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早晚有规律,并不是所有宝宝都遵循规律

2019-05-17   爸爸不讲理

孩子的语言发育有规律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遵循规律。

01、

一般来讲,孩子1.5岁~2.5岁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在排除了病理性因素之后,那么就应该在语言环境上找原因。不管宝宝会不会说或者愿不愿意说,家长都应该每天主动和宝宝说话、讲故事,或者做亲子阅读。

因为孩子语言的发育,首先从感觉器官开始,这中间就包括前庭觉和听觉。大脑的发育过程是先爬行脑(小脑和脑干),然后是哺乳脑(负责吃喝和情绪控制),再到大脑皮层(负责高级认知)的发育过程。

我们知道小脑和脑干归属于前庭系统,所以如果孩子爬行脑得到的刺激不够,比如说宝宝小时候爬行训练少,那么孩子的注意活动就受到影响。表现在语言发育上,孩子有时候就会答非所问。这并不是孩子大脑发育出了问题,而是宝宝注意力不在你问话的频道上。


02、

影响孩子语言发育的第二个因素是听觉。从听到,然后到听懂,这需要大脑的顶叶、颞叶和枕叶对听到的话进行记忆、理解和加工。这就说明大脑需要有一个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只有听到(听力没有问题),并听懂(信息处理过程),然后宝宝才能用语言表达(信息加工过程)出来。

所以,孩子语言发育的早晚与听觉有直接的关联。首先是听力正常,然后是听懂(宝宝1.5岁之后刚开始学习语言时,需要家长不停地重复单词或短句,包括使用手势动作或实物,来帮助宝宝加深理解和记忆),再下来宝宝才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这一点,家长要保持耐心哦!


03、

孩子说话的意愿和情绪,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打个比方:孩子用手指向某个物体时,表示宝宝想要玩这个。很多妈妈或者奶奶心领神会,立刻把物体递到宝宝面前。妈妈或者奶奶这个动作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却影响了孩子使用语言的积极性。

试想一下,当孩子能用手指一下就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宝宝还用得着费那么多口水学习语言吗?很显然,人都是有惰性的,宝宝也不例外。因为肌肉动作是脑科学的底层,而语言发育要比肌肉动作更高级。

另外,当孩子情绪不高的时候宝宝也不愿意使用语言。将心比心,我们成年人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使用上面的例子:当你拿给宝宝的物体并不是宝宝想要的,如此反复多次,宝宝惹急了,这样激发了孩子的情绪反而会使宝宝主动开口说话。可能会哇啦哇啦地,向你抱怨一大堆你是懂非懂的话。


04、

孩子语言发育一般要经历6个规律:3个月内简单发音,4~8个月出现连续音节,到宝宝1岁前后上升到说话萌牙阶段。1.5岁才进入语言发育关键期,也就是开始了学着说话和单词的记忆、复述和使用阶段。1.5岁~2岁,是宝宝学习短句和初步语言的区间,宝宝2.5岁时,才会说一些简单的复合句子。

所以对家长来说,掌握孩子语言发育的基本规律很重要,这样能避免自己过度焦虑。当家长表现出过度焦虑时,宝宝并不懂自己出了什么问题,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反而会导致孩子语言发育更加迟缓。


希望以上这些文字能够帮助到你,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给我留言。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会给大家一一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