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2020年纪实影像,有太多故事要讲。
2020年国家大事要事不断,纪录片人用镜头见证着大时代中的故事;2020年也是媒体融合迈入纵深化发展的一年,广电机构的新媒体产品摇身一变走红网络,融媒发展趋势影响着纪实内容生产……
12月16日,在第十八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多位创作人在“纪实影像中的2020”活动中围坐一起,对2020年进行回顾与总结。
0
1
在“守正出新”中探索重大题材新表达
中国纪录片人的2020年,有三个重要创作主题:抗击新冠疫情、决战脱贫攻坚、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因此,今年涌现出诸多聚焦主题主线的纪录片作品。
《中国医生战疫版》以时间线推进,记录从新冠疫情爆发到4月底医疗队凯旋期间,武汉医护群体的战疫故事。该片导演张建珍分享了创作故事:“我们更多从微观角度切入,比如片中对南宁鼓楼医院副院长的采访,让他谈谈对抗疫‘战友’们的感情,这些细节很触动人。”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医生》也尝试了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比如开头采用了说唱等新颖方式,吸引了诸多年轻观众。
对于脱贫攻坚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的创作,主创们也各有看法。
如何讲述真实的脱贫故事?《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选择以纯纪录片的方式,把脱贫攻坚中的故事和过程真实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中国减贫运动的真实影像。“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物他们做同一件事情,让纪录片带有影像和档案的价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片项目部副主任史岩说。
扶贫故事如何“落地生根”?“拍摄好一部真正有生命的纪录片,首先第一个要素是‘真’”,《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在现场分享了自己与团队深入雪山下的村庄,“我们到这个村爬了六七个小时,我们团队所有的器材、所有的人在2020年的前半年全部是人背马驼到了村庄,蹲点式观察、扎根了四年”。
历时两个半月打造出《英雄儿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节目部副主任闫东分享了自己“临危受命”拍摄抗美援朝题材纪录片的故事。
闫东说,“我们目标是在一个月内完成100位耄耋老人口述历史的采访,为这段历史进行抢救式采访。”从集结有军旅背景的制作团队,到“无死角式”搜集故事再到正式拍摄,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采访了101位志愿军老战士,以人为切入点,讲述了抗美援朝背后的点点滴滴。
0
2
融媒创新,探寻“爆款”方法论
随着融媒迈入纵深发展,2020年国内纪实影像创作、传播涌现出诸多新案例。
从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副总转换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娱乐副总,董浩珉在身份转换中对非虚构类内容创作有了别样的心得体会。
“在讨论融媒体时,一定不能回避新媒体技术如何在内容中进行应用。回看百年时间,每一次媒体内容的革新,都与技术关系紧密”,董浩珉以纪实互动节目《古墓派》为例说,互动技术对于平台的要求,以及对创作团队的要求都非常高,应用到内容的前提是平台能够支撑技术。
作为网络视听平台的代表,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张伟以优酷在2020年推出的《幸福实验室》《古墓派》等作品为例,分析了纪录片在互联网语态下的年轻化表达,并提出纪录片可以不光是一个产品,更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一个“社区”。
腾讯视频纪录片运营总监、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经理朱乐贤认为,IP矩阵是一大重点,“我们希望通过IP矩阵把节目带动起来,然后形成持续影响力,组成一个节目带。”
基于技术嫁接优势,平台端如何赋能纪录片传播?
微博纪录片高级合作经理詹涵以一组数据带来了今年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样态:2020年,微博与业内86家平台机构、制作方合作,产出了298部作品的重点话题501个,热搜129个。他以抗疫纪录片《人间世》在微博上的热点话题为例,分析了该片的“破圈”要素:“它能够打动普通用户的是什么?是共情点,是非常细微、让用户可能产生情景再现感的一些场景。热点都是因为有情感共鸣。”
主编:依梧
作者:Siberia
编辑: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