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晋商首富!看看他的藏花洞就知道他有多么富裕

2019-05-14     朱文鑫

晓梅老师说:到了泽州,一定去大箕看看泰来文化。于是,在任老师的陪同下,走进了王泰来的旧居,走进了秋木山庄.......

走进秋木山庄时,一下车,一片广场前的王泰来旧居历历在目,在旧居的下方,一排洞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疑似是现代工业的窑炉,村书记却逗趣地让我再猜猜看......见我实在猜不出,他告诉我,这是当年王泰来的藏花洞!

俯瞰王泰来旧居,几百年过去了,一排14个洞穴清清楚楚。每年到了冬天,就把鲜花储存在这类似窑洞的洞穴里,冬暖夏凉的藏花洞,能够保证家族的室内一年四季有鲜花。

泽州大箕十分重视泰来文化的挖掘,在老宅的区域,还建立起了泰来文化展览馆。将泰来的有关石刻、资料收集进行展示、传承.

王泰来是谁?走进泽州后,我才弄清楚王泰来文化的发展历程。在裴池善先生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有两个村庄,一个是秋木洼,一个是南沟,均隶属于泽州县大箕镇。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两个平常又平常,普通又普通,在太行山区数不胜数的农村。然而,在三百年前,清王朝还正当康乾盛世时,这里可是鼎鼎大名,风光一时。那时候,在整个泽州府,说起秋木洼,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看到这样一幅早年的画作。好一派泰来故居风光。我查了一下资料,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山西泰来号,独修火神庙,捐银十万两,不够再来要。”这个泰来号够财大气粗吧,它的东家正是世居大箕秋木洼的王泰来王氏家族。

王泰来,本名王璇,主要生活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两朝。王家从明末王泰来的父亲王自振经营盐运起家,到清初王泰来时,富甲一郡,渐成晋商劲旅,泽州望族。

专家介绍说,富起来的王家,很自然地把自己走南闯北的见识用于家园的营建上。于是,在秋木洼,在这片老王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沟沟里,“秋木山庄”落成了,“小北京”建好了,小小的山村一下子拥有了城堡的气象和府县的华丽。

多少年过去了,时光不老,泰来文化依旧在。任老师带我走进了泰来故居,几百年的老宅,庞大宏伟,家园的建筑依山而建,层楼叠院,大部分建筑依旧保持原有的风格,还依稀可见雕梁画栋,相错辉映。

走在泰来故居,仿佛穿越到了明末清初的老时光里,一座狐院,会不会引发你许多思考和联想呢?这样的斋名,估计国内不一会有第二家使用狐这个字。

推开一座老宅,一树槐花正浓香着。据清雍乾时成书的《永宪录》载: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在他那个年代,大约二十两银子便可以满足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日常生活开销。通常一个知县一年的俸银是四十五两,即便是正一品的官员一年也不过一百五十两至一百八十两俸银。到了雍正中期,实行了养廉银的制度,正一品的督抚最多可以领到二万两银子,领得最多的知县可以领到二千两左右。如此做个比较,就可以看出王泰来家中的一千七百万两现银在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

晋商经过了四个时期,盐商、票号、煤炭,和如今的互联网。王泰来是晋商第一人,也是盐商、茶商的第一人。当拥有了大量的资金后,他(们)捐银放粮、赈灾济困、捐赠公益,便成了王家的输财之道,笔笔在录,名垂青史。还有就是捐官,王泰来子孙王廷抡、王廷扬、王钧等均身居高官,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与王家雄厚的家财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家族团体借助财富的力量融入上层社会,甚至力求影响社会。王家自此达到极盛。

在大箕的半天时光里,我不仅走访了两个村落的旧居,而且,还找到了他的墓地。漫漫风雨,几百年了,一片油绿的麦地,石马依旧永留泰来辉煌。

听一位老人家,走过这座接官亭,就可以找到他最早的的藏花洞。据说。有时候,一天就有几百官员来拜访王泰来,四面八方,到了这棵古槐下必须下马,在这里摆上48桌酒席一一招待来客。

不远处,穿过几片麦田,就是最早的藏花洞。藏花洞如今的建筑结构保持相对完好,被一司姓家族使用着。

他告诉我,他们的家族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几代了。原来这藏花洞前是一个大鱼塘。现在他养着几十只羊,日子过的舒舒坦坦。

王泰来的故居叫“秋木山庄”。秋木山庄其实是一个总称,它的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秋木洼和南沟两个村。包括有:王氏住宅别墅区、鱼池、花洞,还有“小北京”。

走出老的藏花洞,沿着老城墙,慢慢走,我想,这里坐北朝南,采光非常好,加上窑洞本身有冬暖夏凉的特性,王家当年是用来养花、存花的。因此祖辈相传叫“藏花洞”。可见,一个家族的辉煌。

如今,泽州大箕的泰来文化已经成为一张泽州文化旅游名片。纷纷吸引许多历史学者、专家前来采风、研究泰来文化。我想,不久的大箕,将会是一个新泰来。

五月正芳菲,一股股槐花的浓香,从泰来故园纷纷飘来,仿佛,我看到了一个明末的小女子端着刚刚出锅的鸡蛋槐花饼在村口笑哩.......我知道,你来与不来,她都在泽州大箕秋木山庄等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ANfWmwBUcHTFCnf12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