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不冷,孤山不孤”。
中国人对于石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从“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到古典巨著《红楼梦》中的玉石情缘,人们总相信石头里隐藏着神秘的生命信息。
位于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由“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出发,经百余年传承,融诗、书、画、印至臻造诣于一体,以金石篆刻技艺闻名于世。孤山之上,随处可见的摩崖题刻,留下了大师先贤的痕迹,赋予层层叠叠的石头以会说话的灵魂,揭示中华文明的深层次密码。
纪录片《西泠印社》试图打开一个时光窗口,将里面蕴藏的信息做影像化解读。筹备拍摄的四年时间里,总导演许继锋与金石文化结下了不解情缘。
2018年,为纪念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纪录片《西泠印社》推出特别季《孤山路31号》,故事从一块苔藓讲起,聚焦孤山之上的花鸟虫鱼。高反差色的西湖影像、一镜到底的尝试、4K高清的“全裸”呈现……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美学风格。
《孤山路31号》剧照
时隔两年,许继锋希望从个人命运出发,构建《西泠印社》的内容体系,“这一季我有意克制,隐藏了实验性冲动,老老实实讲故事。”
故事一开始,先讲杭州城里“年轻人”的事。
1904年,正值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和吴石潜四位年轻君子,为保金石文化传承,于西湖边创办西泠印社。百年间,西泠印社屡次面临灭顶之灾,四位创始人等护社君子,不为名利所动,不计个人荣辱得失,苦心经营着西泠印社,坚守文化传承。
在《君子》《大师》《师父》《衣冠》《兄弟》《刀法》六集内容中,还讲述了叶家人战时护社、老友临终托孤、为开国大典制印等一系列动人的故事,先贤们创社护社的卓绝初心、与金石文化的方寸情缘都蕴含在质朴的叙事里。
在许继锋看来,这样的叙述最能体现“君子的刀法与活法”:“‘君子的刀法与活法’在内在道德逻辑上是统一的,蕴藏着大智慧。穿越百年,先贤们的坚守透着内在的优雅,这种士人的精神力量,希望能在故事中感染观众。”
纯故事化的讲述返璞归真,并不代表放弃创新的尝试。仔细观看会发现《西泠印社》中运用了“今人忆故人”的呈现方式,摄制组在摄影棚布景,四处搜寻珍贵的旧照片和影像素材,再把金石篆刻家的后人请到棚内。工作人员事前不向后人透露摄影棚内的细节和相关的照片,“我希望他们能在真实的状态下,看到自己的过去和父辈的故事,有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许继锋说。
已经白发苍苍的他们在一个特殊的空间里与先人“相遇”,通过讲述、回忆、凝视,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许继锋将其称为“镜像式”的影像体系:荧幕之上,影像重叠在一起,过去和现在交织,后人忆故人的同时,也带领观众感受了金石家们的人文风骨,更凸显了纪录片的影像力量。
金石篆刻文化出镜率较低、略显高冷,项目启动之初,许继锋也曾担忧过片子内容是否“不合时宜”,不容易被观众接纳。随后,他们提出了“西泠不冷”的概念,希望能够与现在的观众接轨。
2017年纪录片启动拍摄,相关的新媒体平台陆续上线,其中“西泠不冷”的微信公众号人气最高,许继锋将其视为四年创作生涯中的第三个作品。《孤山路31号》播出之际,“西泠不冷”发挥了重要的宣推作用,通过图文的方式全景展现了西泠有关的草木石块、飞鸟虫鱼等风物趣事和拍摄细节。时隔两年,小编又开始用表情包卖萌,在线营业。
此外,《西泠印社》一张张风格鲜明的海报,也在拉近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黑色画面被一方红色的印泥一分为二,左上方如椽大笔写下了君子二字,右下方矗立着先贤坚毅挺拔的背影。印泥鲜红的颜色,象征着一代人的信仰与传承。主视觉海报的设计,一方面突出君子的优雅风范,另一方面呈现金石篆刻的美感。
播出之时《西泠印社》还在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B站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同时进行全媒体内容分发,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均上线了短视频。短视频把大师先贤们的故事浓缩、提炼在几分钟内,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里。
许继锋透露,未来可能会召集观众做一个金石篆刻文化的培训班,请专家来辅导,让一个不懂篆刻的人,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内带着自己刻好的印章回家。“我想告诉大家金石篆刻艺术是可以体验的,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也是可以亲近的。”据悉,团队与西泠印社共同开发的周边文创产品即将亮相,“西泠不冷”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
许继锋与西泠印社的情缘,是二十年前就埋下的。他作为人文地理纪录片《风雅钱塘》栏目的创始人,得以了解孤山和西泠印社的历史,对石头里隐藏的生命信息有所体悟。2016年,重新回归纪录片的许继锋,接受了《西泠印社》的拍摄邀请。筹备初期,为了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他和团队在孤山上转了又转,用他来说就是“用脚步丈量孤山,用心体验西泠文化”。
慢慢地,许继锋能在西湖的湖光山色、孤山的花鸟虫鱼身上,找到了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拍摄过程虽然辛苦,其中也不乏庄严与谐趣。正片中,既有大师先贤的身影,也有西子湖畔、孤山之巅的四季流转。
2018年冬天,赶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广阔的湖面罕见地结了冰,团队意外捕捉到了千里冰封的西湖美景。这一组空镜被保留在了纪录片的开篇,上世纪二十年代宋美龄到杭州游玩,提议把孤山改为中山公园,在场的浙江官员无人应声。冰封的湖面、西子湖畔的雪景与西泠印社在乱世中的变故,交映出新意境,共同开启了“四君子”创社与护社的故事。
在这次拍摄的间隙,许继锋还遇到了预料之外的惊喜。团队来到余杭,完成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故居的相关拍摄工作,捕捉到了雪中的唐梅和宋梅。“极端的天气给文本带来了另外一种构思,事先无法设计,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
如今,《西泠印社》顺利播出,许继锋笑称“自己总算交了作业”,但他与西泠印社的故事还没有结束。“退休了,我要去孤山做志愿者,向大家讲述那些金石背后的故事。”
-END-
轮值主编:依梧
作者:奕秋
编辑:园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