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石村牌坊
从丫江桥镇政府出发,沿着宽阔的水泥大道,向东南行进3公里,就能看到一座雄伟高大的牌坊耸立在村口。坊顶间刻有“仙石”两个大字。这里西面遥对衡岳,北面连接醴泉,田垅辽阔,冈峦连绵,明月水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进村一路一带,绿树成荫,路灯成排,民居错落有致,庄稼生长茂盛,遍处生机盎然。
干净,整齐的徽派建筑
村办公楼
来到村级活动中心,让人觉得如入画中,一切都那么美好怡人,都那么赏心悦目。建筑物设计别致,一排排中式居民房屋,古色古香。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骑马栋、红门窗、花格棂,门前六角宫灯高悬,房阶大理石板镶嵌;广场规划独具匠心,四盏华灯高耸;绿化带里朵朵鲜花怒放,丛丛绿树造型,石板构筑地面平整质朴无华,一块青石横卧,书写“同心广场”,字迹遒劲醒目,三座小桥,一道流水,与高耸旗杆上的国旗相映衬,显得那样的端庄、秀美。
登上数级阶梯,右边是幼儿园,左边是医疗室。进入村中心大门,电子显示屏上显现“文明从细节做起,仙石因您而美丽”的语句,让人感到亲切,又促人励志。村中心三层楼房,里面设有便民服务中心、同心书屋、同心大讲堂、同心文化长廊……
大礼堂
在文化长廊里,你可以解读仙石创建富美同心村的理念: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同心,即上下同心,干群同心。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下给老百姓排忧解难,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仙石人思路独特,发展前景广阔。
同心广场
在文化长廊里,看着那些文字图片,你可以共赏民间优美的传说故事,了解仙石过去的贫困状况,熟悉仙石村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过程,还能看到创建同心村的辉煌成就。这一切让人感奋、激动。
徜徉文化长廊,穿越时空之隧道,让人仿佛回到了仙石的从前——
村名来历
仙石,原称仙人石,而并非地名,仅指岳田垅中一巨石。
两晋年间,攸县设衙于今柏市凤岭脚下,辖本邑及赣西数县。至梁时,湘赣以罗霄山划界为治,以致攸县县衙迁至今网岭罗家坪。当时八仙之一铁拐李云游至此,察新衙之地脉失重。是夜铁拐李仙师以铁拐化为扁担,施神力从醴西南挑巨石以镇之。腾空飞升至岳田田垅上空,讵料纤断,断竹扁担,飞坠于东乡排山,后化为竹林;前面巨石落国太屋场后山上,后人称之谓石牛头;后两石则掉入岳田之垅野。石落地之瞬间欲倾,拐李仙师以掌托住,遂留巨掌印于其上。天明,人们起来惊巨石自天降来,尊其为仙人石。
此石上下相垒,底石三丈见方,上石约丈二见方。底石状如卧牛,北高南低;上石略呈方圆形,顶刻棋盘,可容坐二十余人。两石之间,南有大缝隙,空间较大,可供十余人躲荫避雨,为农夫耕作之余休憩提供诸多方便,北之接触面仅米筛方圆,且多处透光,传说黄花贞女斋戒七日后可用衣线界过。石势危如累卵,历史上曾发生一怪事——据同治版《攸县志》载:清嘉庆年间某天夜晚,大雷大雨,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上层巨石原朝垅上一面已转向朝垅下,很感怪异。当地人因此在巨石旁边,建一座“石王庙”。庙周柞树拥簇,面前一泓清池,睡莲棱角蓬勃。当时石庙树池相映成一胜景,引人顶礼膜拜,庙内香火不断。庙前还有一棵古樟,枝叶茂盛,传说历史上曾被人一夜之间将树叶全摘光,而树枝无丝毫损伤。石上常有孩童攀爬玩耍,莲池中稚童戏水尽欢,摘棱角摸田螺,怡然自乐。如此胜景,让灵官庙古墟场之往来商贾们,口头流传,使仙人石闻名县内外。历史上以仙人石作为行政区划地名始于1947年,当时称此地为洞井乡仙石保。辖富田、岳田、石牛头、阳家台等地,解放后属第三区仙石乡,大跃进中成立丫江桥人民公社仙石大队。1984年改称为仙石村,2011年与学堂坪村合并,仍称仙石村。而今仙石村总面积9.26平方公里,总人口3806人,辖17个组。
村民的困窘
解放前的贫穷落后,仙石老一辈人没有忘记。
天旱,大江小溪,河床干涸,“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些古典诗句,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岳田与富田人挖沙湖、打江车,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农人眉愁不展,忧心忡忡,灾年到哪去谋生怎样养家糊口?
