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关羽屯兵练军之地——荆门市掇刀区

2019-07-21   湖北胶带批发

掇刀区隶属于湖北省荆门市,地处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角与钟祥市相连,西南角与当阳市交界,北与东宝区毗邻,南与沙洋县接壤,介于北纬30°44'57"-31°04'06",东径112°02'14"-112°21'36"之间。

掇刀区版图总面积616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4个街道、2个镇,户籍总人口29万人。2016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41亿元。 掇刀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冈地为主,海拔在46.2-262米之间;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掇刀区正式成立于2001年,因三国名将关羽屯兵练军、刀掇巨石而得名。掇刀是三国古战场,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留下了荆襄古道、长坂坡、岳飞城等历史遗址,养育了清代名臣周培公,共和国将军陈士榘、邓家泰,当代旅台画家李可梅等民族俊彦。

历史沿革

掇刀夏属荆州地域。

周为楚地。

汉归南郡当阳县。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分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掇刀属荆门县域。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掇刀属长林县域。

五代,掇刀地域为荆南国高氏所踞。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不久,军废。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领长林、当阳二县,属荆湖北路,掇刀属荆门军。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军废。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移荆门军于鸦雀铺南坡(今团林铺镇莲花村),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长林县治随荆门军南移长林故城,并在鸦雀铺南坡设荆门镇。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废当阳县入长林县,荆门军迁回鸦雀铺南坡。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府治当阳,次年移治长林县。元天历元年(1328年),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掇刀属荆门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当阳县入荆门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荆门县为荆门州,复当阳为属县。明嘉靖十年(1531年),掇刀属承天府(1646年改为安陆府,府治钟祥)。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荆门升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属湖北布政使司,掇刀仍属荆门州。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改荆门直隶州为县,属湖北省襄阳道,后改属荆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荆门县直属湖北省。掇刀地域属荆门县。

1949年2月,荆门城区解放,7月荆门全境解放,8月1日,荆门县人民政府建立。

1951年底,荆门县调整为12个区和1个镇,并将地名区改为数字区,城关区即为一区,当时的掇刀属城关区(一区)管辖。

1952年10月,荆门县行政机构调整,分别从一区(城关区)、二区(烟墩区)、四区(五里区)各划出一部分设立十三区(团林区),掇刀、双堰、谭店、兴埠等乡从一区划归团林区管辖。

1956年4月撤销区公所,由县委派出农村工作指导组,团林区(十三区)撤销,掇刀划归城关工作指导组管辖。

1957年2月,城关工作指导组撤销,所辖范围划为南桥、高店、掇刀三个直属乡,属县直接领导。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全县成立了高峰、红旗、并举、万能、超美、东风、卫星、火箭等8个大公社,掇刀、团林及烟墩的部分大队划归万能人民公社领导。

1959年4月,荆门县将8个大公社调整为13个公社,撤销万能人民公社,成立团林人民公社,掇刀又划归团林人民公社领导。

1961年5月成立湖北省国营罗汉山农牧场,掇刀恢复人民公社建制,隶属农场管理。

1963年2月,罗汉山农牧场撤销,掇刀人民公社划归烟墩区(后经改制称烟墩人民公社)领导。

1975年12月,撤区并社,全县组建22个人民公社(镇),掇刀是新组建的公社之一,原沈集区所辖的麻城管理区划归掇刀公社领导。

1978年12月,全县22个公社(镇)调整为18个公社(镇),掇刀人民公社撤销,原掇刀大部分管辖范围划归烟墩人民公社管辖。

1979年11月,荆门市(县级)成立。

1980年1月,市人民政府决定设立东宝、车桥、牌楼、革集四个公社和龙泉、白庙两个街道办事处。掇刀的车桥、周河、仙女、双仙、双喜、杨店、响岭、交通、双泉等9个大队划归荆门市车桥人民公社领导。双井、谭店、袁集等三个大队仍归荆门县烟墩公社领导。

