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则北大毕业生携父母一起出家的新闻轰动了整个社会,此人就是来自福建农村的一位天才少年——邓文庆。
一般来说,高学历的年轻人出家的事例并不鲜见,不过却很少出现这种一家三口全部遁入空门的情况,因为一般父母都对儿女寄予厚望,怎会希望他们远离尘世,与青灯古佛一生为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邓文庆一家的这种情况呢?现如今15年过去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又怎么样呢?
邓文庆
小山村走出来的天才少年
邓文庆,1981年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农村,家中世代务农,父母也都是农民出身。
因为邓文庆是家中的独生子,所以父母一直对邓文庆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学有所成之后离开这个小地方。
而邓文庆也很争气,他从小就既懂事又聪明。父母交给他的一些东西他都是一学就会,甚至他们说过的话邓文庆都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父母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儿子肯定是个天才。
等到了上学的时候,邓文庆也几乎从来没有让父母和老师操过心。刚上学的时候,同龄的孩子都比较贪玩,会抱怨学校的功课繁杂、作业多,经常让老师操心和叮嘱。
福建省的一个农村
而邓文庆从来不会,他仿佛天生就比别的孩子老练、成熟,学校教的功课他很轻松就掌握了全部,老师布置的作业他甚至从来不会拿回家里做,都是在学校里完成了再回家,这一度还让父母以为他不好好学习。
“邓文庆为什么回到家从来不写作业呢?”父母向学校的老师问道。
老师笑着说:“你们尽管放心,邓文庆从来没有拖拉过作业,他的作业都是早早地在学校里就完成了,而且他很明显要比别的学生脑子转的快,我们教的东西他一遍就能学会。”
事实果然不出老师所料,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虽然不见邓文庆复习,但每次他都能考班里的第一名。这让邓文庆的父母感到非常的开心和自豪。
上学
就这样,邓文庆考上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到了高中的时候,他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这样为他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读了很多儒家经典之后,邓文庆对古圣先贤描述的那种太平盛世十分的向往,他脑子里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知识储量和生活历练,邓文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在哪里。
但这并不耽误他的优异学习成绩,他的成绩在年级里始终是名列前茅,高考的时候邓文庆甚至是破天荒地考上了北京大学,轰动了整个县城。
儒家经典
一个偏远贫困的村子里居然出了个北大学生,邓文庆的父母自然是欣喜若狂,在村子里摆了十几桌酒席来庆祝。
当天,亲朋好友纷纷向邓文庆表示祝贺,拍着他的肩膀说:“文庆有出息了呀,以后挣大钱了要好好孝顺爸妈。”
而邓文庆笑着答应的同时,心里却始终在牵挂着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填志愿。因为一直对人生没有方向,邓文庆不知道到底该选什么专业。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邓文庆决定选择哲学系,“既然找不到人生的意义,那就再花几年时间去专门研究研究”邓文庆心想。
就这样,邓文庆成了北大哲学系的一位学生。
北大
到了北大之后,邓文庆看到了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见到了很多之前只存在在书本上的学者、教授,邓文庆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他开始疯狂的读书、听讲座,像海绵一样急速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此时的邓文庆也不再仅仅拘泥于阅读儒家经典,而是广泛涉猎,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作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他都在阅读。
后来因为共同的爱好,邓文庆结交了一些同样喜爱传统文化的同学大家经常一起交流心得体会,不久之后,他们干脆成立了一个专门阅读和研究传统文化经典的读书社——耕读社,邓文庆是第一任社长。
图书馆
读书社一经成立就吸引了大批传统文化爱好者。邓文庆制作了读书社的规定:每周二、周四、周日早上七点到七点半要在读书社集合,一起晨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大学》《中庸》《弟子规》《道德经》《心经》等等都是读书社的必读书籍。
每周还有固定的时间用来一起探讨书籍,分享心得体会。耕读社的影响力很大,在北大甚至掀起了一波学习传统文化的潮流。
除了阅读书籍、交流思想之外,邓文庆还付诸实践。他带领耕读社的同学一起当义工、做公益项目、去寺庙打扫卫生、听寺庙中的法师讲经参佛,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和探讨传统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邓文庆渐渐感觉到现代社会与先贤描述的太平盛世之间的差别,也产生了想要努力做出逆转却无力施行的感觉,也是在这个时候邓文庆产生了遁入空门、避世不出的念头。
耕读社
欲入佛门
大学四年之后,邓文庆仍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他选择了留在学校继续读硕士,继续探寻自己的人生道路。
有人为他为何要如此坚持,他笑着说:“没有为什么,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价值排序,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可以,不必去迎合大众的眼光。”就这样,邓文庆又在北大待了三年。
2006年6月,邓文庆硕士毕业之后回到了福建,一个北大的硕士毕业生自然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很多家公司向他发出了邀请,但他却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开心。
因为他仍在在探寻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没有走到终点,不过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也只能开始工作挣钱。
就业
就这样过了两年,虽然他的工资很高,也深受老板的器重,父母也为他感到自豪,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开心。
这种繁忙、快节奏、被工作填满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探寻自己人生的方向,只是每天机械的上班下班,他快要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于是,他瞒着父母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出家。
邓文庆想逃离这一切,也想从佛法中感悟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2008年他悄悄地辞了职,瞒着所有人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了,法号显庆。
出家
但是纸包不住火,因为在寺庙中的生活和在世俗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父母很快就发现了邓文庆的不对劲,在多次询问下,邓文钦终于还是向父母坦陈了自己已经出家的事情,这让父母感到非常的震惊和气愤。
他们火速赶到莆田广化寺,亲眼见到了剃着光头、挂着佛珠的邓文庆,更是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和愤怒。
“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我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这么大,眼看你考上了北大,我们做梦都能笑醒。
没指望你以后能给我们带来多好的生活,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你居然放弃这么好的未来,选择当一个和尚,你还什么都不告诉我们,你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吗?”
