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数学家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是谁?纳什说第二,是没人敢称第一的。
1994年,纳什首获博弈论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5年,纳什获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阿贝尔奖。
世界排名前十的经济学家,纳什名列第六,排他前面的是马克思、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弗里德曼、凯恩斯。
能够获世界数学四大奖的又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全球仅纳什1人!
纳什无疑是个“天才”,这个天才居然“疯”了近四十年,如果不是有人呵护,他早就夭折了!
因为有人呵护,纳什才能获诺贝尔奖。美国人专门为他拍了一个电影《美丽心灵》,电影获奥斯卡金奖,名满全球!
下面来讲讲本文主人翁的传奇经历,在我查找核实纳什资料过程中,有一种感觉,纳什真的是精神病患者吗?
一、出生普通,父理母文
约翰·纳什,全名为约翰·福布斯·纳什。
1928年6月13日,纳什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普通家庭 。
父亲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参加过一次世界大战。
母亲是一位中小学教师,教英语和拉丁语。
纳什生长在一个充满亲情温暖的家庭中,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母亲、外祖父母、姨妈、亲戚家的孩子们的陪伴下度过。
纳什的母亲或许出于教师的职业天性,她对纳什的教育格外关心,早在纳什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亲自教育、辅导他。
纳什的父亲则喜欢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科学技术上面的兴趣,能够耐心地回答纳什提出的各种自然和技术的问题,并且给了他很多的科普书籍。
少年时期的纳什还特别热衷做电学和化学的实验,也爱在其他孩子面前表演。
这点,和中国普遍家庭孩子没有两样。
二、小学独特 ,常受欺凌
纳什就读于布鲁菲尔德当地的中小学。
纳什在小学的学习成绩(包括数学成绩)并不好,被老师认为是一个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测验水平的学生。比如在数学上,纳什非常规的解题方法就备受老师批评。
小学里的纳什不怎么合群,是个校园欺凌的对象。课堂上,纳什解开数学题的速度总比同班同学快,解法也与众不同。这种神童气质非但没为他赢来尊重,反而被同学们当成了 “怪胎”,也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欺负对象。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另辟蹊径恰恰是纳什数学才华的体现。这种才华在纳什小学四年级时便初现端倪,几年之后,纳什的数学能力让他斩获全美顶级奖学金和普林斯顿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三、中学具备,数学才华
他在中学阶段,常常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一黑板的推导和证明。
这点很重要,任何一个科学大师,都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本领。简洁,是科学的本质特征。纳什具体这备素质。
而真正让纳什认识到数学之美的,恐怕要数他中学时期接触到的一本由贝尔所写的数学家传略《数学精英》,纳什成功证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一个小问题。
中学时代,纳什开始在附近的大学旁听高等数学的课程了。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他接受父母的安排,在布鲁菲尔德专科学院选修了数学。
四、专业选偏, 数学获奖
1945年6月,17岁,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始以化学工程为专业。读化学工程专业!这点我有点想不通,猜想不会是他父母亲安排的吧?和当今中国家庭一样,读大学就是为让孩子好就业?
可是,他靠数学才华得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奖学金,转而攻读数学。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完成了数学硕士学位。
三年时间,从转专业到拿到硕士学位,神一样的速度了,一般人怎么能做到?