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县,荆门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由省人民政府直接领导。

1984年1月,荆门市16个人民公社改为区公所。掇刀石区公所是该次设立的区公所之一。

1986年1月,掇刀石区公所改为十里牌街道办事处。

1987年10月又将十里牌街道办事处更名为掇刀石街道办事处,隶属东宝区人民政府领导。

1992年10月,荆门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1993年1月8日正式挂牌。

2000年11月,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高新区设在掇刀开发区内。

200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荆门市掇刀区正式成立,为荆门市辖区。

截至2018年6月,掇刀区下辖掇刀石街道、白庙街道、兴隆街道、双喜街道办事处4个街道和团林铺镇、麻城镇2个镇。掇刀区政府驻龙井大道99号。

位置境域

掇刀区地处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湖北省荆门市西部,东北角与钟祥市相连,西南角与当阳市交界,北与东宝区毗邻,南与沙洋县接壤;全区东西最大横距34.8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35.67公里,总面积616平方公里,介于北纬30°44'57"-31°04'06",东径112°02'14"-112°21'36"之间。

掇刀区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冈地为主,北有仙女山,海拔高度248.2米;南有寨子山,海拔高度114米;东北有大火山,海拔高度112.4米;西南有团包山,海拔高度132米。最高点是位于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境内的前寨,海拔高度262米,最低点是位于麻城镇境内竹皮河支流的赵家桥,海拔高度46.2米。

掇刀区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979毫米,最大降水量1510.8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年平均气温15.9度,极端最高气温40°C,极端最低气温-14°C,年均相对湿度80%。

文化体育

2014年,掇刀区重点培育村级文化中心22个、文化中心户48个,建成社区文化室19个,覆盖率100%,组织开展农民春晚、元宵民间文艺活动、“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广场舞大赛和社区文化节等活动20余次。在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14枚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

科学技术

2014年,掇刀区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710万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个,登记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两件,登记科技成果18项;申请专利129件,其中发明专利55件,实用新型专利74件。国家授权专利7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58件,外观设计专利9件。

教育事业

2014年,掇刀区有中小学22所,公、民办幼儿园50所,其中完全小学17所,初级中学3所,普通高级中学1所(荆门外语学校),职业高级中学1所(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民办幼儿园37所。在校中小学生及幼儿29031名,在职在编教师1214名。投入资金1837.6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1316平方米。

文化遗址

岳飞城汉代文化遗址

岳飞城汉代文化遗址位于掇刀区团林铺镇的莲花村与五里铺镇友联村交界处的一片高岗地。遗址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面积约3平方公里。在岳飞城遗址先后有石斧、石凿、铜剑、铜戈、铜镜、铁锄等文物出土。1992年,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

响岭岗东周文化遗址位于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办事处响岭村,1982年因村民平地造田而发现。经荆门市文物部门初步考证,遗址分布在响岭岗南北长约1000多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遗址虽处三国长坂坡古战场,但主要保存的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是楚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

黄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掇刀区掇刀石街道办事处谭店村5组,为2003年5月修建荆宜高速公路发现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遗迹现象有大型圆形祭祀基槽、灰坑、烧土沟,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石器有石斧、有孔石铲、石锛等,陶器器形主要有扁足鼎、巨形实用鼎、釜、锛、内折沿碗、镂孔圈足器等。另发现有古人纺织用的陶纺轮。

谢家院原始文化遗址

谢家院原始文化遗址位于掇刀区团林铺镇新村一组。1987年发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距今约5000-6000年,包含“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两个时期的遗存。前者陶器以鲜红衣陶为主,少量灰、黑陶及白陶,皆手制。常见器形有圈足盘,斜壁碗,子母口碗,曲腹杯,鼎、豆、罐等。石器多为打制。后者陶器以黑陶居多,多为手制,常见器形有鼎、豆、杯、罐、碗、彩陶纺轮等。石器以磨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