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张味”的《半生缘》,难怪改名《情深缘起》

2020-12-01   文娱头版

原标题:没了“张味”的《半生缘》,难怪改名《情深缘起》

想扛起张爱玲这块金字招牌,得下真功夫。

如今的电子时钟不会像老式钟表一样有“偷天光”的感觉,也不由得让人感慨,在无尽的时间荒野里,不知不觉中已经迈入“爱玲爱玲”年(2020谐音)。恰逢张爱玲逝世25周年,诞辰一百周年,一些改编作品随即来赶热度,前有许鞍华执导的《第一炉香》释放预告,后有积压两年之久的《半生缘》(后改名《情深缘起》)定档开播。

无论是电影预告还是剧集成片,给书粉的第一观感便是: 心仪的小说被不合适的演员演了。《第一炉香》不知正片成色如何尚且不论,《情深缘起》的选角确实不符合张爱玲小说的调子。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个个精雕细琢,女性角色尤甚。一本读罢,读者心中总会有个影影绰绰的人形出来,因此影视化改编顶重要的便是选角。

试问谁能把骨量偏重的丰腴美人蒋欣,与怯生生的瘦弱姑娘顾曼桢联系在一起呢?

刘嘉玲菱角分明的立体脸,天生一股聪明相,再加上走路带风的气场,显然与颓唐、落寞的舞女顾曼璐不搭调。

扎双马尾、穿学生服,唱《茉莉花》的情节,与她极其不适配。

原作中,曼桢20出头、曼璐27岁,年龄相差不大。剧中,37岁的蒋欣与55岁的刘嘉玲同框,姐妹感全无,反倒有了母女感,观剧体验大打折扣。

男性角色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违和感,却总觉少了一点味道。郑元畅扮演的沈世钧温暖有余,却谈不上儒雅;邹廷威也没有演出许叔惠的理性、清醒。

的确,张爱玲的作品难拍,角儿难选,许多导演都在张爱玲身上栽过跟头。但《半生缘》的选角,还真不是没有好的。

2002年剧版《半生缘》林心如搭配蒋勤勤,两个人的外形和气质都算得上契合角色,1997年影版《半生缘》更是被盛赞“神选角”。

吴倩莲版的顾曼桢,外表温婉,看起来有点怯生生,内心热烈又有主见,符合书中外圆内方的形象。

梅艳芳版的顾曼璐美艳、妖娆,又有舞女身上的落寞、世故。

黎明的外表温润如玉,言谈间流露出的木讷,很好地衬托出沈世钧略显懦弱的性格。

葛优版祝鸿才,恰好符合书中“笑起来像猫,不笑的时候像老鼠”的描写。

珠玉在前,观众看到极不妥帖的选角,难怪愤懑。

没料想选角只是开始,剧中人物设定的更改,使得整部作品滋味全无,找不到半点“张味”。

上个世纪住在上海弄堂里的小家碧玉顾曼桢,连爱都是埋在心中、隐忍不发的,纵然是受过教育的独立女性,也不会在街头侃侃而谈,发表“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工”这样一番言辞激烈的演讲。

在咖啡馆揪着张豫瑾不放,在南京沈宅与世钧大嫂硬碰硬的女子,怎么也不像原作中那个因为出身而克制、压抑自我的顾曼桢。

沈世钧温润如玉外表下的怯懦也了无踪迹,剧中没有了一起搭伙吃饭日渐熟络、暗生情愫的铺垫,两个人的情感全凭沈世钧的一己之力推动。

为曼桢街头打架、对父母喊出“大清已亡”、大喊大叫诉衷肠……凡此种种,绝不是观众心中的沈世钧。

小说里顾曼桢与沈世钧的爱情悲剧,既有门户之别等外力推动,又与两人怯懦、内敛的性情脱不开干系。如此一改,《情深缘起》将其全然推给外力,抹去了平凡男女爱情中的温婉动人与失去的怅然。两人为爱奔走天涯却被棒打鸳鸯的架势,琼瑶味十足。

顾曼璐人设的更改,直接改变了剧情走向,使张爱玲笔下那种苍凉的宿命感消失殆尽。

小说里的顾曼璐,虽然沦落风尘、庸俗又世故,还是爱家人的,当舞女的收入养活了一大家人,因容颜渐老不得已下嫁祝鸿才。妹妹曼桢在她的照拂下无忧长大,读书受教育。同一屋檐长大,曼桢的未来是崭新的、美好的,而对于曼璐来说,则是枯萎的、凄凉的。在被当作救命稻草的婚姻即将不保时,积累多年的怨念爆发,她因爱生妒毁掉妹妹原本的好姻缘,让人并不意外。

《情深缘起》把一个对命运无可奈何的舞女,改编成了强势的百乐门花魁,牢牢掌握主动权,对妹妹极尽保护、疼爱。她的性情大变出于一场意外——流产。 剧中对于人物身上性格与命运的双重悲剧毫无铺垫,只用一场激烈的戏剧冲突草草应付过去,因此观众看不到人性的幽微与人物的陨落。人的悲哀不具体,遑论“苍凉”之味。

熟悉张爱玲的读者都知道, 她写尽了痴男怨女、乱世浮生,动人的华美与悲凉之感,靠得不是情节,而是氛围、情绪的营造,所以她的作品很难影视化。

可是,《缘起情深》不仅从服装、造景到配乐,毫无张爱玲文字营造出的氛围感,还苦苦执着于不合时宜的道具。

大上海灯红酒绿的场景,没了乱世的荒凉感。

在书里,曼桢是穿旧羊皮大衣,罩深蓝布袍的清贫人家扮相,剧版却穿起了精致小洋装,戴起了渔夫帽。

甚至在家中梳起了高高的马尾,穿越回了《欢乐颂》。

一碗毫无特色的薄荷凉糕反复出现,不知有何种魅力让主创如此不舍。配乐和片尾曲选择了蕴含深深怀念北京城南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的唱词哪里有上海味道?

时代氛围与故事余韵不足,还要用臆想中的“张氏语录”来弥补。

要知道《半生缘》写的是人性与命运,讲述得是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挣扎与沉浮,同样写“时代的车轮”,原作如此描述——

“人家说 ‘时代的列车 ’,比譬得实在有道理,火车的行驰的确像是轰轰烈烈通过一个时代。世均的家里那种旧时代的空气,那些悲剧性的人物,那些恨海难填的事情,都被丢在后面了。火车轰隆轰隆向黑暗中驰去。”

顺着这样的逻辑,命运里一个突兀的急转弯,令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再也回不去了”的凄凉爱情故事才惆怅、动人。如果新作的表达没有哀婉闲愁,那着实与张爱玲没有半点关系。人家都说最是苍凉《半生缘》,到了《情深缘起》只有选角、制作的悲凉。

莫怪观众太严苛,爱之深、责之切,想扛起张爱玲这块金字招牌,得下真功夫。

主编:依梧

作者:奕秋

编辑: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