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7日 | 第【561】篇原创
作者 | 张大宽
来源 | 餐谋张大宽(ID:dkxy029)
转载授权请联系(ID:BG9FBG)
避免盲目自信
--张大宽
过度自信
话说1995年4月19日,远在米国的歪果仁老麦克,抢劫了银行,而且一抢就是两家。
打劫完,麦克同志刚坐下来,还没计算这笔钱怎么挥霍,就被警方人赃俱获。
这哥们实在想不通,他已经用了最强的“隐身术”,按说应该是没有人能看到他的样子,为啥还能这么快被抓?
这,到底是隐身技术的失效,还是警方的逆袭?
啥原因呢?
还得从这哥们的隐身术说起。
有一次,这哥们看到别人演示用钢笔沾柠檬水在纸上鞋子,等柠檬水干了之后,几乎看不出任何字迹。
只有在加热之后,才能看到棕褐色的字。
麦克同志想,这可是个好东西啊,只要我用柠檬汁把脸涂满,只要不被火烤,不就隐形了吗?
乖乖,说干就干,涂了柠檬汁就跑去抢劫了,结果光天化日,朗朗乾坤,连个丝袜头套都不戴,不抓他抓谁呢。
这个事情,引起了邓宁和克鲁格两位学者的注意,他们很好奇,为啥麦克同志对他的隐形液如此自信,这种超乎寻常的自信,到底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
于是,他们两个人选择了一群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邀请了194位学生,让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测验。测验完成后,让学生们预估自己成绩在整体学生中的排名情况,然后再与真实的成绩进行比较。
结果是,孩子们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有较大的出入,他们都高估了自己成绩的排名。
比如,他们都觉得,自己的语法成绩会排在前三分之一。在实力较弱的学生中,他们的预估与实际成绩之差最为明显。
成绩垫底的四分之一学生估计,他们的分数应该排在前40%。
初次之外,还有很多情况,人们都会出现过度自信。
例如八十年代,以为心理学家发现,88%的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高于一般水平,在某大学里,90%的老师都觉得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于平均水平。
自信过度
“餐饮有啥干的,太简单了,那些赔钱的都是太笨了”
类似这样的话,经常能听到,这不就是认为自己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自信过度”吗。
而这种自信过度,很容易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比如说,有些老板开新店,弄着弄着,还没等开业呢,账上钱就花完了。
为啥呢?
就是当初对自己的预算过于自信,压根就没有详细的算过,也没有考虑过,自己手里的预算单,还有没有那些地方自己没有考虑到,不够细致。就自信的开动,结果钱越折腾越多。
比如,“他们这些老一辈,思想都跟不上时代了,看我出手,他们就等着关门吧”
有多少新人,开干的时候是这么想的?真当人家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是闹着玩呢?
再比如,“我家菜品挺好的,比谁家,谁家,还有谁谁家都做得好,可就是顾客不来。哎。。。为啥现在的顾客都不识货”
真的是顾客不识货吗?真的是你比谁家都做得好吗?真的是顾客只喜欢烂货,不爱好东西吗?
顾客不是傻子啊。
人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水平和实力,进而低估对手的实力,产生一种“只要我出手,他们都得跪”的错觉。
尤其是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有“老子世界第一,谁也不鸟”这样的心态。而吃亏最大,损失最多的往往也是他们。
避免盲目自信
高估自己,这几乎是所有人都有的,适当的高估,能够提高自信,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而过分的高估自己,盲目自信,带来的一定是灾难。
比如说,一家店,最基础的菜品,做的很差,注意是很差,不好吃,留不住人。服务也差,对顾客也没有好脸。店里环境也差,东西乱摆,贼乱。
从外部观察,这是很明显的产品不行,需要提高产品品质的事情。
如果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觉得自己产品不差,至少在平均值以上,产品不需要调整,这时候要做的是营销,是引流,是让更多的人来。
你说,是不是人来的越多,他死得越快呢?
就到最后死的时候,一边吐着白沫,一边说“这届顾客不行,不识货。。。”
你看,这是不是灾难性的后果?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过度的自信,无法正确的评价自身能力导致的。
这种现象,被邓宁和克鲁格两位学者总结为“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你看,这些东西前人都帮我们总结出来了,每当我们感觉要“飘”的时候,拉出来看看,琢磨一下我们是否又过分的高估了自己,将评价拉回正常值后,才有机会做出正确的,风险更低的决策。
我是大宽,餐饮咨询顾问。每天一篇原创文章,帮助更多的餐饮人赚到更多的钱。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你可以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他,或许你能帮到他。
著作权归张大宽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张大宽 微 信 个人 ID:BG9FBG,头条号:张大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