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作为自然的山脉横亘在县境的中间,以南岳为界,衡山县方言可分为前山话、后山话与夹山腔。前山话以城关开云镇为据点,紧依湘江;后山话以白果镇为据点,紧依涓水;而这两条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大概就是夹山腔的过渡区。
衡山作为自然界线,从湘中平原上隆起,自然切割了山前山后的口音。山前区的南岳镇、开云镇、长江镇、店门镇等讲前山话,这也是衡山县的主力方言。这块山前稍微平坦之地裸露在湘江左岸,历来为湘、赣地区进香拜庙的重要通道,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明清时期,沿湘江以码头铺为落脚点,所以现在的城关镇,紧依湘江,成为前山话的集中据点。流经前山区的众多河流,如龙荫港、乌石浦港、清凉港,皆注入湘江。
而后山,指南岳衡山背后西北片区域,包括岳林乡、拜殿乡、东湖镇、马迹镇、新桥镇、白果镇等讲后山话。
因衡山阻绝,后山区以向北流淌的涓水为出行、灌溉通道。这条发源于双峰九峰山的内陆河流,在流经双峰、衡山两地后在湘潭注入湘江。也许是发源于双峰的原因,流过来的水就带着双峰古湘语的口音,让后山话比前山话听起来,声调更加抑扬顿挫,尾音也夹杂着双峰、湘潭的尾子。
这两种口音的界线,在沿着037县道翻越衡山时最为明显。南岳镇与岳林乡相隔8公里,各为前后山脚,而前者说前山话,后者则说后山口音。
这种明显的界线在绕经衡山东麓时又是另一种境况,东麓山体垂降缓慢,下了祝融峰后向龙凤乡、望峰乡、岭坡乡眺望,山体连绵,在前山与后山之间形成一低矮丘陵通道。这片丘陵地带即为夹山腔区域,即混杂着后山话与前山话的过渡口音之地,也就是相夹于上述两片区之间的龙凤乡、望峰乡、岭坡乡地界。
有趣的是,即使这一狭窄的陆路孔道内,也是一条涓水的支流桃花溪的主要流域。这样,根据湘江、涓水、桃花溪的主次关系,衡山县方言的口音也逐次可以用“喝哪个地方的水,就说哪个地方的话”简单概括了。
在衡山县,有句老话“喝哪个地方的水,就说哪个地方的话”。照此讲,被南岳衡山一分为二的衡山县,山前讲前山话,喝湘江水;山后讲后山话,喝涓水;而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亦是山脉起伏的低矮区,讲一种夹山腔,是以后山话为主体,前山话缓慢渗透的过渡区,而桃花溪正从此地流过。
山与水自然划出了这块湘中地区的口音,在乡民的认知中也深以为然。那么,语言到底有没有这些界线?如果有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