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求人不如求自己”——王姑程英的人生哲理!

2019-05-28     出外龙舒人

作者:靳国柱

笔者按:朱氏为炎黄后裔。安徽是朱氏的主要发源地,在历史上有“两朝天子,一代圣人”。编纂朱氏源流志,汇集朱氏血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文认知和文化自信,启朱氏千年福祉,造朱氏万世功德。龙舒靳氏系西汉大司农朱邑后裔,自然是安徽朱氏的一分子。朱邑是一代名吏,开创了执政为民的循良事业,开启了祠祭先贤的先河。二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朱邑故里的后人们,一直追寻着“爱义为行”的足迹,质仁秉义行济时,树绩懋勋代代载。

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姊妹为王姑(注:见《尔雅•释亲》)。王姑就是祖姑母,俗称姑奶奶,我们一直都叫奶奶。一种血亲,一种情感,一种记忆,一直在血液中流淌。

长子华清陪(姑)母游明教寺

1996年丙子11月20日子时,王姑在庐江金牛仙逝,长孙国柱代父行孝,用父华清的抚恤金,为王姑送终,并书写挽联:“承祖仁德育三代人受人爱戴,英华出众严已宽人后辈敬仰”。王姑生于光绪32年(1906)丙午11月20日子时,她去逝的那一刻是她整九十岁的生辰,守节六十年

长孙媳陪奶奶游包公祠

王姑二十五岁那年(民国20年,1931)我父亲华清出生时,家中还有高祖王父少云公、曾祖王父可权公和曾祖王母孙妣新兰、王父程铸公与王母李妣德瑶,以及王姑六人。在父亲不足一周岁时王母李氏病逝,父亲就形影不离的跟着王姑。在王姑三十岁出嫁庐江薛家时,五岁的父亲因为没娘,随王姑的花轿前往庐江金牛。王姑适薛国学生讳幼樵公次子,皖东南中学毕业名长焘。不足一年王姑父病逝,并留下遗孤薛成二叔,王姑只好携二子回到舒城大塘娘家,好在当时还有王姑的父母健在。从此,王姑为守护靳薛二家的根苗,开始了清心寡欲的一生。这还不是尽头,民国三十年(1941)王姑的弟弟我的王父程铸继王母伍氏,次年生小叔华汉,民国三十三年(1944)王父程铸去逝,小叔五岁时继王母伍氏跟军官去了南方,又给王姑留下一个孩子,这时父亲华清十五岁,二叔薛成九岁,王姑四十岁。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王姑的母亲去逝,1951年王姑的父亲可权公去逝,王姑一手安葬了她的父母和弟弟。

姑祖与长子(华清)一家(金寨)

姑祖亲子(二叔)薛成一家(庐江金牛)


姑祖与长媳、三子(华汉)及刚过门的三儿媳(及国栋、国林)

(文革后,姑祖随华汉下放到金寨县包畈公社的朱湾村)

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后家境破落,解放时我曾祖王父可权公背着破落地主的名号。家道中落,生活拮据,王姑带着孩子以纺纱为业,一度以乞讨为生,艰辛支撑,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1955年是王姑最艰难的十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舒城解放,由于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刚解放时参加县里的土改工作队,工作表现还不错,只是因为父亲的祖父可权公去孙子处住了三天,这便让父亲回避土改丢了公职。经领导关照自己努力,1950年春父亲以全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六安师范,父亲上学王姑纺了二个土布备做衣料,学费和生活费全是父亲勤工俭学自已解决。195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证001号),即分配到金寨工作,1954年带弟弟薛成到金寨上学,1955年带王姑和小弟华汉一起迁居金寨生活。从此王姑一直跟着她的大儿子我的父亲,一直生活到1993年5月父亲意外去逝,王姑被二叔薛成接去庐江金牛。

王姑在我们家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人物。她一手抚养华清、薛成、华汉三子成人,可以说没有王姑就没有我们的父辈,自然没有父辈也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后来我父母成家,王姑却一直在我们家,又带大我们兄妹三人,却一天也没带过薛家的三个孙子,这恩比天高,情比海深。

王姑出生在清末的龙舒,九井大塘稍的靳家大屋,其王父少云公是中举不仕的清廉绅士,当时九井街上立有两座牌坊两个碑都是表彰少云公的。比较王姑年青时家境殷实,后来所吃的苦就更不言而喻了,从大家闺秀到无所不做老保母,她的行为与角色来源于她对“根”的深度认知,同时她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的溶入我的血液,滋养着我们的成长。虽然她的王父母在当地相当荣光,做为长孙女的她,王父母自然是喜欢有嘉,但王姑最荣耀的却是她的父亲——可权公。

