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回望三中兴教百年,再忆义仓情暖全城

2019-12-23     出外龙舒人


作者:束文杰

五个月前,笔者写过一篇合肥最短小巷——市侩巷的故事,少许文字提到了马路对面的义仓巷。五个月后,笔尖和镜头在合肥市区兜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其实说到合肥饮食文化,义仓巷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她的名字足以说明一切。

义仓巷(摄影 | 束文杰)

这其中有什么精彩的故事?除了饮食文化,小巷还有哪些印象?聆听合肥,这就开始了。

油坊、义仓

老合肥人的粮油记忆

曾经看到一条资讯,说是要将义仓巷打造成“粮食主题文化街”。如果说是“粮油主题文化街”是否更妥?在清代《合肥县志》中,义仓巷被记作“油坊巷”,因过去巷子中有油坊得名。询问附近居住的老人,关于过去巷子中的老油坊位置,老人们纷纷摇头,抬起胳膊手指向南。很显然,他们说的是距此二百米外的“北油坊巷”,此前笔者曾有一篇专门讲过那里的故事,这里不再多提。另外还有“南油坊巷”,今桐城路一段。今天的女人街,人们知道她曾经的名字——小马场巷,其实更早以前也是叫做“油坊巷”。如此算起,合肥历史上有四条油坊巷。

北油坊巷(摄影 | 束文杰)

过去的合肥城,以粮仓命名的巷子也有不少。无论是明代的省仓巷、东仓巷、西仓巷,还是后来的义仓巷、仓巷。仓巷,在九狮桥街对面,向南偏东至城墙根,1955年以后因省委兴修办公大楼巷废。巷子南首过去有一座庐州府惠民仓(旧府仓),北首则有一座门楼。明代的几条小巷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不过笔者注意到其中的“东仓巷”与飞骑巷(今飞骑桥巷)、二郎巷(今寿春路,逍遥津路—寿春二巷段)、罗汉巷(今立志巷)、白鹤巷(今逍遥津路)等四条小巷同属“右厢”,厢在明代指的是城市分区(类似于今天的街道),而在这片区域内与“仓”相关的也就只有后来的义仓巷了,那么东仓巷=义仓巷?可能还需作进一步考证。

省委大院(摄影 | 束文杰)

古代粮仓分常平仓、预备仓、社义仓三种。上文提到的惠民仓是常平仓中的一处,另外还有永丰仓、内仓。常平仓,是指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而社义仓,则是指始于隋代开皇五年(585),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另一说法,由南宋朱熹首创,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而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社仓设于“闾巷”,由“社司”管理;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二、三十家为一社,设置社首、社正、社副等职。据县志记载,社仓和义仓也有区别: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前者设在“乡村”,后者设于“镇店”,“捐输积贮,春借秋还”。当时的庐州知府薛之佐为了鼓励捐粮,亲自泼墨一篇《义仓小引》。

旧时粮仓(来源 | 资料图片)

“义仓巷”的定名应该是在清代中后期。关于“义仓”的位置,《合肥老城志略》曾考证称“北侧合肥三中当年为义仓址一部分”。

会馆、祠堂、中学

义仓巷的民国记忆

今天,身边有很多人为了生活,四处漂泊打拼。他们或是组团出行,或是来自同一地区,这种“老乡关系”使得一个个社交圈子的形成,甚至成立了商会、同乡会、联谊会之类的组织。古人比起今人对于乡土的观念更加浓厚。

清末民初之时,在肥外籍人士便在城内设有八处会馆,其中包括义仓巷内的两湖会馆。说起全国带有“湖”字的省份,人们往往想到湖南、湖北(别闹!没有hu建),两湖便是指的这二位。当时的合肥城内,湖南人主要经营铜器,湖北人则是经营印染业为主。印染业即染坊,抗战前合肥人称为“汉坊”,最鼎盛时全城设有二十多家。据说,其中一家便设于义仓巷内,笔者询问巷内的老者,他们还清晰的记得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巷口南侧一带。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会馆主持人姓艾,原收购猪小肠加工转售外商,后开设艾宏兴百货店,“获利颇厚”,“对于会馆经费,捐献颇多”。

义仓巷旧影(摄影 | 李明)

“两湖会馆”旧址位于义仓巷中段北侧。吴介五《合肥的外籍同乡会会馆》说道,(会馆)有房屋数间,占地约半亩,大门横额上有石板一块,镌有“两湖会馆”四字。笔者在巷子采访,碰巧遇到一位老人,是会馆最后的主人。他告诉我,会馆建筑大约在1997年左右拆除,大门在今天某棋牌室前,建筑群向北一直延伸至三中南围墙。大约几年前,《合肥晚报》曾采访一位沈增树老人,他说道:会馆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几进带一点徽式,飞檐翘壁。门前两边各有一块拴马石,方形,打了个洞,加了圆环,马一来就能拴上。解放前曾有姓傅人家住在会馆内,解放后又陆续搬进了几户人家。曾有网友回忆说,当年会馆墙角有一块石碑记载着修建时间和名称。关于老人们回忆的拆除时间,有朋友表示质疑,并称可能是1992年左右。幸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之时,《安徽日报》记者李明拍摄了一组珍贵照片,后人还能了解当年会馆建筑的模样。

