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当雄时,听热情的边副部长说,当雄的历史文化悠久,一座康玛寺,就浓缩了一座世界级的文化宝藏。于是,在旺姆美女的陪同下,去造访这座被誉为藏地敦煌的康玛寺。
康玛寺 距拉萨135公里、当雄县城约16公里处的小山村冲嘎尔,座西朝东,依偎在日玛山(红山)脚下,为格鲁派寺院,系色拉寺属寺,由色拉寺密宗院哈尔董村直接管理,属于当前当雄县境内最大的寺院。
走进康玛寺,引领的一位僧人说,最初是由来自果洛康玛的仓巴夫妇之子康玛玛追·圣乘晋美巴沃为追祭母亲修建,"康玛"之名由此而来。
康玛寺由两重白色的院墙合围,内墙紧围的红色主殿等核心建筑,内墙和外墙之间是寺庙其他附属建筑。两层主殿并不高,殿前广场上有座约10米高的白塔,为镇守当雄的四大 佛塔之一。主殿廊屋顶正中同大昭寺一样,也立着一 只铜质鎏金法轮,两侧各有一只鎏金跪鹿。关于“双 鹿跪轮”是有来历的,印度古代传说中,统治全印 度、成为征服四方的大力王叫转轮王,因此这象征着 佛法的伟力,而跪鹿的来历是传说有神兽奉黄金千角 轮与佛祖释迦牟尼,祈愿佛祖讲经传法,佛祖依愿布 道,这时林中金色羚羊、金鹿等都奔来聆听,这寓意 佛法的普度众生。所以在西藏,多数寺庙无论大小, 都会有这样的“双鹿跪轮”。
在僧人的引领下,走进了主殿内,因为涉及藏传佛教以及文化保护等原因,在这里就不给大家展示寺内供奉的神灵图片,不过,可以悄悄告诉大家,来康玛寺首先要必看的是康玛寺内供奉的与布达拉宫主供佛帕巴洛格夏热像是相同的,意为世间自在,为观音菩萨的本名。
从殿里出来,在院中有一处破旧的藏式白房,别看它不起眼,它才是 康玛寺的遗址源头。现在看到的是白房,以前可是红房,白色是后来才刷上的灰 浆。僧人说,相传12世纪时,从四川来了一位喇嘛在这里来建造了这座小小 的红房子,在藏语中“康玛”指红房子,此后围绕这座红房又陆续建房,逐 渐形成了寺庙。不过更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从青海来的一户叫“康玛”的人 家,在这里建造了这座红房子,康玛寺由此而来。从红房子到康玛寺,千佛殿那扇小小的窄门打开了一扇藏地文化的窗口,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让我们今天也能够窥见藏北的历史辉煌。
在僧人引领下,走进 “盛世石刻千佛殿”。躬身进入昏暗的室内,这是一 处狭窄的石窟,四壁密密地刻满各种人物造像。这些 巴掌大小的造像是12世纪拉藏汉时期建寺之时所刻, 经社科院确认共计1213幅,这些 浮雕石刻汇集了西藏四大教派所有的主神和创始人画 像,既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也有现实中如宗喀巴等 宗教人物、如固始汗等历史人物,和敦煌壁画一样, 甚至还刻有供养人,造型精美,诩诩如生。也就是 说,在这里朝拜一圈,就可以将西藏四大教派的主神 全都拜完,由此也可见康玛寺的包容性。
这些石刻约为18世纪作品,石刻造像内容有佛祖、诸多菩萨本尊、八十四大成就师、勇士、高僧、护法神、供养女或其妖魔鬼怪造型。石料为一种红褐色玉石,在约30-50厘米大小面积的石板上均以浅浮雕手法雕刻。少量形制较大。其造型方式、优美的动态和高度简练概括的雕刻手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康玛寺玛尼拉康的存在,对于西藏传统雕刻发展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巨大、雕刻手法之精细、供养方式之独特均属罕见,同时,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及历史研究均有极高的价值。
康玛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藏地文化的窗口,历经800多年的风雨,依旧展现出藏北的历史文化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