五、普林斯顿,遇上伯乐
1948年,20岁,纳什的硕士导师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信只有一句话:“这人是个天才。”
1948年,20岁,纳什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同时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就立即写信敦促他选择普林斯顿,这促使纳什接受了一份不错的奖学金。
可以看出,一个人成长阶段,伯乐太重要了,如果不是他的硕士导师和莱夫谢茨的敏锐和坚持,这个数学天才的人生将是另一个样子。
六、骄傲好胜,行为独异
刚进入普林斯顿的纳什,不像电影描述的那个腼腆的天才。相反,他属于骄傲好胜的类型。他发誓要解开全世界还没人解开的数学谜题,还公然表示自己是 “全校最棒的数学家”。
在普林斯顿数学系的院子里,总能见到纳什的身影。白天,他骑着自行车,绕着院子画无数个数字 “8”,嘴里还哼唱巴赫小调。半夜里,普林斯顿数学大楼的走廊里时常传来脚步声。第二天大家一看,好多教室的黑板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没人能看懂的数学公式。—— “数学系走廊的幽灵”,普林斯顿的师生给纳什起了这样的绰号。
普林斯顿并不是只有他一位数学天才。
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纳什的导师塔克,还有福克斯教授,都是当时各自领域的巨擘。
而在与纳什同辈的学生中,也有像盖尔、沙普利这样日后的数学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本科生米尔诺,1962年获菲尔茨奖。
这些天才凑在一起,总爱分个高下。这给纳什带来压力,纳什的狂妄、吹嘘,加上长期未能发现 “全新数学定理” 屡屡挫败,纳什几乎走到了崩溃边缘。
七、无心插柳,开创新学
当时博弈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冯·诺依曼是当时该领域的带头人,他对零和博弈作出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所谓零和博弈,即是所有对局者收益的综合为零,一方获益必然意味着一方损失。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博弈没有这么简单,双赢和两败俱伤的情况常有发生。就以当时美苏冷战为例,如果单纯将对方的损失看作己方的收益的话,双方的最优策略都是先发制人给对方最大的打击,这当然很不现实。
老师没“招”,不等于纳什也没“招”。
纳什很快证明:即使放弃了“所有对局者收益总和为零”的假定(简称零和假定),对于每个博弈,仍然存在一个“均衡点”。在均衡点处,对于每位对局者来说,更改自己的策略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也就是说,每位对局者的策略都是当前的最优策略。这样的均衡点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
如果所有对局者都是理性的话,最后博弈的结果一定落在某个均衡点上。这就是均衡点重要性所在之处:如果知道一个博弈的均衡点,就相当于知道了博弈的结局。又因为去掉了零和假定,纳什均衡的应用范围远比零和博弈广泛。
1950年,22岁,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当时,整个数学界,整个经济学界,谁也没有意识到,连纳什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开启了后凯恩斯时代最伟大的经济学研究。
从1994年到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共有八次是颁给了博弈论相关领域,将近二十位学者获奖,可见博弈论研究在经济学界的影响。
博弈论为何受到如此偏爱?这是因为博弈论的研究方式与凯恩斯主义正好相反,凯恩斯主义是从宏观总量上进行研究,而博弈论是从微观个体上进行研究,博弈论的研究也更容易让人们看清现实经济的真实状况。
八、军方关注, 短期效力
1950年,22岁,纳什的这篇博弈论文章,引起美国军方关注,当时美国冷战智库兰德公司将他招至麾下,那时兰德公司正在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
在兰德公司工作三个月后,纳什离开那里,回到母校普林斯顿大学,原因是纳什对纯数学里的拓扑流形研究更感兴趣。
这段为美国军方效力的短暂经历,成了以纳什为原型的电影《美丽心灵》的主要素材,《美丽心灵》电影说数学天才纳什在五角大楼帮美国国防部破解苏联密码,引来敌方追杀。让精神长期紧张的纳什把幻觉、相象当成现实。电影中有一个情节:约翰在大学演讲时,突然冲进来几个彪形大汉要把他绑走,约翰以为是自己身份曝光,敌人来抓自己了,但是,这几个人竟然是精神病医生!!
九、转到麻省 菲奖遇阻
1951年,23岁,纳什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这时,他才将在普林斯顿对代数几何的研究写成论文《实代数流形》发表。
1952年,24岁,纳什在代数簇理论,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上取得了一些突破。
1958年,30岁,他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里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提名,但由于他的一些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而未能如愿。这对心高气傲的纳什,不能说不是一个打击。
十、麻省恋爱,无婚生子
1952年,24岁,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纳什在一家医院做小手术时遇到了埃莉诺·斯蒂尔,当时的纳什“就像天神一样英俊”,1.85米高的个子,体重接近77公斤,还有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
1953年,25岁,他与埃莉诺·斯蒂尔有了一个私生子约翰·戴维斯。
这段经历成了纳什一生“污点”,我本不想写,怕有损纳什“美丽心灵”的形象,思虑后还是如实记录。我认为,污点也是真实的经历,能更加突出了纳什真实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完人”。
十一、上苍有眼,守护真缘
纳什与埃莉诺·斯蒂尔保持了四年关系,遭到纳什的同事好友反对,原因是认为他俩不匹配。为此,纳什的父亲气坏身体,过早离世。
1955年,27岁,纳什与一个他自己的漂亮学生,来自南美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书的艾里西亚约会。艾里西亚很崇拜他,经过一番心计,她终于赢得了他的倾心。看啊,是女追男,这个艾里西亚一定是上苍派来的天才守护者!