组图:两湖会馆旧影(摄影 | 李明)

两湖会馆旧址现状(摄影 | 束文杰)

小巷还藏有“林家祠堂”,多数老人已记不太清。那位沈增树老人还提到另外一座建筑——林家祠堂,“祠堂里的梁可粗了,差不多伸出胳膊才能抱过来。拆除时,工人们充满敬畏地先烧了香,才敢动手去拆。祠堂旁边是将军庙,里面摆放着一尊菩萨,一个椅子,是一座小庙。”这次去采访义仓巷,笔者准备对老人做一次专访,结果从当地居民口中我们得到噩耗,沈增树老人已去世许久!说到林家祠堂,他们则表示没有听说过,可能消失时间太久,记忆也已模糊不清。不过,笔者在翻阅民国二十一年(1932)测绘图,发现图中标有“林氏祠”字样,位置在今天的公园新村附近(有网友称系原帽厂生产车间)。

老地图中的“林氏祠”(来源 | 资料图片)

说起义仓巷,不得不提及合肥三中。1920年,教育家刘君尧在旧县学内(原省总工会址)创立“私立庐阳正谊中学”,两年后迁校至今址。1937年因日军飞机轰炸转移至水西门外熊店,当年年底西行并入安徽第一临时中学,后来成立国立安徽省第一中学,不久改为国立第八中学。1946年8月复校,并改为“正谊中学”。1950年3月,改为合肥市立第三中学;11月,奉令改为皖北区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改为安徽省合肥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10月,改称合肥市第三中学。1969年1月下迁临泉,合肥金笔厂在原校址办“五·七”中学,1971年恢复原名。起初,合肥三中建于破旧的义仓内,坐北朝南,背靠城墙,大门南开,解放后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还有一周时间,合肥三中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

文革时期,合肥三中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合肥三中现状(摄影 | 束文杰)

图书馆、帽厂、美食

小巷改变了模样

西巷口有中学,东巷口有图书馆。据记载,1953年4月20日,皖北合肥图书馆(1950年冬成立)改名为“安徽图书馆”,馆址由安庆路西段迁至逍遥津南侧义仓巷内,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当地居民说其原址上后来盖起了公园新村。1954年3月14日,正式更名为“安徽省图书馆”。1962年12月,安徽省图书馆迁至今址包河公园西侧。小巷内,还有一处文教机构——1955年成立的宿州路幼儿园,今天大门开在寿春路上。

安徽省图书馆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公园新村(摄影 | 束文杰)

宿州路幼儿园(摄影 | 五月)

合肥帽厂是小巷居民的骄傲。当年合肥的工厂很多,但大多数集中在东郊或者北郊,帽厂却是少数几个在老城区的工企单位。据记载,1956年合作化运动中,合肥市和平制帽生产合作社成立,1974年更名为合肥帽厂。1978年,该厂始承接出口帽生产任务。出口帽有水手帽、折帽、毛皮保暖帽等10多个品种。全厂占地0.35万平方米,工业建筑面积0.25万平方米,有职工230多人,是当时合肥市独家生产帽品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网友指出,当年的帽厂就坐落于两湖会馆东侧,义仓巷与吴山巷交叉口西北角,上文会馆组图二中可以看到帽厂的红砖楼,同样帽厂同会馆消失时间相同,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附近的吴山巷内,当年还有合肥胶木厂、五金厂。

合肥帽厂旧址现状(摄影 | 束文杰)

吴山巷(摄影 | 束文杰)

据老人们回忆,曾经的义仓巷是一条窄窄的土路,宽度仅不及今天的机动车道。巷子东段南接的北含山路,当年还是大片的菜园。远处吴山巷以北的逍遥津西区,曾是著名的季家花园。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小巷面貌大为改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合肥第一批开发住宅小区,义仓巷便拥有了两处——义仓巷小区、公园新村。

北含山路(摄影 | 束文杰)

今天人们难忘刘记拉面。老三中人可以对义仓小巷内每家小吃店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说完再去看现场,傻眼了——很多家店都换了招牌。有一家,却是几十年未曾变过,嗯对!刘记拉面。笔者在他家吃的次数不多,而且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其他不知但人气十足是真的。2016年,三中老校友、当时还是至上励合成员的歌手李茂曾来到这里打卡。

刘记拉面馆(摄影 | 束文杰)

李茂微博(来源 | 网络截图)

结语/手记

与义仓巷相同,合肥每条街道,哪怕是犄角旮旯的小巷子,都藏着众多的故事与文化内涵。不过,实体资料的描述总是有限的,重要的线索和细节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挖掘”和采访,常常遇到“碰壁”甚至跑了半天寻不到了解“内情”的老者……关于城记,“记”很容易,但记的内容准确与否?表达思想是否合情合理?我们还需抓紧时间,还需反复琢磨,还需更加努力。

(出外龙舒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 作者:束文杰
  • 参考:《安徽日报》、《合肥晚报》、《合肥市志》、《合肥老城志略》、《合肥城图志》、《合肥文化志资料汇编》、《合肥文史资料》、合肥三中、网络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vUhPW8BMH2_cNUg-F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