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故事里的中国》重温了1999年的老电影《横空出世》。
这是首次全景式再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过程的电影,数以万级的科学家和军人,在茫茫无垠的西北戈壁上,隐姓埋名,艰苦奋斗,为了那声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付出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节目组请来了当年电影的导演、编剧以及中国第一任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等嘉宾,分享了让人鼻酸眼热的马兰故事,重温了那横空出世的壮志豪情。
《故事里的中国》视频截图,节目中,主持人董卿被感动得几度欲落泪
马兰的故事里,最令人心疼的就是马兰的孩子们。
半个多世纪前,他们随父母来到戈壁大漠,在这里长大成人。他们牺牲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常的东西:有孩子刚到马兰就被一场沙尘暴刮跑了,战士追出去两里地才给追回来,两个人都成了“土人”,母亲抱着孩子再也不肯撒手;有孩子想去动物园,爸爸没办法,抱着孩子到连队的猪圈,看了半天猪……
嘉宾们的只言片语勾勒了马兰孩子不同寻常的童年,令人深深震撼。《大漠深处的马兰童年》一书,收录了二十多位在马兰长大的孩子记述童年岁月的文章,书中有更多动人的故事、更令人震撼的细节。
孩子闹着去动物园,父亲抱他去了猪圈
1961年4月,从马兰农场一所简陋的地窖中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马兰子弟学校正式开学了。全校共有教师六人,学生二十七人,其中六年级学生仅有一人。
马兰地窖小学
张蕴钰将军心情复杂地回忆起这样一件事:那是在基地创建初期,一位刚从大城市转来的孩子,哭着闹着要去动物园看动物。戈壁滩上哪儿来的动物园,父亲很无奈,又不愿孩子失望,灵机一动,便抱着孩子到猪圈看了一天的猪。
或许是环境的艰苦,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父辈们倾注了太多的关心与温情,马兰村中最漂亮居住最舒适的建筑是幼儿园和学校,孩子们的伙食供应是基地领导特别批准的特殊标准,为了孩子们的将来发展,甚至要求学校所有授课的老师都必须会讲普通话……
马兰中小幼运动会
马兰的孩子中走出了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高级干部……他们都无愧于他们的父辈,无愧于他们“马兰人”的光荣称号。
——张志壮《走进将军的情感世界》(此文为电视专题片《中国·1964·倒记时》的编导手札)
妹妹被大风刮走,战士们冒险追回来
记得那天是黄昏的时候,下火车后我们一家被安排在一顶帐篷里住下,准备第二天乘汽车去往马兰。就在这天晚上发生了两件事:
天黑不久,外面就狂风大作,吹得帐篷的窗帘啪啪直响,帐篷开始晃动,我们在帐篷里面都感到十分害怕。这时候,就看见战士们都出来了,紧紧拉着固定帐篷的绳子,衣服在大风中飞舞,帽子就像变戏法一样被瞬间刮没了。
电影《横空出世》视频截图
风越刮越大,固定帐篷的两尺来长的三角钉也被拔了起来,没办法,战士们只好放弃了帐篷,挟着我们几个孩子,拉着我的母亲,往地窖的方向跑。
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根本睁不开眼睛,小石子噼里啪啦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我妹妹没抓住,一下子被大风刮走了,我们听到她的呼唤声。母亲急得直喊,叫声惨厉。
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视频截图
一些战士顺着风就追了过去,追出去的人影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不一会儿,有人影回来,战士们把我妹妹追回来了。现在想想,如果没有那些战士,我妹妹早就是戈壁滩上的一具白骨了。
我们一家人进了兵站的地窖,又发生了第二件事。我的母亲急性阑尾炎犯了,疼得要命,强忍着。虽然我父母都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那时,转运站没有医疗设备,没有药品,什么都没有,我们只能看着母亲发出一阵阵呻吟。
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我在地窖里睡着了。母亲那痛苦难耐的面容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现在还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时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段往事已被深深地埋在了“为两弹一星”奋斗而走过的茫茫故道上。
——白石《远去的马兰记忆》
妈妈做颅内大手术,妹妹替父亲签同意书
父亲深深地热爱他所献身的事业,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核试验工作。
最早进驻的指战员风餐露宿
我的母亲也是第一代核试验军人,他们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感情笃深,从来没有吵过架。可是在妈妈有病、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能守在她的身边。
20世纪70年代末,妈妈患了颈静脉球体瘤,开刀两次都复发了,第三次是在北京医学院做的颅内大手术,全麻、刀口从耳前和耳后两个地方起刀,“Y”字形向下直划到下颌底的正中,三个教授从早上8点做到晚上7点多。
当时,父亲在新疆核试验场区执行任务出不来,是妹妹替父亲签字同意手术。
年幼无知的妹妹守在手术室的外面,不停地抹眼泪,不知道如果手术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妈妈虽然身为军人,有军人的刚强,但她也是女性,也有女性的柔弱,有时说起这件事来,她就眼中含泪。
1983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父亲离休了,才有时间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走过的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流着泪和妈妈说:“我对不起你,我对你的照顾太少了。”爸爸故去后,妈妈把这件事讲给我听,她边说边哭,我边听边哭,两代人的泪水流在了一起。
——范萍《大漠军歌》
母亲把一屉馒头送给逃荒者,那是我们家一周的口粮
母亲过日子很节俭,例如做鸡蛋时都会把蛋壳里残存的蛋清弄干净,才会把蛋壳丢掉。
有天中午,母亲蒸了满满一大锅、整整两屉的馒头。我负责帮母亲烧火。蒸汽上来后,屋里到处充斥着馒头的香味。
忽然,我身后的大门传来轻轻地叩击声。母亲打开门,外面站着一男一女两个人。他们都很脏,头发很长,一缕一缕地黏在一起,脸黢黑。当时的天气还很冷,他们身上穿的棉衣、棉裤很多地方都露出了棉花。男的挑着两个筐,女的背着包裹,怀里还抱着个吃奶的孩子。
大概是我们家馒头的香味把他们引来的。那男的怯生生地对母亲说:“大姐,行行好吧。我们家乡闹灾,来新疆投亲戚,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能不能给我们点儿吃的?”母亲说:“好吧。”转身进屋用筷子串了两个馒头递给他们,那么烫的馒头他们居然几口就吞下去了。他们对母亲千谢万谢地走了。
配图,图文无关
母亲回到屋里犹豫了一下,,然后用屉布兜起整整一屉馒头对我说:“快去,叫那两个人等一下。”我飞快地跑出屋去喊住他们,母亲随后跟上,将馒头放进筐里,那两个人都愣住了。
母亲对那个女的说:“大人苦就苦了,可别苦了孩子啊。”那女的哭了起来。男的一个劲儿地对母亲作揖:“大姐,好人哪,好人哪。”这两人不知道,这锅馒头是我们家一个星期的口粮。
——张志壮《马兰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们》
《大漠深处的马兰童年》从亲历者的视角,记述了半个世纪前,数万军人和科技精英挺近罗布泊无人区的故事。在戈壁大漠,他们隐姓埋名,用生命为民族注入不屈灵魂,为国家锻造了钢筋铁骨,为祖国打下了大国基石。
工程兵修建通往试验场区的公路
文章的写作者当年还都是孩子,大人们的光荣使命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种子从此在心里扎下了根。
那如烟的往事已离我们远去,但那个年代的记忆不能从我们心中抹去。马兰精神需要讲述,更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追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改编自《大漠深处的马兰童年》
主编:刘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编辑/张翠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hditG4BMH2_cNUg8P0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