粟裕将军的回忆录中讲到,当时毛主席调离陈毅让他倍感意外。他设想的中原大战必须要中野、华野相互配合。自己在这两个中共王牌军中的资历尚浅,如果陈毅将军在华野的职务被取消,那么自己恐怕不能服众。而且自己刚刚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中央的决策,很多赫赫有名的老将恐怕自己调动不了。
但是如果像陈毅这样的“老资格”能留在华野帮助自己和周边部队进行统筹,那么自己绝对有信心完成毛主席交给自己的任务。而陈毅这时也非常理解粟裕的顾虑,两人回到华野之后。陈毅便动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给粟裕在军中立威。
这里要说到,不仅仅是中野的很多将领不愿意听从粟裕的指挥。华野当中的一些纵队司令也对粟裕的安排提出质疑,其中就包括孟良崮战役当中粟裕指挥的许世友、陶勇等将领。许世友还直接致电陈毅提出对粟裕资历的质疑。
因为在他们看来,粟裕一直在日伪地区打游击,没有经历过长征时期的艰难困苦。但陈毅将军就在电话中道:“华野作战的事情必须要听从粟裕同志的指挥,没有任何可以打折扣的余地!”
陈毅
事实上,陈毅也是赌上了自己在所有将领心中的威望,完全信任粟裕的指挥才能。与林彪罗荣桓和刘伯承邓小平的组合相比,陈毅和粟裕的组合其实并不是那么般配。
在中共刚刚建军的时候,陈毅就已经担任政治部主任的要职了,而那时粟裕才是一个叶挺团当中的小班长。但在抗日战争当中,陈毅一直与粟裕相互配合工作才发现,粟裕在军事指挥上的才能异常卓越。而且在华东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就是陈毅将军向中央提出让粟裕主管军事指挥。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华野也吃过几次败仗,粟裕甚至向中央自请处分,还是陈毅致电中央力保粟裕。在陈毅看来粟裕是我党我军自己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粟裕在军中虽然资历欠缺,但也是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军事将领。
他的成就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与林彪、刘伯承并驾齐驱。希望中央能够给他多一些机会,真的展现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让我党在整个部队当中树立威望。可以说没有陈毅的帮助与支持,粟裕想要在解放战争当中完成自己的战略构想是很困难的。
解放战争
总结
粟裕确实也没有辜负党中央和陈毅将军的信任。在后来的济南战役和豫东战役中歼敌十个旅,更是在淮海战役中囊括了国民党军主力的80%,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战绩能够完成不仅仅是粟裕卓越的指挥才能,更是因为陈毅的大力支持。于是军中留下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佳话。
而在之后粟裕的回忆中,他自己也说:陈毅是一个善于做宣传工作的好领导,更是一心为党的革命家。如果不是陈毅在军中做好政治思想和军事统筹的工作,自己根本无法完成党中央下达的艰巨任务。
所以要问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成就背后的关键人物,真的非陈毅莫属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bYlRHcBubk3rjNbqe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