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隔壁搬来一个三口之家,孩子在上二年级,之后每天我都能听到好几阵“狮子吼”似的催促声:
"快起床啦,你看看时间,马上就迟到了!"
“穿个衣服咋这么磨蹭,快去刷牙!”
“天天只知道看电视,快去写作业!"
“快去洗澡!洗完赶紧睡觉……”
熟悉之后,邻居就时常与我抱怨,说自己家孩子太磨蹭了,每天都要喊破嗓子才肯动那么一下,好几次都差点迟到,弄得鸡犬不宁,自己也疲惫不堪。
她也不想这样,可不催吧,孩子更加没有时间观念,有时都恨不得动手打人了。
催孩子这事,我也经历过,为了让女儿上学不迟到,我都是提前半小时去叫她。每当如此,女儿都当作没听见,像粘在床上一样,扯了半天才睡眼惺忪地挪下来。
之后就是洗漱穿衣,那也跟拨算盘似的,拨一下动一下,再好的脾气都被磨没了,本想当个佛系老爸,却生生被时针滴答给逼成了“斗战胜佛”,连吼带各种威胁,总算是没迟到。
可以说,孩子没时间观念,磨蹭拖拉绝不是个例,很多父母都在为这事发愁,明明很早就睡了,早上却总叫不起,洗个澡能花一小时,不写作业,却在那没完没了地看电视……
于是,父母总是不断催促着孩子“快快快!”,孩子嫌你烦,越催反而越慢,而你自己也觉得太累,可又不得不催,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一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症结所在,孩子拖沓,没时间观念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两个:
1.根本不懂什么叫时间
周轶君在《圆桌派》中说过这样一件事,她三岁的孩子会把所有发生在过去的事情都管它叫昨天,所有未来他就叫明天。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有一次跟女儿聊天,她说昨天游乐场有个小男生扯了她的头发,其实那是一个星期之前的事了,而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太小的孩子对时间是没有认知能力的,他们只能区别白天和黑夜,直到3岁左右,才开始发展出“时间”这个观念,但还十分模糊。
直到8岁之后,孩子才真正有了时间上的概念,知道具体的时间长短,明白要按时睡觉、上学等。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年龄还太小(6岁以下),就不要强迫孩子做到准时,因为TA们的心理和生理能力暂时都无法实现。
2.心理时间和自然时间的差异
自然时间指的是真实的时针跳动,这是客观的;心理时间指的是感观上的体验,这是主观的。
当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他的相对论,举了个很通俗的例子:“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
这就是心理时间和自然时间的相对关系。
当孩子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但在做不愿做的事情时,那就是如坐针毡。
如果此时加上父母在一旁不断的唠叨催促,就更加重了这种难受的感觉,出于排斥心理,自然一拖再拖。
二
很多父母之前对孩子的磨蹭拖延深感不安,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懒惰散漫,只知用催促甚至打骂来应对,但这样做的成效只能是暂时的,第二天又回到老样子。
现在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1. 让孩子接触时钟,产生兴趣
任何习惯,在越小的时候培养越好,认识时钟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帮孩子买个闹钟回来,告诉孩子这是用来计算时间的工具,教孩子设定起床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早上叫不起来引发亲子矛盾。
如果孩子还比较小,那可以买一些玩具沙漏或计时器,平时利用这些玩具进行一些活动,在玩乐中进行引导,勾起孩子的兴趣。
比如一个沙漏的时间是2分钟,在这段时间内让孩子穿好鞋子,或者从客厅走回房间,从而将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时间进行连接。
通过这样的接触,让孩子慢慢产生对时间的认识。
2. 父母不事事包办,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
当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时候,心急火燎的父母就会忍不住帮孩子把一切都办妥了,这种方法其实剥夺了孩子感知时间的权利,因为他不知道做完一件事要多久,只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打开柜子衣服是叠好的,丰盛的早餐每天都在桌子上等着……
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比如几点起,看电视多久,什么时候看书写作业,这个过程,父母可以给建议,但不要过多干涉,一定要忍住,别插嘴!
如果担心孩子误了事,可以利用周末进行测试调整,让孩子慢慢熟练起来。
3. 不要过度催促
如果父母总是不断催促,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对即将要做的事也会越来越排斥。
比如你催孩子快些去刷牙,还把之前迟到的原因归于洗漱拖拉,一听到这些,孩子就更不想动了,于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尹建莉曾说:“其实孩子并不慢,只是父母太急躁,不知不觉中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没时间观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当的时间观念制造出来的。”
三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家长们反映孩子的书包太重了,“体重40公斤,书包却有10公斤重!”
由此可见,孩子现在的学业压力究竟有多大,除了每天的家庭作业,为了不输在起跑线,额外的还会参加许多课外辅导班,上一个被人笑话,三个是“起步价”。
学习任务重,时间也安排得很紧张,如果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那许多学习计划都要被打乱,父母们会更加焦急。
所以,尽快培养孩子对时间的认知,掌握时间规律的能力,才能让孩子不再拖沓,父母不再焦虑,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冯唐曾说:“成功没有捷径,但需要一些好习惯。”
当孩子养成了规律的作息,形成了珍惜时间的习惯,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成就感上,都会得到不少的收获。
这个过程可能有些漫长,也需要耗费不少精力,但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毕竟成长需要时间,父母更需要耐心。
来源:秋葵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