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文翁首创官学移风“化蜀”(续篇)

2020-01-12     出外龙舒人

作者:陈存选

汉景帝末期,舒县举荐的县吏文翁,被朝廷征召,景帝任命他担任蜀郡太守,成为帝国的封疆大吏。

文翁,精通《春秋》,熟悉周礼,是饱学之士,又在故里县衙服务多年,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入蜀后,他没有辜负景帝对他的信任与嘱托,教养并举,两手治蜀,从而实现“化蜀”,让整个蜀郡呈现出“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繁荣昌盛景象。

康庄社区人民建像纪念文翁(来源 | 清廉蓉城)

对于他的“化蜀”功绩,历朝历代,都给予极高评价,把他比之于李冰,比之于孔子。

文翁,如李冰者,兴水利,拓灌区,为我们提供了两千多年“天府之国”的物质保障;如孔子者,兴公学,讲教化,让我们以高水平的文化素质,世世代代相传承,永远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文翁,他是我们舒城最负盛名的历史名宦。对于这位先贤,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他“治蜀”的主要功绩。现在想想,还有必要再写一篇,把先贤“化蜀”业绩中包含的闪光点一一揭示出来,让人们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这位历史巨人。

“文翁石室”是首创的地方公学

讲文翁“化蜀”,必然要讲到“化蜀”的实体:“文翁石室”。

何谓“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来源 | 校长派)

文太守首创的地方公学,就叫“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又称“文翁精舍”、“文翁玉室”、“文翁讲堂”。

公学称“石室”,是借代叫法,意思指公学学舍的建筑材料是石头。太守当年的意图,是石头又耐久,又防火。因为那时,书籍的载体,是丝帛与竹木简册,金贵而又易燃。二百年后,东汉安帝时,一场大火,周边房屋全成灰烬,而石室虽遭破坏,但却独存。由此可见,文太守建石头学舍的初衷,实属难能可贵。

查多种资料得知,文太守当年建的“石室”,由两大部分组成:“讲堂”与“礼殿”。

石室讲学(来源 | 儒藏)

“讲堂”,是公学的核心部分。它,又分二室,“左温故,右时习”,即左室是众学子自修室,右室是教官讲经授课、解难答疑的教室。

“礼殿”,文太守命名“周公礼殿”,但当时吏民、学子都称“文翁礼殿”。“礼殿”,供奉先圣周公旦画像,先师孔子丘画像配享,并储备《尚书》、《礼记》、《春秋》等经学典籍。这是教官、学子祭祀周公、孔子的圣殿,也是他们查阅经书资料的场所,可以说,“礼殿”是文太守建设的一座高规格的古典式小型图书馆。

这两大部分,合称“文翁石室”。它,是文太守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的公学的主体建筑。

石室赋(来源 | 儒藏)

“石室”的教官,兼职郡府官员,学识渊博、道德高尚,都是京都国子监留学归来的饱学之士。

“石室”的校长,兼职太守,专修《春秋》学者。他,谨身帅先,躬自垂教,温厚善诱,德治教化,是教官们的榜样,莘莘学子的偶像。

“石室”的学风,严谨务实,攻读经书,又回归生活,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石室”学子的出路,是在郡内担任各级官员,大量的是做乡官,从事“孝悌力田”,教化百姓,劝导农桑,引领社会风化工作。

接着,文太守便总结出兴办公学的经验,推广到下属各州、各县。于是,各级公学,在蜀郡内遍地开花、结果。

一时期,蜀郡内逐渐地形成了进公学,学文明,摒弃鄙风陋俗,发扬尊长敬上,重农务本的社会风气,致使蜀郡大化,从而融入大汉帝国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

“文翁石室”是公学的不倒旗帜

文翁首创的公学“石室”,两千一百多年来,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为四川融入中原,为蜀学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石室纪事(来源 | 行脚成都)

请看看“文翁石室”的发展史吧。

1、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首创地方公学:“文翁石室”。

2、两汉:蜀郡郡学。

3、三国:蜀国太学。

4、两晋南北朝隋唐:益州州学。

5、五代十国:蜀孟太学。

6、两宋元明清:成都府学、锦江书院。

清代成都府学图(来源 | 儒藏)

7、近、现代石室:

1902年:成都师范学堂、成都府中学堂。

1913年: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

1932年:成都联(共)立中学校。

1940年: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

8、当代石室:

1950年:川西石室中字。

1952年:成都第四中学。

1983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成都石室中学(来源 | 成都石室中学)

文翁创办“石室”至今,虽然经历三次大灾难,几乎被毁,但文翁精神不灭,“石室”得以迅速复建,而且发扬光大。

这三次大灾难是:

1、东汉安帝时,一场大火,成都城几成废墟,“石室”也遭到严重损坏,但有蜀守高朕予以修复,并辟为益州州学。

2、明末清初,张献忠占据四川,“石室”被毁,几成瓦砾,灭张后,当局在“石室”旧址,复建府学。有清二百六十余载,四川学校,一直以此为首。

3、文革期间,“石室”遭到第三次大难,清建筑全部不复存在。1983年4月,“石室”得以恢复,仍沿用旧名至今。

《石室校志》(来源 | 行脚成都)

