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展期:2020.7.25-10.18
地点:今日美术馆二号馆
在特立独行这点上,鲍勃·迪伦一直备受争议。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本名为罗伯特·爱伦·齐默曼,在明尼苏达大学求学时给自己改名鲍勃·迪伦,和朋友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咖啡馆里演出。之后来到纽约,混迹在格林威治村的前卫青年之间,被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现,开启自己的演艺生涯,鲍勃·迪伦的人生轨迹无法复制。
他的人生总是笼罩在戏剧性的光影里:一夕成名,又迅速陷入从民谣走向摇滚的争议中;自述不喜欢学习,“成天都在和朋友玩音乐”,却又会整日徜徉在诗集中寻找灵感;他曾经为少数族裔呐喊,也会从古老的基督信仰中汲取力量。可以说鲍勃·迪伦是一块复杂璀璨的多面体,每个面都只能折射出他的一部分,但每一部分对于塑造鲍勃·迪伦这整个人来说都不可或缺。电影与诗歌为他提供养分,音乐是他用来表达自己理念的工具,而绘画则是更隐秘的一种表达方式。
1
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中,鲍勃·迪伦第一次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北京的观众眼前。早期纸本作品、填绘留白系列、新奥尔良系列、铁艺、书写世界、平凡之路,展览六部分的作品都指向同一个主题,那就是“路”。闲暇时的信笔速写,电影截图般的大幅油画,以及反复出现的同一主题,轨道、公路、河流、桥梁,“路”就是迪伦绘画中的闪回镜头,反复将我们引向他的内心深处。
迪伦音乐人生的起点从一座贫瘠的小镇开始,在《北乡蓝调》中,鲍勃·迪伦如此描述他的故乡希宾:
“当红色的矿井扩大,
窗户却糊满了硬纸板。
老人站在铁轨边,
告诉你整座城镇已是空无一人。”
希宾是一座盛产铁矿石的小镇,也是少年迪伦想要逃离的地方,那时他还叫罗伯特·爱伦·齐默曼,寡言少语,成天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和各地电台里播放的乡村音乐打交道。逃离希宾,逃离这座索然无味的工业重镇的渴望,是将罗伯特·爱伦·齐默曼转变为鲍勃·迪伦的重要动机。像所有叛逆期的青少年一样,少年时代的鲍勃·迪伦一心要离开故乡,但比起那些在长途公路上随意搭便车的莽撞男孩,他的出逃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在罗伯特·谢尔顿为鲍勃写作的传记里,鲍勃谈及了他离开故乡的原因:
“我老家那地方因循守旧,传统当道,但是传统又能决定什么?周围的一切都在腐烂和消亡,如果随波逐流,不久后我也会未老先衰……每个人都在谈论中年,似乎大家都已经人到中年了。我决定离开,我的思绪沿着江河顺流而下。”
年轻的迪伦看清了自己的才华和故乡封闭贫瘠的本质,决定离开,但故乡的痕迹仍然烙刻在他的脑海深处。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故乡像一盘磁带般反复倒带,不停地出现在他的画面上。
从脚下出发延伸至天边的铁轨,那既是小镇命脉——珍贵的铁矿石的重要轨道,也是将迪伦带离家乡的通途。
但就像所有叛逆的青年一样,人到中年,迪伦回首往事,也不得不承认这座小镇曾给他带来的灵感。就像他的传记作者希尔顿所描述的那样,迪伦对于故乡的情感是,“有时他怒火中烧,更多的时候却充满了懊悔,但是有时他也不免流露出爱意和温情。”
展览中有一个部分专门展示了迪伦手工制作的雕塑,这些雕塑都由各类铁质零件焊接而成,缝纫机的底座、自行车的轴承,还有修理工常用的扳手。凑近闻,就能闻到生铁的气味,这股来自故乡的铁锈味伴随迪伦一生,就像在吉他弦上拨动的余震,声音持续很久。
2
除去故乡,“在路上”的状态也影响了迪伦一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属于“垮掉的一代”,杰克·凯鲁亚克的书籍成为流浪青年们的圣经。66号公路连接了美国中西部,廉价的灰狗公共汽车将大批怀揣成名梦的青年运往东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和纽约,鲍勃·迪伦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像一个流浪的吉卜赛人,走走停停,自由地创作与生活。
迪伦模仿凯鲁亚克,像他一样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条漫长的美国路。1975年到达麻省时,他还和几位朋友一起向杰克·凯鲁亚克表达敬意,在这位了不起的小说家的墓前唱了几首布鲁斯歌曲。
汽车旅馆、流动快餐摊、一块浮夸的路牌和某个街角不起眼的甜甜圈商铺,66号公路上毫不起眼的部分,即是凯鲁亚克书中的景象,也是迪伦绘画表现的对象,这些浮光掠影般的景象便构成了迪伦油画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站在这些作品前,我们仿佛附身在迪伦身上,用他的双眼去见证在这条荣耀之路上,他记忆中时不时闪现的某一刻;正是这些细致的、充满感情的观察,成为迪伦歌声中奇妙婉转的韵脚。
这种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的状态最终为鲍勃·迪伦带来了诺贝尔的桂冠。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诺贝尔奖委员会要将文学奖项颁发给一位歌手,而迪伦自己得知这个消息时,也扪心自问:
“刚收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问自己:我的歌和文学到底有什么关系?我冥思苦想,以求发现二者的联系。在这里,我希望向你们表达清楚,很可能我所说的只是徒劳,但希望我的话多少有一些价值和意义。听早期歌手的民谣,我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并将之内化。听到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听到所有细微之处并把它们都记下来。我把所有方言都记下来,也知道了修辞。这些手段、技巧无一不在我的脑内留下痕迹,我亦知晓了它们行过的被遗弃的道路,我能够把它们都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
不停地行走、探索、接触新事物、思考和创作,这就是鲍勃·迪伦的一生。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停留在一幅巨大的画作上,画面中,三分之二的部分都被赤红色的夕阳笼罩,而展厅的黄色射灯也加强了这幅画的明亮程度。一辆小小的蓝色跑车驶向那远方的地平线,驶向太阳。这幅油画不禁令人想起在展厅开头滚动播放的歌词视频:“我希望你们年轻,我希望你们快乐,我希望你们获得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这幅作品形象地概括了迪伦的理念: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就像迪伦在《编年史》中所说,“出路变化莫测,我不知道它将通向哪里,但无论它通向哪里,我都会跟随着它。一个陌生的世界将会在前方展开,一个乌云密布的世界,有着被闪电照亮的犬牙参差的边缘。很多人误会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的有过正确的认识。我径直走进去,它敞开着。”
他一直在路上,以年轻的姿态,去拥抱这个世界。
在迪伦笔下,在他心中,那条从希宾延伸而出的黑色的沉重铁轨,最终变成了66号公路黑亮的柏油路面。我们和迪伦一同开着车,一路向前,向前,冲进炫目的太阳,融化在他绚烂的理想之中。鲍勃·迪伦,这位传奇的诗人、演出家、歌手、演员和画家,能够与你共度一场展览的时间,实乃一大幸事。
文/余木匀
编辑/史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ybt1nMBLq-Ct6CZe_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