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小孩子爱玩,这是天性;但是我们也知道,在当代的社会养孩子,有时候我们忍不住帮小孩安排很多活动,我们虽然希望孩子能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快乐,但是这些活动、哪怕是专门设计的亲子活动,也不能完全称之为玩耍。
作为父母,我也很理解这种安排的初衷,我们总希望孩子早一点接触各种知识、各种才艺、各种能力的活动,以期他的脑力更早被开发,好为将来赢得一个更好的起始点。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什么都不学的“玩耍”,对于开发孩子的脑力、促进他的大脑发育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我们说“玩耍”对小孩子有好处的时候,并不仅仅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来说的,科学界对此做过很多动物实验,也做过发育和心理学的儿童认知能力的评估,在神经科学领域里,针对这个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领域了。
奠定基础的实验是半个世纪前在小鼠身上做的。科学家把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养在可以玩耍的环境里,一组关在空间狭小、环境单调的笼子里,小鼠长大了,科学家再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手段检测它们的大脑区别,结果是,玩耍长大的小鼠比没有玩的小鼠:
这个实验,让大家明白,“玩耍”能够刺激大脑发育,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决定生物的生存能力。
这靠的是脑细胞中会分泌的一种神经传递小分子:BDNF。这种物质可以刺激大脑细胞分化,让发育中的大脑形成更多的脑细胞,从而增加脑容量及大脑皮层厚度。而小鼠身上的实验证实,“玩耍”能促进 BDNF 的分泌,从而促进大脑生长。 甚至参与大脑活动的很多基因的启动也会因此而改变。有科学实验检测过小鼠体内的 1200 个不同的基因,每天半个小时的玩耍,就可以让这其中三分之一的基因的功能开关发生改变。
你可能会问,小鼠如此,人也如此吗? 科学家不可能在人身上重复小鼠的实验,但是你要了解的一点是,老鼠和我们一样,都是哺乳动物,一般来说,哺乳动物的很多生物机制都相似,无非人类的更复杂一些。所以很多药物开发,都要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先用小老鼠,再用更复杂的哺乳动物,都是因为进化亲缘关系上相近的动物,生物学机制也很相似的缘故。那么,循着同样的逻辑,“玩耍”能够促进小鼠的大脑发育,对人也会有相似的作用。
更何况,科学家虽然不能在人身上重复小鼠的实验,但他们可以在人群里做特定行为和认知能力的评估。而这个结果也是类似的:“玩耍”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它最终的结果是让大脑内的神经细胞建立更多、更复杂的连结网络,这些连结决定了一个人的大脑活动能力。
“玩耍”并非人人平等,有的“玩耍”方式在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方面更有优势,那就是无指导、无规则、无监督的“随便玩”。 什么是“随便玩”? 就是毫无目的的玩耍,没有任何预期的结果,也没有任何规则,换言之,爸妈让孩子自己想玩什么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在过程中告诉他“没有人这么玩这个东西”、结束时问他“有没有做出什么结果”。“随便玩”是以孩子为主导的玩耍,尤其是室外的玩耍为最好。
可以的,不过最好是那种没有目的性的玩具,比如通通是一个形状的原木积木,比如沙子,可能性越大的玩具就越好。如果我们能仔细想一下,即使是一个毛绒熊,它也不是“随便玩”的,因为毛绒熊可能来自某个卡通形象,可能有名字,一定有颜色、有表情,也就是说,它带有它本身的背景数据,这些数据限制了这个毛绒熊的无限可能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家长想把孩子隔绝于外,是不可能的,所以,爸妈该做的,是选择规则少而变化多的儿童游戏 APP,并且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因为“随便玩”是孩子主导的,他让孩子不受任何规矩的限制,这是一种“out of the box”的思维方式,能全方位的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我们上面讲过,“玩耍”可以增加大脑内神经细胞的连结,而有目的、有指导、有规则的玩耍,会让神经网络循着一些特定方式来发育,“随便玩”却是开放式的发育过程,所以它对于小朋友的创造力、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语言发育等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其实家长要做的很简单,比帮孩子安排活动、或者想办法带着孩子玩,要容易多了,因为你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玩,不去管他有没有正确使用玩具、有没有跳进沙坑里、跑得快不快……每天都要,越经常越好。实际上,有研究证明,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经常性的停下来玩一会儿,反而让他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习更容易。
所以如果孩子上了小学,爸妈一定要鼓励他下课的时候多跑出教室随便玩一下,注意,体育课可不能当成随便玩的替代品哦。孩子喊无聊怎么办? 让他无聊去,不要管。孩子在可以随便玩的时候嫌无聊,正说明他随便玩的还不够,正是需要这种玩耍方式,他无聊,才会想办法去玩,这正是我们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