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这个场景:孩子从 5 岁开始学习弹钢琴,开始很喜欢,上手也快,你满心欢喜的看着孩子迅速进步,也同样为孩子在一些小型场合的表演感到骄傲。慢慢的,练习的曲目越来越难,每天的练琴时间变成一场战争,你觉得孩子总是在拖延练琴的时间,而孩子总是用吵闹和泪水来和你对抗,只不过最后赢的总是你。两三年以后,有一天,孩子突然宣布:我再也不想弹钢琴了!而且他不只是说说而已,看起来他真是恨死了钢琴。这下你陷入两难:该不该同意让孩子放弃呢?
这样的场景大概或早或晚会出现在一个家庭里,故事里的主角也不一定非是钢琴不可,可以是小提琴、画画、舞蹈、围棋、棒球……任何一种才艺活动。而爸妈面对选择时,也总是会有些犹豫,就算一时坚持,如果孩子一再的要求放弃,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开始犹豫,到底哪一个决定对孩子是最好的选择?
当孩子说要放弃时,给出的理由往往不外乎是我不喜欢钢琴、我讨厌钢琴这一类的情绪性反应,但这往往不是真实的原因,而真实的原因是什么,需要爸妈和孩子好好沟通、包括平时细心观察,在孩子还未提出要求时你可能已经了解到背后的原因了。
这原因有时候可能很简单就能解决,比如小朋友和老师不投缘,同组/同队的同学表现优异让孩子产生了心理压力,学的东西越来越难孩子的成就感下降了;也有可能是比较复杂的原因,比如孩子的日常安排得太满,他不堪重荷挑了钢琴作为发泄对象。爸妈必须根据这些背后的真实原因来处理。如果真是因为爸妈给安排的才艺课程太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那么,也许放弃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有时候爸妈给孩子做的决定,其实未必是从孩子角度出发、为孩子的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来的。比如我们决定让孩子学钢琴,我们当然有一大堆理由来说明这对孩子有多少好处,但是扪心自问,这里面没有我们自己的因素吗?也许我们小时候想学没有学、也许我们过早的放弃了现在又后悔、也许朋友的小孩都在学我们也不能落后…… 也许这个决定背后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执着与尊严,那么孩子反倒成了牺牲品。想清楚这一点,或者能帮我们做一个最好的决定。
很多爸妈都给孩子安排不止一种才艺活动,往往从幼儿期就开始了,本着各种才艺都尝试一下的态度,好尽最大可能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寻找他的兴趣与才华。那么这些才艺当然不可能一直都保持下来,在你带着孩子尝试的过程中,恐怕有好几样都是来了又去。最后,你固定下来一两种、甚或三五种,想要长期培养,但是你必须要明白,随着孩子长大,他的时间会越来越宝贵,非常可能你不得不逐渐放弃这一样一样的才艺活动。
那么,提早给自己排一个优先级,考虑到自己的坚持和孩子的情况,如果钢琴被你排第一位,那么当孩子要求放弃时,你就应该咬牙陪他坚持下来;如果钢琴在第五位,那么放弃也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