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目伦
新冠肺炎的临床分型有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四类。危重患者的情况最严峻,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或出现其他器官功能衰竭。今天结束休整将随队返回聊城的陶昌明,在驰援武汉的日子里,接触的基本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一早上班后,聊城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陶昌明就开始了在发热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的坚守,再也没有回家。2月20日,他接到指令,与山东其他地市援鄂医疗队中的170多人驰援武汉。根据安排,他作为医疗组组长,和12名医生、40名护士到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重症病房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在近日持续不断的采访中,陶昌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病房救治的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很多患者都需依靠呼吸机,机械通气来生存。“很多患者病情容易反复,每次我们都尽最大的努力,绝不放弃。”
一个遗憾:
有些患者最终没能扛过来
陶昌明说,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对于免疫力低或者有基础疾病的病人,结果会非常糟糕。有些患者,最终扛不过来。
陶昌明为患者做检查
3月15日,陶昌明的团队接收了一位83岁的老人,这位四世同堂的老人当时是走着进入病房的。通过CT等检查,陶昌明发现她的双肺感染重,功能较差。按照新冠肺炎指南,符合重症标准。第二天,老人的病情还算稳定。第三天查房时,尽管老人反复说感觉还不错,陶昌明却预感不好。第四天一早,老人病情恶化。当天下午4点左右,老人被转到另一病房,当天晚上就离世了。
说到这里,陶昌明直叹气。“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叫炎症瀑布反应,或者炎症风暴,就是人突然就病情加重,有很多救不过来。”陶昌明说,老人之前总是笑呵呵地说话,经常跟他们互动,一想到她,他的心情就会很沉重。
一个细节:
让他们能够安详、有尊严地走
陶昌明为患者静脉穿刺置管
护理危重症患者的难度和压力很大,护理人员要完成护理危重症病人、核酸检测采样、翻身拍背、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饮食安排、新冠肺炎患者的遗体护理等工作,且都要冒着极大的感染风险。还有,在处理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帮他们擦洗身体,换上整洁的衣服,让他们能够安详、有尊严地走。
陶昌明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也是重症监护病房每一分钟都应该做的事情。医生通过救治,给患者最宝贵的生命,如果不能把他救活,至少让他有尊严地走。重症患者离开时,跟家人没有告别,家人并不知道他们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所以,无论治病的任务有多重,这些人性化的工作也不会省去。
陶昌明说,在这场“拉锯战”中,如果能“拉住”病情,患者系统恢复、生命延长,如果“拉不住”,医护人员的身心也会留下创伤,好多天才能恢复。如果患者能够走得体面一些,他们也能稍微好受些。
ICU做的事情,从根本上说是在帮助病人撑住,为他争取时间,希望在这个时间内他的防御系统能够恢复,进而清除病毒。医生帮着他扛,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扭转乾坤。
从3月5日接管该病房到3月26日撤出,陶昌明的团队共收治19名患者,出院4人,取核酸18人,绝大部分病情稳定。
一个要求:
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去救病人
陶昌明帮患者跟家人视频交流
陶昌明接触的病人很多都是危重症病人。虽然“不要害怕”这样的话,并不是说说就能做到,但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树立一个恢复健康的信心,对病人来说是有好处的。
陶昌明说,新冠病房家属不能探视,只能通过电话和医生沟通,有时候家属可能听不明白病情的意思,有时候可能得不到好消息,作为医生,非常理解家属着急的心情,家属也应该相信医生,把专业的事情交给医生去做。
ICU是一个比较凶险的地方,最危险的操作是插管,由于当时气道是开放的,气溶胶的浓度比较大,而医生离患者很近,并且经常操作,每次都是“在刀刃上行走”。吸痰也是很危险的操作,被患者的体液喷一防护罩也时有发生。陶昌明说,此类情况下,被感染的机率会大大增加,所以防护务必要做到位。
刚到武汉的时候,陶昌明发现,因为防护物资短缺、连续工作非常疲劳等多方面原因,当地的医护人员存在很大的感染风险。因此,接管病房后,负责院感的老师下死命令,要求大家务必都穿戴整齐,只有自己不被传染,才有抢救别人的机会。所以,即使像裹着一层塑料,像泡在水里,即使喘不上气、憋得慌、看不清,他们也是一丝不苟地一件件地穿上,轻柔缓慢地脱下,来确保“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