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新”文化学者

2019-09-28   文娱头版

从讲台到舞台,文化学者们的“授课”正在变。


一个月前,优酷上线了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我是唐朝人》。该综艺从第三集开始需要花费30元购买该综艺年度套餐后才能继续观看,对文化历史节目感兴趣的圆子果断付费买下了这个套餐,毕竟节目有郦波、于赓哲。值了!


十几年间,电视荧屏和互联网视频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开始“传道授业”。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注意到,活跃着的文化学者们,大多从《百家讲坛》走出,并在此后的日子里以不同参与形式,进入到电视端和网络端的文化节目中。

1、从讲台到舞台

2006年“十一”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之后,观众认识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也重新解读了《论语》。


同样是在《百家讲坛》中侃侃而谈的易中天实际早于于丹跟观众见面。2005年4月,时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的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起了“汉代风云人物”。

有网友在看完易中天的讲说后,这样评价:




与易中天几乎同期在《百家讲坛》开讲的北师大二附中历史老师纪连海,是当时《百家讲坛》开播以来众多开讲者里,为数不多的中学教师(当时主讲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当时有人质疑一名中学教师面对众多大学教授、文化学者时是否有压力,纪连海的回答很是干脆:“我没有压力。”后来事实证明,这句“我没有压力”并不是说说而已。



在《百家讲坛》中,纪连海主讲的“正说清代名臣”系列(和珅、纪晓岚、刘墉等)激情澎湃、诙谐幽默、鞭辟入里,收视率屡创新高,他本人也成为亿万观众热捧的超级学术明星,也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最另类”。

全民国学热就这样开启。

作为最早一批从学堂讲台走到舞台,成为电视(媒体)与文化联姻的受益者,这些学者成为2006年当之无愧的“流量”,而教授人气赛过明星,也成为2006年最富特色的文化景象之一。

更有人气的景象随之而来。

2006年8月,易中天在上海书展上创造了一项“中国纪录”。不到一下午,他就签售新书《品三国》4000多册,当场写坏了10多支水笔。据一位在签售现场的网络游戏业人士称,易中天的人气,跟“超女”李宇春在上海动漫展上亮相时的人气相差无几。时隔三个多月,另一位“百家坛主”于丹以一天签售8000册《于丹的〈论语〉心得》的惊人数字,再次刷新纪录。

伴随着走红于年轻一族中的“粉丝文化”,网上开始出现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粉丝)、“鱼丸”(于丹的粉丝)、“年糕”(阎崇年的粉丝)和“海飞丝”(纪连海的粉丝)。

这种情况还一度引起一波讨论潮。

一方面,学术快餐化和娱乐化,成为一种令人担心的“时尚”。而更多的专家、学者指出,学界不该忙着批判这些,而是该自我检讨。中国的精英学者,要更多地主动与大众文化融合,否则只能让大众文化的水准江河日下,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继续形成断层,乃至鸿沟。

画家陈丹青曾评论说:“孔子要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胡适、鲁迅如果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对于这样的现象,美学文化学者李泽厚也表示认同:“之所以产生这种浅思维的历史热,一方面是有市场,读者需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没有更好更多的选择。”

同时,上海一位出版人认为,严肃的学术研究与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俗说”本来并行不悖。只是中国学术界应该出现更多的易中天,让老百姓在追捧娱乐明星之外,也能追捧学者,崇尚知识。而“新明星学者”掌握话语权之后,则更应该担负起传播真知的责任。

2、从“配角”到“主角”


2014年,是另一个时间节点。当年,《中国成语大会》《最爱是中华》《汉字英雄》第二季以及《中华好诗词》第三季等文化节目纷纷涌现。毫无疑问,一大批学者诸如郦波、蒙曼、康震等再次成为“文化明星”,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今天。



时代的舞台有人走有人来,来自南师大的70后教授郦波成为时下火热的学者。《百家讲坛》是于丹和郦波成名的共同舞台,但郦波的真正走红是通过其他电视节目。

2009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郦波先后成为央视《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的嘉宾。此后,各省级卫视的文化节目里几乎都能见到郦波的身影,而最近在优酷视频出品的文化节目《我是唐朝人》里,郦波讲起了“李杜诗篇”。


能在文化综艺类节目中脱颖而出,他的魅力来自多方面:外貌清秀且和气友善,符合中国文化里的文人气质,另外风趣幽默,金句不断,与课堂上的表现一样的“台风”则是另一个加分项。

有专家学者评价说,在这一时期热门的电视文化学者,对待电视的态度,是开放的。学者、作家上电视,利用电视的影响力,成为他们宣传和传播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的文化行为方式。而作为一个文化学者,要接触、共享文化,更要注重文化的创造、更新,他要成为文化的主体,就不可能无视电视传媒的存在,也不可能无视电视和文化的关系。

3、互联网“新宠”

“李白的诗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这是抖音上某学习账号里的热门内容,讲述这些内容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戴建业。

因为不走寻常路的授课方式和语言,戴建业成为抖音“网红”,戴建业教授也开始被更多非本校的人关注。虽然戴教授还未参与过任何文化类节目,但借助短视频平台,戴建业的授课内容影响了不少年轻人,其相关视频点击量几乎都在百万以上。后来为了能更好地与年轻群体交流分享,戴建业还在抖音上认证了个人专属账号。



同郦波一样,最近在《我是唐朝人》里与网红森林鹿一起为观众讲述唐朝人日常生活的陕西师范大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于赓哲教授,也同样成名于《百家讲坛》。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真实还原狄仁杰、上官婉儿、武则天等唐朝名人,于赓哲被观众所熟知。但真正让他进一步被大众熟知的还是因为微博上与网友们逗趣的互动,以及被邀请成为《长安十二时辰》的专业弹幕,通过剧集中,在弹幕里“传道授业”。

复制“新”文化学者


从电视到互联网,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展示的舞台,而是缺少能撑住舞台的实力者,而这些学者从媒体走红并非只是沾了媒体的光,更多还是源自他们自身博学多才,因此才有机会让更多讲台以外的人认识他们。


-END-

作者丨蒹葭

编辑丨白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