雨季,上游山洪暴发,大江小溪洪水泛滥,江堤崩溃,田垅中浊水茫茫,禾苗被水淹沙压,农人“望洋兴叹”。洪水退后各农户挖沙石、扶禾苗、修江堤,艰辛劳累,人力难胜天。这完全是荒山秃岭植被缺少,水土流失严重之恶果。平日里,仙石人早出晚归,地里刨食,食不裹腹,深受封建压迫和剥削,度日如年。社会风气败坏,民风日下。灵官庙墟场打架斗殴者有之,上下垅里偷鸡摸狗者有之。
民居七零八落,先人住低檐茅房。村里道路狭窄,下雨天泥泞不堪,天晴尘土飞扬。
徜徉在文化长廊,穿越时空之隧道,让人仿佛看到了仙石的昨天——
改革开放之前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民大翻身。心田冲、岳田、罗家湾、小源冲、流冲、陈家坳成立了初级社,后转入高级社,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可粮食没过关,仙石人为解决温饱而精耕细作。夏秋两季收获后,人们肩挑车推,踊跃交爱国公粮。罗家湾曾家是皮影世家,看皮影戏是仙石人的爱好,农户有人过生日、建房、生孩子、甚至母猪下了崽,大逢小事都要请上曾家皮影班子演皮影戏,以示庆祝。
六十年代,仙石发生了两件怪异事情至今还在远近流传。1964年3月,罗家湾一谭姓人家水牛生了麒麟,应了攸县民间的俗语:“牛生麒麟猪生象,狗生狮子不像样”。1977同一屋场,一文姓人家屋后,一棵桐子树春天迟迟不长叶,快到立夏季节,树顶上长出两片形似关公月揠刀的树肉片,树片相对竖立。盛夏季节,树片呈白色,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闪着银色的光芒。先一年未来得及落下的叶梗下垂着,俨然“关公刀”柄上的穗子,陪衬天成,引起路人好奇注目。秋未冬初,树肉片干枯了。从此这棵“怪树”再也没长叶子。后来主人家将这棵树砍了。
七十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岳田垅里实现园田化,修建拦江石坝。村人就地取材,将仙人巨石及灵官庙附近的一座小石山爆破,凿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方石。石坝建成了,仙人巨石却永远消失了。时隔四十多年的今天,仙石人谈起此事,无不感叹、无不表示深深地遗憾。
1978年修建了一条从丫江桥到仙石的便捷公路,建了一座公路桥,建了粮食仓库,交公粮不需要再到丫江桥去了,大大方便了仙石人。当时农民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后来又有了小型四轮农用车。
改革开放以后
创办于清末民初的灵官庙古墟场,曾于文革中关闭了二十年,后于1986年重新开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墟场贸易繁荣,农副产类繁多,集市上打架斗殴现象已销声匿迹。每月逢二八,一月六场。墟场长有一颗古樟树,树龄600余年,已挂牌列为国家保护树木。
八十年代末,农户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追求,由过去的“三大件”(单车、手表、收音机),过渡到摩托车、电视机、排椅沙发。仙石人在种责任田之余,纷纷走出家门,远走他乡,打工、经商、开的士、开店、办厂,人们各显其能。大家赶上了时代,加入了市场经济竞争,钱包鼓起来了,纷纷在家改建住房,不到两年时间村里高楼大厦林立。村里将原来经过山坳顶的便捷公路改了路线,由杉岭下形塘冲,经心田冲到灵官庙再延伸到学堂坪、陈家坳与坪阳庙连接。公路先沙化,后硬化成为了一条村主干道。“欲要富、先修路”仙石人思想意识超前,组道、户道先后硬化,还有岳田、富田垅里的机耕道硬化,大小水渠全部硬化。这样交通便捷,排灌方便,成为村级建设的一大亮点。
1995年在县广电局的指导下,仙石村投资20万元建立了一座有线电视基站,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安装两年后,专业技术人员因病去世,基站无法运转,处于瘫痪状态。为了村级经济不受损失,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不受影响,村民龙福权自告奋勇承包基站,几经风雨,基站得以正常运转。2009年有线电视信号受干扰,基站又一次面临瘫痪,龙福权之子龙飞与联通网络合作,让村级有线电视“枯木逢春”,网络覆盖大桥、丫江桥、槚山的10个村。
