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它的缓慢,不要焦急

2020-08-03     北青艺评

原标题:体会它的缓慢,不要焦急

随物生心

2020.5.31-10.11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随物生心”是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在国内的首个个展,展览涵盖了艺术家运用不同媒介材料创作的21组件作品,包括装置艺术、影像新媒体、摄影、绘画,全面呈现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

因为疫情关系,在8月1日以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版本,之后一直到展览结束我们将看到完整的21组作品。“随物生心”这个名字来自策展人马楠从艺术家作品得到的直观灵感,同时也与荣格相关的一本书《金花的秘密》有关,通过这本书,荣格进一步认识到东方的智慧,并被引导进入人类超越文化意识差异的集体无意识领域。

《随物生心》展览是一个感官自足的展览,通过艺术家呈现的作品——物,进入到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感知状态——心,这一切的开关来自四两拨千斤的极简建筑/动态装置作品。这个展览值得我们在此时驻足留意。

来自北欧的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和佩特里·尼苏南是当代的炼金术士,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合作至今,两人创作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成为芬兰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组合。

预展开幕式现场连线 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

他们擅长以建筑空间为出发点,通过简洁且直观的机械装置,将磁力、热量、重力、放射性等自然和非物质现象,从实验室和科学阐释的神秘中解放,并转化为声音、光线、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刺激观众的感官,唤起大众对身边日常之物的感知力。

艺术家把展馆变成了一场感官和自然法则相遇的奇妙场所,而作品的极简内核,将作品意涵隐于物质本身,无外乎白色灰色和黑色,钢质、铝板、金属丝、反射镜、玻璃器皿、水……这些无情绪的色彩和无差别的材质,所构成的物体运行原理,本身就在讲一个个故事……

细致观察作品的变化,慢慢了解其并不复杂的背后原理,整个展览现场有三个瞬间打动我,让我如同标题所示,随物而感受到内心与自然的律动。

流动的风景

第一个瞬间来自进入展馆看到的大型作品《流动的风景》,艺术家根据美术馆核心筒空间的特性而创作的场地限定版本。它由膨胀的帆船布料构成浮动的岛屿般雕塑,内部一个静音风扇产生气压进行充气,并定期关闭,引起收缩。它慢慢塌陷,并在一个小时后又回到饱和的膨胀状态。一件庞然大物就在这一缓慢的变化中呼吸。

LED地平线

第二个瞬间来自接下来出门右转看到的《LED地平线》,小小微弱的白色LED灯光,顺着两条铜焊丝围绕走道空间一圈,白色之上的白色,带来对北方的一种清冷的想象,也即刻将这个过道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角的故事发生地。

物质波

第三个瞬间,也是最为触动我的是二楼的作品《物质波》,在一个狭长的电镀铝平面上,上万个不锈钢小球缓慢地来回滚动。当小球失去控制疯狂往一边倾泻时,我听到流动的声音,好像真实的大海潮汐声,在对纯银色的凝视中,似乎所有关于海水和流动相关的记忆,涌上身心。正如策展人所说——观者进入霎时的冥想状态。

在这三个瞬间之后,展览变成了漫长的感官验证及治愈过程,验证这个艺术家组合的其他作品如何打开我们的感知,改变对日常习惯的漠视,但首先我们需要放空自我,接受外部变化的讯息。

电磁装置

《电磁装置》的作品需要我们走进这些巨大的悬挂钢板,体会它因为传感器感受人体接近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后的共振,而非急迫地触碰钢板去制造结果。《平面》装置用强力磁铁塑造了一个悬空的平面,轻巧中体会出看不见的张力与势能。《高频装置》由两个抛物面反射镜构成,每个反射镜焦点处有一个高频驱动器,播放的正弦波高音在镜面之间形成声轴,邀请观众走进场域,在两个镜面之间的空间不停移动,寻找声音的变化。《冰方》作品利用物理原理,表面持续凝结水珠,虽不能摸但也感到冰冷在手。

冰方

在这些作品中都能读到平衡、节奏和感知,这也是解读艺术家作品的关键。

这些装置作品大部分依靠技术实现,类似于动态雕塑的机械装置,其原理大部分并不复杂,却用精巧的手段揭示了自然界中基本物理现象。

液压示图

艺术家作品也在重新塑造我们对空间的感知。策展人马楠提道:“他们的极简原则不仅体现在媒介语言上,更深入到与整个展陈空间的对话之中。他们的作品不唐突强入,不过分改造,在顺应空间自有形态的基础上,让作品与空间互补长短至达成合力。”

两个艺术家都是建筑学科出身,佩特里·尼苏南还是家具和室内设计师,对作品的细节非常具有把握。

开盘磁带

观众可以发现,很多作品和声音相关,汤米·格伦德1993年成立了芬兰著名的电音厂牌,这个时间在他们与朋友合伙建立建筑设计工作室一年之后。声音在作品中一种以物理性存在,一种则与空间互动,成为定义空间的方法。比如展览中的《音乐盒》作品,在漆黑的隔音房间中,唯一看到的细微光源来自中心的一个缩小空间模型的音乐盒,在空间里,四个角落的麦克风发出声音,好似声音在黑暗空间中移动,而我们也根据声音来辨别空间的边界。

展览的大部分作品需要通过细微调整达到最佳展示状态,所以艺术家无法到场,使得3-4件作品在展览前期无法以完整面貌呈现。但是对于艺术家的所有作品,观众均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感知到作品传达的变化细节。

月食

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有可以明显与公众互动的作品,如《气旋》,但这里的大部分作品其实并不可以触摸,互动的形式其实在于更微妙的感觉变化。但是对于此种装置形式还不熟悉的观众,急于解开作品的奥妙,去干预碰撞,这样的情况在展场中屡见不鲜。

因为展品的可观性质,很多观众把这里当成拍摄场景,而浑然忘记作品邀请观众静心感受。一边人们迫不及待想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这是什么东西,另一边人们先入为主它的装置性质于是装点自拍。所以这批作品,用它的缓慢和变化,对抗我们的焦急和焦虑。突然触动的瞬间,就是艺术家和这个展览给予人们的最大惊喜。

文|剀弟

供图|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编辑|史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h7csnMBLq-Ct6CZCM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