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真的是年纪大了,最近,越来越喜欢欣赏带着平民气质的小人物电影,琐碎是琐碎了点,但它足够真实,甚至,是直接对于生活的再现。没有过多的的摄影技巧,却能够利用最平易近人的故事内容,填补观影者缺失甚至是故意隐藏的那份情感空白。这种电影,通常无法与商业大片正面抗衡,但却能够经久不衰的口口相传。
有这么一部电影,我想,看过的人并不多,可是,电影中反映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却几乎能够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找到对应的影子,这部电影便是王竞执导的《一年到头》。
该片上映于2008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11年的时间,从时间上来看,的确有点久远,但是,如果把其中的故事挪放到现在,它仍旧可以给观众带来足够大的震撼,因为,里面包含着,只有中国人才懂的那份情感。
我们恋家,但我们常常离家,我们想家,但我们常常无法回家,生活的矛盾,就是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往往会造成情感上的失衡。于是,家成了牵挂,故乡成了远方,而每年的团聚,总是会集中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春节,天涯共此时,团聚在拥挤中慢慢收拢着疏远了的情感。
我想,当观众沉浸在《一年到头》这部电影营造的,春运前夕的各种琐事氛围中时,其实,已经不自觉的成为了电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却又无可奈何。
这便是小人物电影的魅力,正视生活的那份真实,然后,用足够多的热忱,还原并记录曾经发生过,以后还有可能发生的琐事,利用你我他共有的情感,达到荧幕内外共鸣的产生。
《一年到头》属于一部多线叙事的群戏电影,它利用多种人物无形的交叉与碰撞,串联起了春节前夕,多个家庭最为琐碎却也是最为真实的生活状态。春运是背景,回家是主线,而在这条主线分出来的支线中,却包含着对于辛酸生活写实的还原。我们都曾是被生活操控的提线木偶,而回家的团聚,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对生活重拾信心的过渡。
这部打着喜剧旗号的电影,却实在让人笑不出来,因为,剥去喜剧的外衣,露出来的却是现实的骨骼。当一个个小人物被裹挟在大的社会格局中时,所有感情的表露,都是基于最真实的反映,而透过他们在生活中拧巴的生存状态,最终,解读出了只有中国人才懂得的那份执着。
包工头张国栋赶着在过年前完成手上的装修活,却不料,遇到了被拖欠尾款的事情;想要过年那天住进新房子的白老师,因为雇佣的工人要回家过年,造成了工期的延误;医院的李主任,一边忙着处理医闹的事情,一边又面临着与妻子争取带着儿子回家过年的事情。原本三个毫不相干的人,在各种琐碎事情的推动下,居然阴差阳错的联系到了一起,于是,这部电影便在看似巧合,实则存在共同利益的事情中,带动着剧情的朝前发展。这里的共同利益,其实就是每个家庭都在等待着家人的团聚。
整部电影,在我看来,倒更像是一个个碎片化社会新闻的整合,只是,导演把这些新闻,利用三个人物串联了起来,而在故事时间点的设置上,安排在了过年前夕,这样,就更增加了故事的张力,而营造出的那份紧张感,无形中,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情绪的宣泄口。
三个人,三种生活状态,农民工,老师和医生,原本是三个不同阶层的人,在过年这个时间点,被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利用家人的回归与家庭的团聚作为牵引,将最为真实的生存状态与存在的社会问题,描绘了出来。农民工讨薪问题,医闹问题,医院暗箱操作吃回扣的问题,学生升学走后门问题,医保乱用问题等等,利用春运前夕买票困难这一现实,一一把这些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串联起来。
于是,我们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看到是三个人的故事,而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在生存与生活之间,我们勉强的挣扎在生存线上,各种琐碎拖垮的不仅仅是肉体,更是让原本拥有的情感慢慢被冲散,于是,回家过年,就成为了一年到头奔波的人们最期望的节日。团聚,只是想找一个暂时逃离现实苦海的避风港,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几乎将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琐碎事,统统展示了出来,然后,将一直存在的社会矛盾,在春节中,完成了暂时的缓和。
我想,《一年到头》这部电影,并不是带着解决社会矛盾的使命而拍摄的,它要做的,只是碎片化的串联起各种社会与家庭的矛盾,呈现的同时,希望能够带来某种情感上的思考。它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怀着悲天悯人的姿态,完全的将上层与底层区分开,从而,利用生存状态的对比,达到一种批判社会,批判阶层的效果。
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浑然不觉中,我们已经渐渐在情感的归属上出现了迷失,看完电影,我慢慢开始理解了电影名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一年到头”既是指身体上的忙碌,同时也是指情感上的迷失,可即使是这样,在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时,身体和情感都会重新合二为一,于是,生存开始朝着生活迈进,只可惜,这种暂时的迈进,在春节过后,又会重新从生活退回到生存。
整部电影,利用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琐事,挑逗着每一个中国人最为敏感的神经,用我们身边的故事,讲述我们自己的生活,而隐约传递出来的那种久违的情感,总是会让我们不自觉的热泪盈眶。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正将以小见大的叙事方法,发挥到了极致。从个人的生活出发,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身份上固然存在差异,可是,那种在生存中忙碌,只为了能够生活更好的劲头,却是极为相似的。
这就是中国人,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而对于亲情的依恋,是一种不用言传便可继续延续的传统精神。而在春运这个大背景下,配合着许巍《蓝莲花》的民谣,那种对于情感回归的向往,如同一个游子时常望着窗前明月的感慨。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
想起了同样是以春运为背景拍摄的《人在囧途》,它的笑点的确很多,我想,导演也是试图为了能够用轻松愉悦的手法,来表达春运过程的各种辛酸。这样,可以让电影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可是,却无意间造成了生活刻画上的淡化。没有生活基础作为铺垫,在情感上的烘托就明显少了几分,所以,《一年到头》这部电影更多的着力点,便聚焦在春运前几天,各种阶层人物在生活矛盾中,对于情感处理方式的呈现,这种呈现,让电影拥有了与观众平视的角度,更能够激起共鸣。
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2006年春节来临之前,想一想,到现在已经过去13年时间,虽然,在交通运输方面变得越来越便捷,可是,对于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的“春运”来说,依旧成为了中国人情感集中的回归时刻。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似乎已经是深刻在中国人情感中的符号。
可是,细细观察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当过年渐渐成为了一种形式,回家过年就慢慢发展成不回家过年。可有可无的团聚,让我们再一次出现了情感上集体的空白。物质充裕只是满足了生存状态,情感有了依托,才能够满足生活状态,生存与生活最大的区别,就是让渐渐走散的情感,重新找到可以依托的基点。
《一年到头》里有酸甜苦辣,也有人生百态,但是在电影结尾,却完成了笑中带泪的情感回归,冲着这么贴近生活,这么触动人心,就值得被推荐,正如我之前说的,因为,里面包含着,只有中国人才懂的那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