2月19日,株洲攸县丫江桥镇仙石村,吴中伍和27年未见的父亲吴水初。图/记者曹伟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水牛生麒麟、“怪树”生刀片,曾轰动四乡。时过五十年的2017年2月19日,36岁的村民吴正武回到了家乡仙石村。这一天,距离他9岁离家出走已失联27年。这一天周围村落的村民闻讯赶到仙石村,夹道欢迎,新闻媒体参与了采访。这新闻也轰动了十里八乡。吴正武小时候母亲已去世,父亲长期在煤矿打工,他和长他3岁的姐姐、70多岁的爷爷生活。由于他调皮逃课,家里生活条件差,人家办红白喜事喜欢凑合过去找吃的,爷爷十分讨厌他,对他进行打骂。1990年的一天,他跑到人家蹭饭吃,因害怕爷爷责骂,选择逃出家门,偷偷搭上大巴,搭上火车糊里糊涂到了北京。后被民警送到了收容所。当年他只有9岁人,说不清楚自己家的具体位置,他从收容所出来后,又乞讨为生,流落到河南,在河南曾数次进收容所。他出走流落到湖南永州,开始在街上乞讨,稍长大分别在茶厂、饭店、广告公司做事,一个月工资几百元或一千元。他的记忆中家里是罗家湾村,家乡谁家建房谁家放电影,家里常吃米饭。成年后曾到过浙江、上海、云南等地试图寻找自己的家乡,但始终没有找回自己丢失的记忆。后经网站及寻亲志愿者的帮助,吴正武寻亲愿望实现了。那天他回乡认亲的现场,人头攒动,鞭炮齐鸣。村里的干群都认为这是一件大喜事,这是当今社会一盛事。
徜徉在文化长廊,人们看到了仙石同心乡村,今天富美的显著特色——
“联心袋”,绿色的小袋,是仙石村支村两委在“党建+扶贫”工作中与贫困户联系的“桥梁”。每一个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有这样一个袋子,里面装的是其家庭的社保卡、农保卡、户口簿、身份证等资料。有这个袋子办事方便,免得丢失重要资料。建立“联心袋”是村级便民利民的一大举措。
老百姓安居乐业
仙石的产业发展步伐快。村级实行土地流转,新联组村民易继改创办了株洲市继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承包土地600亩,种植单季稻160亩,双季稻420亩,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喷药器,流程作业,建烤房60㎡,方便下雨天稻谷的烘干。易老板还培植嫁接茶苗20亩。像他这样培育茶苗的专业户仙石村还有8户,面积都在10亩以上。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广场舞、龙灯队、腰鼓队、锣鼓队,十分活跃。村妇女主任张湘雄是腰鼓队的领班,成员有颜庆云等12人。
村总支书记罗正华是仙石同心村建设的领头人。为了新农村建设,早在四年前他请湘潭建筑设计院技术人员设计,近几年进行了徽派民居建筑群落建设,已初见成效。新房住户陈炎林心情舒畅。他说,原先没钱,住老屋二三十年。老屋属土坯房,位置较为偏僻,破败、简陋、不安全,这下好了,搭帮村里,搭帮党的政策好。为了修建公路二桥,罗书记努力争取项目,2013年动工,2014年建成通车,罗书记自己亲自在工地监督质量,公路二桥的建成,使村级的16里的绿化带有机连接起来了,方便了过往行人车辆。
同心广场是仙石同心乡村建设的名片,这里集住居、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村主任易天葵在建同心广场时,花费了不少心血,从设计采购到抓工地质量样样到场,早出晚归,乐于吃苦,心里想的是为村民办实事。
村支两委成员及全体党员在建设新农村的工作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的确,同心乡村的村民团结合作,和谐相处。仙石人为官者清正廉洁,为民者淳朴慈善,这是仙石村的又一个亮点。
走出村级服务中心,站在同心广场上人们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彩旗,居民呼吸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听到是鸟语蛙鸣,人们的欢歌笑语这一切让人心旷神怡,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今天的仙石村,不愧为攸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原创: 龙新田 攸县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