1957年,29岁,艾里西亚与纳什结婚。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1958年,30岁,秋天,纳什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他和艾里西亚的儿子约翰·查尔斯·马丁·纳什出生,双喜临门。
十二、心结难解,幻觉症发
1958年,30岁,纳什好像是脱胎换骨,精神失常的症状显露出来了。这点很重要,纳什肯定是受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苦苦思虑而不得结果,我猜想可能是前女友、私生子的事在“折磨”他。
他有时一身婴儿打扮,出现在新年晚会上。
两周之后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垂头丧气地走进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坐满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人们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里来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外星人的密码。当一个人问他为何那么肯定是来自外星人的信息,他说,有关超自然体的感悟就如同数学中的灵思,是没有理由和先兆的。
十三、游历欧洲,天才被拘
纳什生来便是个古怪傲慢的人,数学天才多如此,这本不足为奇。那么,一个本性古怪的人如何突然被亲友认为“在发疯”呢?
1959年,31岁的纳什欧洲游历。有一天,他去当地政府求助,希望放弃美国国籍。他到了日内瓦,因为这座城市以对难民友好著称,他向瑞士人说,“美国的体制是根本上错误的”,没人相信他。他被送上飞机遣返回国,事后他自称:他被送上了一艘船,像奴隶一样被链条锁着。
这次“像奴隶一样被链条锁着”应该对天才数学家纳什打击很大!纳什身体受到摧残同时,精神也受到了摧残。
回家后,纳什常陷入幻想中。一天。艾西莉亚在屋外收衣服,纳什独自一人给孩子洗澡。看着浴缸里缓缓放水的水龙头,纳什又犯“病”了。他深深陷入了自己的思绪和幻想之中,完全不顾浴缸里的孩子,直到艾丽西亚冲回家里,才救下了快被淹死的孩子。
十四、送疯人院,拒绝用药
1959 年,31岁,纳什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他被确诊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典型特征包括:对人冷酷(极为冷血、六亲不认、甚至伤到或杀害自己及他人);行为神秘,敏感多疑,不信赖别人;嫉妒心强,遇事喜欢夸张;自以为是、傲慢,不接受他人批评;活在自己的梦幻和幻想中。
在医药,他拒绝用药,因为用药后自己会昏睡,不能思考数学。
十五、出疯人院,母校收容
1960年,32岁,从特伦敦精神病院出院不久,纳什一家在普林斯顿大学旁找了一个小房子住下来,他过去的同事在普林斯顿大学给他安排了一个研究员的闲职,每天到学校上班。
在普林斯顿校园,学生们常常看到一个穿着红跑鞋的中年人形容枯槁地在校园里游荡,在整块黑板上写下不合逻辑的公式,拿着几百张前夜刚演算好的数学公式出现在某教授的办公室,他有了个绰号,“数学楼幽灵”,很少人知道这个疯子到底是谁。
学生回忆说,约翰·纳什教授在他所选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我想讲讲纳什均衡的历史。”40分钟里,他一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可是这不妨碍整个教室坐满了听众,不但有选这门课的学生,还有闻讯而来的旁听者。
普林斯顿大学的包容精神,不得不让人钦佩。允许疯子们像鬼魂一样地在校园里游荡,而人们仍然尊重体谅。他们自由进出公共图书馆,发病时喊出骇人的响声,却还有人告诉你:“别打扰他,这个疯子是维基百科的编辑……”
在普林斯顿的街头,也常见到一个疯老头,上光着脚丫子晃晃悠悠,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胡子犹如丛生的杂草,人们见了他都尽量躲着他。
1962年,34岁,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菲尔兹奖,数学领域里的诺贝尔奖,可纳什的精神状况又使他与菲奖失之交臂,这又加深了对他的刺激。。。。。。
以后三十多年,他真的被人遗忘了。
十六、三十多年,真爱呵护
艾里西亚,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坚强的女性,由于纳什的疯病,她与孩子无法与纳什在一起正常生活。
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
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纳什。
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艾里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精心照料他,一直不离不弃,我想,这30多年,她一直照看一个“疯子”,肯定有某种期盼和信念支撑着她!