邓文庆的父母质问道。
寺庙生活
面对父母的指责和苦苦哀求,纵使是已经入了佛门,邓文庆也是难过地哭了起来。
他自己又何尝不想跟父母好好沟通,何尝不想好好工作,好好孝敬老人,但是就像他说的那样,他自己心中有未了结的事情,有自己想实现的事情,他不想这辈子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不过架不住父母的劝说和逼迫,邓文庆最终还是听从了父母的话,暂时离开广化寺,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佛学的向往与追求,他更不会放弃对自己人生的探寻。
在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之后,邓文庆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偷偷地跑到了北京的龙泉寺学佛念经。
在龙泉寺的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道友,每日跟随大家一起诵经礼佛,他感觉到这样的生活无比的安定与充实,心情也随之放松与欢快起来。
龙泉寺
不过,他的父母也没有就此放任儿子遁入空门,他们再次找到了邓文庆,想要劝说他回心转意,但这一次双方都没有让步,而是开始了长时间的拉扯。
这一次双方并不像第一次沟通的时候那样激烈,而是静下心来相互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父母给邓文庆罗列出了他出家的利弊,想要用亲情打动邓文庆。而邓文庆则是向父母坦陈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和想法,并且向他们普及佛法的奥妙。
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相互劝说之后,邓文庆还是坚持要出家,父母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遂了邓文庆的心愿。
出家
“你出家修行可以,但是你要从此和我们断了来往吗?你是从此以后都不再认爸爸妈妈了吗”邓文庆的父母哭着问。
这下子可是问倒了邓文庆,他确实是非出家不可,但是却也从未想过要和父母断绝关系,而自己要是选择了出家,那就势必不可能再像工作时那样,逢年过节回家探望父母。
一旦等到自己受戒完毕,父母下了山,下次再见面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想到这里,邓文庆也感到万般的苦恼与无奈。
寺院
带着父母入佛门
就在邓文庆一筹莫展之际,寺院的一位方丈给邓文庆出了主意,“你可以让你的父母也留在寺院里,平日里参与一些日课,帮忙做一些寺里的杂物,我们就当他们是寺院里的弟子了。”
邓文庆想了想,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不耽误自己修行,还能陪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这也算是自己能够尽孝的唯一方式了吧。
这个办法的唯一难处就是父母愿不愿意留在寺庙里生活,毕竟突然让一个人就此遁入空门、远离尘世,实在是匪夷所思。
但是没有其他好的办法,邓文庆只能向父母传达了这个方法,本以为这个方法肯定会得到父母的反对,毕竟自己一个人出家当和尚也就算了,还要拉上一家人一起出家,想想都不可能。
但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第一时间否定这个方法,父母对邓文庆说:“你让我们考虑一下吧。”
几天后,父母对邓文庆说:“我们陪你一起留在这里,以后不管你去哪我们就去哪。”
这惊呆了邓文庆,他真的没想到父母居然真的愿意留在寺庙里,自己是研读佛法十几年,才下定决心遁入空门,而父母经过几天的思考就愿意放弃尘世的一切,远离红尘俗世,在寺庙里度过一生,这得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啊。
邓文庆听到父母愿意留在寺庙的决定之后,当场就跪了下来,抱住父母泣不成声。
“对不起,爸妈是我对不起你们,让你们受委屈了。”邓文庆哭着说道。
方丈
“不委屈,我们想清楚了,我们这辈子的盼头就是你,管别人的眼光干什么呢?你只要过得开心,我们也就开心了,现在这样也挺好的,我们能够陪在你身边,能够每天看着你,我们就心满意足了。”父母安慰着邓文庆。
就这样,邓文庆一家三口就全部入了佛门。邓文庆终于遂了心愿,每日潜心研究佛法,在佛法中感悟人生。
而父母则是也开始学佛,每日跟随众弟子一起修行功课,空闲的时候帮忙照做一些杂务。
邓文庆一家三口全部入佛门的消息很快就被当作新闻传播了开来。有些人认为邓文庆自私,他不仅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还拖累了父母,剥夺了他们原本幸福的生活。
佛门
不过也有很多人赞同邓文庆一家的做法,他们觉得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不一样,不能以常规的社会眼光和标准去对待每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的价值选择,那就坚持去做好了。
一时间,社会上对邓文庆一家人的选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是这些声音丝毫没有影响到邓文庆一家,外界的讨论热火朝天,而寺庙中的一家三口却是心如止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于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他们在寺庙里一过就是15年。
现如今,邓文庆在佛学上的造诣已经非常的高深,他也早已经找到了人生的快乐与意义,每日潜修佛法、照料年迈的父母,过得非常惬意自在。
邓文庆
邓文庆的父母现在上了年纪,每日除了照常的功课之外,就是照料住所前面的菜园子。
寺庙里安静闲适,风景也很好,儿子也在身边陪伴着他们,他们晚年的生活也很幸福。
一家人会时常聚在一起,或谈天说地,或探讨修行感悟,父母现在也打心眼里认可了当年儿子做出的选择,毕竟不管过程如何曲折,但是现在一家人过得很好不是吗?
参考文献
搜狐新闻,《北大耕读社出家有传统 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2010年0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