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一个典型的懒癌患者。
但休息这半年,朋友们觉得:看你平时柔柔弱弱的,一副需要人照顾的样子,没想到你越来越通透了。
我摆手笑笑,不置可否,开始了对自我及周边物品的反思。
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掉下来的通透,不过是面对心理建设一次次的崩塌,逼着自己从生活的泥泞里拔出头来,一点点的修复失地而已。
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拿我和妹妹比较:你看,你妹哪怕不穿的衣服都能叠的整整齐齐,你倒好,衣服都是卷一团。
大学时上早课迟到或不到,上班时总是最后一刻到或者迟到,就连赶火车,都在上演生死时速,掐着点到站台,甚至还有错过检票的经历。
表面上看是我懒、拖延导致的,仔细想想,那密不透风的衣柜,无形中浪费了寻找的时间、精力成本。
也因此不知不觉地,买了一些不该买的衣服,买的越多越不想整理,越觉得衣柜少一件衣服,出于补偿的心理,往商场逛的次数就会越多。
这种物欲不满的循环,直到遭遇了感情、工作上的瓶颈,才有所收敛。因为没有心情。
我发现,当看别人不顺眼,莫名的心烦气躁,隐忍的抱怨,这些压制的情绪,到底都是自己作的-精神层面的过剩,比如容易自我否定、消极思维或执念。
只有正视这些东西,才能与自己和解。
人什么时候会焦虑,当欲求过多而现状无法达到时。
此时,不管好的外部环境还是不好的外部环境,都缠绕在一起,让人无暇分辨,只有被动接受。似乎一切听天由命,似乎一切又还有转机.
2
日本整理专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说:忠于自身的自省整理,最打动人。
“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比赛的人生场合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人生中如跳槽 、结婚、离婚、再婚、分娩、乔迁等,断舍离会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这些重大事件中。
那么既然它如此重要,断舍离的本质是啥呢?核心在于一个字“出”,就像一个人长期进食而不排便一样,一定是很难受的,这时候就需要 新陈代谢。
简单点,就是有进有出,有出有进的循环反复,所谓的“生命机制”。
3
某哲学家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前提是“必要性”,暂时用不到,以后也许会用到,带着这种思维,不知不觉扎进物质过剩的境地。
那应该怎么办呢?
本着追求更通透空间的原则,将物品尽可能缩减到最合适的量。做物质的减法,做精神的加法
对于不合适、不实用的东西,再见不见
收拾的时候,每当看着成堆的物件,费时费力,累的汗流浃背的。
内心都在翻涌:这都是买的啥呀,我怎么会买这种东西。以后可不乱购物了,你看,连购物欲望都减轻了。
对于以往适合但不匹配现在的东西,谢谢你们曾经的陪伴,
那些过时的衣服、磨损的包包,都是我过往岁月亲密随行的物件呀,后来随着眼光、品味、心境的变化,也需要跟着升级了。
过往的物件,被狠心打入冷宫。可还是想给你们一个好归宿,希望你们能遇到更需要你们的人。
比如去爱公益公众号,会有组织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或者送去HM 、优衣库等能回收旧衣的,而且还有折扣券拿,何乐不为呢? 比起一味的断舍离,让物件尽其用,也是一大乐事,这就是正循环的开始呢。
4
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是对自己人生的整理,这才是“处理东西“的意义所在。
恰如万人迷陈数所说:如果只是物质上的“断”和“舍”,而没有在心中确立“离”的精神高度,内心还是会常常纠结。除了物质,令我纠结的还有我未来要走的路
1929年经济危机时,一位名交约瑟夫 坎贝尔的美国人,拒绝了在哥伦比亚读博的机会,跟朋友和妹妹,隐居到森林。
在荒无人烟的森林,他待了5年,没有工作没有钱,还物质匮乏,他却找到了人生的极乐。
他的极乐是什么呢?正是自由跨界的读书和思考。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横跨人类生物学、文哲、心理宗教、艺术等,同时还有各种神话传说。甚至总结了神话背后隐藏的法则。
经济危机结束后,坎贝尔被聘为劳伦斯学院的文学教授,开始教书生涯,同时写了著名的神话著作《千面英雄》,他的书还帮助很多人找到心灵力量,找到“真我”。
正如这5年,坎贝尔日复一日践行严格的作息时间,持续自律、学习与精进,始终追随内心的指南针,善用时间,才找到了内心丰盈的“真我”。
王明阳说:“圣人之道,吾性知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同样,不停向外求,也许可以获得一时的理解、建议,但终究只是浮光掠影,相反,如果向内求,明心见性,最终必然找到”真我“的热爱,实现人生的质变。
愿每个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你,分享彼此生活点滴细节和人生感悟,转向内心,找到缺失太久的“幸福力”,对内心的那份探索与坚持,越发明晰、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