王姑曾经津津乐道的讲述“求人不如求自己”的励志故事。她父亲从北方回来时,给过她一张老照片。画面上是一个公堂,差官站立两侧,堂上端坐着身着紫色官服的“省长大人”,他体格健壮、神态威严、目光炯炯;大堂之下,跪着一个人,衣着破烂、目光乞求。仔细端详这人,也相貌堂堂,就像是“省长大人”……其实,堂上堂下正是一人,都是王姑的父亲可权公。这幅照片,生动形象地阐明这样一个人生哲理:“求人不如求自己”

王姑考可权公,孙妣新兰,在王父程铸出生的当年,二十四岁的曾祖王父可权公便告别妻儿和温暖的家庭,进京求取功名。随行的还有毛姓的书童,一路历经万苦千辛,终于到了京城。因皖江大水,而误了考期。他立下了“不取功名,决不返乡”的誓言,为了长期坚守信念,一边给家里书信,一边将剩余不多银两计划着开支,每日多以山芋充饥。为解决主仆俩人的生计,四处寻找生路,后来可权公在一家裁缝店当起了学徒。由于勤奋学习,手艺日渐娴熟,在师兄弟中出类拔萃,也受到师傅的喜爱,师傅的生意也特别兴隆。一天听一顾客说,“京师警察学校”要招武生。可权公听了不禁动了心念。当师傅知道他有此意后,怕考走了少了人手,影响生意,便老大不高兴。任可权公怎么哀求,师傅也坚决不同意他前去考试。但天无绝人之路,在几个热心伙计的帮助下,可权公以拉肚子需要看医生为由,向师傅告了假,偷偷地参加了考试。不多日,果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可权公是金榜题名,一举得中。伙计们也都感到特别高兴,可是如何回复师傅呢?原来,师傅也早有所闻。心想,这拉肚子的也能考上武状元,日后一定能成为国家的好警察……只好做个顺水人情,以五味杂呈的心情放其赴学。

民国三年(1914)甲寅冬月,可权公于京师内务部专门警察学校正科三年毕业,民国四年(1915)春派在京师警察厅实习六个月期满,咨送奉天全省警务处一等视察员,奉令视察铁岭等十县回省消差,在巡查铁岭十县的冤假错案的过程中,他微服私访,不坐官轿,不带官丁,假扮民众,深入民间,了解案情,得民心拥护,得上司奖赏,后留任辽西章武县任警察所长。后因军阀混战,借母病回乡里省亲。后经民国政府派任安徽省眙盱县公安局长,民国三十年(1941)内政部颁委五四三零零零号合格警官登记证一纸。几年后,借母亲去逝离职回乡,再不从职。在家不忘习武,至今大塘还能见到可权公当年练功习武的一对石鼓。一日,三名军人骑着快马来到大塘稍靳家。一军人站立门口,一军官进了前堂,称要面见可权公,靳家大小姐(王姑)接信,见信封大红纸面,出于好奇打开信函,事后王姑被祖父训斥了一顿。这是一名共产党高级领导的来信,说是要请我曾王父可权公出山。

儿时我们对老家印象,多是在日常生活中,王姑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三岁、五岁……不同的阶段,她都会带我们回九井,回大塘,因为哪里有她的美好与痛苦的记忆。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王姑回老家,老家人都尊称她“二大”,大大是我们老家对叔叔的俗称,称女的为大大,自然会有一丝伤感和坚韧。而每次王姑去二叔薛成家,也总是要带上我们兄妹三人中的一个,或来或回都要路过九井,因为大塘稍还有亲房曾祖叔东甫公他们一家。王姑让我们当儿歌背诵的辈字歌,自然就成了会称呼、真懂事的好孩子。为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王姑时常告诉我们九井靳家十七代书香传家,十三代为官的历史。在王姑的耳濡目染下,我们知道了根对苗的要求,家族的情怀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塑造和完善。

姑祖在炮院长孙住处


姑祖靳成英于金寨三中宿舍楼前(1991年春节)

在参与五修宗谱之际,王姑的梦随孙儿一起梦回到九井,梦回到大塘,梦回到祖根的深处。

特将这份追忆之情记于谱后,以示思念。敬爱的王姑,我们的亲姑奶程英千古!——孙儿:国柱、国栋、国林、国树丁酉吉旦


  • 作者:靳国柱(安徽朱氏)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d6q_GsBmyVoG_1Z2e_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