总之,两千多年来,“文翁石室”,校名多改,制度多变,但校址永远不动;虽遭多次挫折,但都迅速恢复,始终屹立长存。

由此可见,“文翁石室”,当年文翁树起的这杆地方公学旗帜,世代长存,永远飘扬。

它,是四川的公学旗帜,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帜。

“文翁石室”开创中国地方公学先河

文翁石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公办学校,创办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闻名全国。

它,得到四川吏民的首肯,也得到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与推广。

同文翁年纪相仿的汉景帝,一向不喜文学,但在了解到文翁兴学情况后,就下诏令,命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他儿子汉武帝,少年立国,雄才大略,更是从文翁“兴学”首创中,看出以“兴学”致“兴国”的先机,又下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

汉景帝像(来源 | 今日头条)

他把他老子的诏令,具体化了,更利于执行了:一要立学校,二要立学校官,也就是,要兴办学校,还要培养校长和教官。这就给大汉治下的各郡县、各封国,下达了具体的硬指标。

景帝父子二人,就是这样,把文翁的首创,推广到全国。从此,在帝国内,地方公学勃然而兴,“学校如林”,百姓争学,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鼎盛局面。

原来,在我国的历史上,各朝各代,只有国学、私学,王公贵族有份,平民百姓无缘。因此,受教育面很小,学成者寥寥可数。秦时,始皇帝虽然命令“以吏为师”,但是,那吏,特别是秦吏,平民百姓谁敢仰视?

自从文翁首创公学,面向平民百姓,并得到汉武大帝父子大力推广,全面兴办,这对提高我们汉民族文化水平、文明素质,进而迅速凝聚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文翁石室”开创铸造民族灵魂的先机

“文翁石室”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我们姑且搁置。先看看“石室”的设施、教官们的修养与专长吧。

石室的“礼殿”:供奉周公、孔子的画像,储备《春秋》、《礼记》、《尚书》之类的经典著作。

教官:国子监经学、法律学留学生;校长更是专修《春秋》学者。

可以想象,石室办学的宗旨,就是传授儒学、周礼,教化学生,让他们摒弃鄙风陋俗,信奉儒学,崇尚周礼,从而融入中原,成为大汉帝国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文翁兴学见效后,汉武大帝从文翁的“兴学”中,又看到了“治民”的先机。

他一面大力推广文翁兴学的诏令,一面“独尊儒术”,并采用法术、刑名,来加强、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对于汉武大帝的这两手措施,我们往往没有看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他是从文翁的教育目的与教学内容中,受到启发,要通过大办公学,来推行自己的“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来源 | 腾讯新闻)

公学的盛行,在全国遍地开花,结出了汉武大帝用儒学统一国民思想、凝聚民族灵魂的硕果,从而使我们汉民族升华为伟大的中华民族。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汉武大帝的豪迈事业中,包含着文翁思想的先机。

“石室”开创“学而优则仕”先河

文翁兴学有明确宗旨,目的就是“化蜀”。

如何“化蜀”呢?

这要从两方面谈起。

一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官,以身帅先,躬自垂教。二是要“化”出有真才实学的学子,就业入仕,做“化蜀”带头人,或继续进京深造,学成归蜀。

这样,文翁不仅仅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批从政生力军、“化蜀”助手,也为朝廷提供了一批吏才,如张叔,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刺吏高位。

当时,朝廷官员的来源,都是下属举荐,朝廷征召,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更难保障。文翁兴学培养人才,再通过试用考察,分层次录用,而且大量就职乡官,专管德行教化;无疑,公学在全国盛行,给朝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高素质的基层官员,从而达到教化百姓,有效治理国家的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科举制度之前,文翁兴办公学,培养官苗子,是朝廷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这个角度看,文翁石室的兴办,开创了“学而优则仕”的先河。

文翁石室(来源 | 成都石室中学)

大家想想,在古代盛行14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中,我们不能看出,当年文翁兴学的智慧光芒吗?

结语

回顾历史,翻阅史籍,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我们不难发现,文翁其人发出的炫目光芒。

两千多年来,风起云涌,时局如潮,大浪淘沙,真金乃现。面对西汉名宦文翁这位历史巨人,人们……

直接受惠者,给他树立的碑、祠,有多少?赞语颂辞,又有多少?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有识人士,赞颂文翁佳作,咏叹文翁诗篇,脍炙人口,不胜枚举。

又有多少功臣勋贵、封疆大吏,以“文翁”自诩,或被人赞为“再世文翁”?

再看看当今,有多少建筑以“文翁”命名?有多少“文翁纪念馆”?又有多少“文翁研究会”?

这些,都该是文翁这位巨人留下的历史回声吧?

对这位巨人,我们不光要顶礼膜拜,更要继承、发扬他遗留下的创新精神,继往开来,为建设我们大中华更加光辉灿烂的末来,添砖加瓦,增色生辉。

(出外龙舒人: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网易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 作者:陈存选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欢迎读者粉丝加入头条圈子“庐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话题交流和线上下活动等着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zuunW8BbDmBVZuPKX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