十七、纳什均衡,声誉鹊起
纳什本人被人遗忘,但他的均衡理论没有被人遗忘。
在他与精神分裂症缠斗之时,来自经济学界、博弈学界的学者们,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从股票市场到拍卖交易。纳什的理论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他的存在。
纳什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少数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他们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十八、天才“醒来”,诺贝尔奖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60多岁的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1994年,66岁,纳什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颁奖现场,纳什感言:“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翻译成中文是:“我之所以能站在这里,是因为你。你是我存在的所有理由。”这是《美丽心灵》电影台词,我相信这是真的。
大家可在《美丽心灵》电影中看到艾里西亚在颁奖现场眼里噙着幸福的泪花。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十九、美丽心灵,中国盛会
2001年,以纳什为原型的电影《美丽心灵》全球放映,引起轰动。
2002年,纳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02国际数学大会”。
中国数学家鄂维南(2011年中科院数学院士)与妻子李红军,是纳什夫妇的忘年之友。李红军表示,她曾在2002年北京数学家大会期间全程接待、陪伴了纳什夫妇,“纳什当时的情况已经好多了,可以和别人正常的交流,但几乎不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全靠艾丽西亚无微不至的照顾。”
2002年北京数学大会其间,纳什的讲座遭“围堵”,他与艾丽西亚成了无人不知的“明星”,但两人都非常低调、友善,一张又一张、不怕麻烦地与中国学生合影,还与学术圈的同行打趣说笑。
在北京,纳什见到了中国数学大师陈省身,长跪请教成“经典镜头”,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国数学6大宗师》中有所提及。
二十、数学谢幕,相守永恒
2015年,3月,88岁纳什在纯数学方面的研究获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阿贝尔奖。颁奖词写道:“表彰他在非线性编微分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这个奖项由挪威皇室颁发,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并列数学界最高荣誉。纳什成为了目前这止这个星球上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与阿贝尔奖(数学)的双料获奖者,这也是了他年轻时代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
在他的经历中,至少有3次因为身体原因与数学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这次,数学大奖梦真的圆了,可他已88岁!
2015年,5月,美国东部时间5月23日下午四点半,88岁的纳什和83岁的妻子艾丽西亚刚从挪威搭机返回美国,搭乘出租车于新泽西州高速公路返家途中,未料因驾驶一时失控,撞上护栏,未系安全带的纳许夫妇皆被弹出车外,双双携手辞世。
两人过世后,纳什生活过的西温莎市为约翰纳许和妻子艾丽西亚建立铜像,命名“纳什公园”,以纪念这两位著名的“美丽心灵”。
写完纳什一生,有几点感受不得不说:
1、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人是自己的爱人。纳什若没有妻子艾丽西亚的细心照顾,可能活不过五十岁。
2、一个完美的圆都是在年轻时就开始画的。纳什年轻对数学有专长有爱好,一生的成就都在数学中,经济学诺奖只是顺手收割。
3、天才需要爱的呵护。数学天才多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心灵很脆弱,需要人备加爱护。纳什的在30岁发“精神病”,与受挫打击经历有关。
4、为人师者要有伯乐眼光和胸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纳什若没遇到二个好老师,化学界可能多了一个不怎么称职的工程师。为人师者,要有伯乐眼光和胸怀。
5、母校是不会嫌弃自己的学生的。纳什病情常发,若没有普林斯顿大学收容,他只能流浪街头或关进疯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