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台儿庄大捷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打赢,而且还毙伤日军上万人的战役。
能够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首功应归于在台儿庄正面阵地坚守的第2集团军。
第2集团军是西北军部队,这支部队之前的番号是26路军,而这个26路军又是合编了22路军之后的产物,是冯玉祥西北军系的主要分支。该部虽然也属杂牌军之列,但因投靠中央军较早,故而在杂牌军中地位相对较高。
最早的26路军有2个辖3旅9团的步兵师,即25师和27师,另有2个骑兵旅组成的骑兵第4师,全军总兵力达22个团。
其投靠蒋介石后被用于对红军的围剿作战,经历了宁都起义和宜黄战败之后,26路军所辖仅剩一个42军的番号,该番号下仅有一个辖2旅4团的27师,此外还有骑兵部队改编的独立44旅,全军仅剩6个团的实力。
当时吉鸿昌的22路军被蒋介石分化瓦解,所部有第30军的番号和30师、31师2个2旅4团制师及1个特务旅。这支部队被划归孙连仲的26路军,由此新的26路军实际是整合了22路军之后的新军。
其下辖30军、42军,作战师有27师、30师、31师,此外还有独立44旅,全军有14个步兵团,实力得到恢复。
由于当时孙连仲是投靠蒋介石的杂牌军中相对比较听话的,因此蒋在分化瓦解该部之余,也进行拉拢。如孙连仲嫡系27师就被划入了第二批10个调整师之列,其武器装备和军饷待遇要高于30师、31师。
不过该部不像中央军的调整师那样可以得到较丰富的武器,如德式钢盔应该是没装备的,只不过全师每人有一套黄军装,算是杂牌军中的特殊待遇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第26路军先是在河北与日军交战,继而又在娘子关与日军交战。30师、31师在交战中伤亡巨大,先后失去战斗力;孙连仲的嫡系27师损失也很大,战斗员伤亡过半。
该部在河北和山西的抗战是非常坚决的,指挥娘子关战役的黄绍竑曾回忆,其悬赏5万元要指派某个营占领旧关的一处据点。孙连仲派来一个营后,该营营长答道:赏什么喽,军人以卫国为天职,即令牺牲了,只希望抗战胜利后能在那儿立一块碑来纪念我们这群为国牺牲的人就满足了。
结果这个要点虽然没能夺回来,但这个营长和大部分官兵却都牺牲了,所剩不到百人。
在当时的战争中,日军的情报工作是做的比较多的,但其一般来说比较重视中央军,而轻视杂牌军。
日军对26路军的30军曾做过调查,认为该军兵员,装备都还算不错,就是训练一般。整体战力比一般的中国军队稍强。这份情报显然有些想当然了,30军恰恰是强在训练,而不是武器装备。
实际上,26路军为西北军残余主力之一,其虽然比较穷苦,但是军人全部是北方兵,身材高大,且练兵较充实,尤其白刃战实力强。在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直系的西北军与中央军精锐交战都往往将后者打得溃败而逃,因此在26路军中普遍还瞧不上中央军的战斗力。
也正因为26路军在河北、山西一带抗日比较得力,而中央军第2集团军刘峙部却一溃千里,因此第2集团军的番号就给了26路军,不过其实力数并未增加。
该部退入河南许昌整补后,兵员迅速恢复到了28000人,而到1938年春该部出现在台儿庄战场上时,将要迎击日军精锐的第10师团部队。
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详情,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但大都集中在西北军拼死抵抗和大刀队上来。
不过请注意,拼死抵抗不假,西北军大刀的威力也不弱,但在正面防守作战中,若缺乏火力的话是断然不可能靠着肉搏战守得住的。
这个弹药消耗的强度除了山炮弹外,都赶上了当时中央军嫡系的水平了。
正因为台儿庄守军的火力猛,日军参战部队的战报中才强调:
第27师、第30师,配有野战山炮,并拥有大量迫击炮,机关枪。捷克式轻机枪一个连配备有9挺,全部士兵佩戴钢盔,装备极其优秀。军服全部都是绒制,从各种装备上来说和日本部队几乎没有差别。
这份战报有夸张的成分,如黄军服仅27师有,而且每人仅有一套,也并非都是绒制;轻机枪不大可能每个连都能配9挺,但弹药充实是真的;野战山炮也有,不过主要是加强配属的,好在孙连仲是炮兵出身,懂得如何让火炮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蒋介石向来对杂牌军的军械补给是大加限制的。那么第2集团军为何在台儿庄能有如此大量的弹药使用呢?
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当时负责指挥的不是蒋介石,而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李宗仁为新桂系的头脑,而当时其指挥的部队极为庞杂,既有中央军汤恩伯的第20军团,又有川军第22集团军,还有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此外还有西北军演化而来的第2集团军、第3军团、第68军、第59军等。
李宗仁本身也是蒋介石眼中的杂牌军头头,其自然知晓如何让杂牌军发挥出战斗力的门道,关键之一就是为其保全编制,同时补充武器、弹药、粮饷。
如第3军团庞炳勋部,实有编制仅5个团,但军政部还要裁撤其1个团,李宗仁帮助其确保编制后还充实了该部的武器弹药,庞炳勋便极为高兴,进而能在临沂保卫战中出大力,否则没有弹药,人家的仗也没法打啊!
再如川军22集团军,所部装备极为低劣,还先后被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嫌弃。该部开到第五战区后,李宗仁立即下令补充500支新枪,同时还补充了大量迫击炮和弹药,使得川军士气恢复。
而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也是如此,防守台儿庄的31师刚到位,李宗仁即率先了解该部的人员武器状况,随后嘱咐幕僚立即补发弹药。
中央军开来的山炮、重炮、战防炮部队也配属给第2集团军使用,使得该部能在遏制日军战车的同时,还能与对方进行小规模的炮战。
此外,台儿庄城内还有沈鸿烈部海军陆战队的弹药库,关键时刻守库士兵也协同第2集团军作战,同时库存弹药随意使用,这也是守军能够发挥火力的极重要因素。
因此在通常的肉搏战宣传之外,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日军采用堑壕战术推进后,在庄内的守军可以集中迫击炮,每门炮连续打30发炮弹进行覆盖射击,同时还以轻重机枪对日军进行扫射。而在台儿庄的反攻战中,也是先以迫击炮火力准备,然后轻重机枪持续扫射,随后才是敢死队的突击。
要知道第2集团军仅仅迫击炮弹就打了25127发,平均每天可以打将近1700发,而且台儿庄的阵地范围还不大,这是很有效的火力支援。
今天的朋友们可能不觉得这个数字有多么大,但在当时这已经很多了。
如中央军嫡系36师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一共打了迫击炮弹8785发、中央军嫡系第4师和第89师在南口战役中分别消耗迫击炮弹4208发和2244发、著名的上高会战几个军的部队一共才打了10179发迫击炮弹、八路军则更为夸张,129师全师有6门迫击炮,炮弹则只有67发。
所以说,正是因为在台儿庄防守的第2集团军有相对充足的迫击炮弹、步机枪弹,才给了日军进攻部队对方拥有大量迫击炮和机枪的印象,其实并不是第2集团军的迫击炮和机枪真有这么多,而是弹药十分充分所致,毕竟之前很少有部队能这么放开了打。
当然,仅有弹药消耗也是不能打退日军的,而西北军部队恰恰在白刃战上又是日军所占不了便宜的,而作战意志也甚顽强。
据日军记载:(台儿庄守军)凭借散兵壕,全部守军顽强抵抗直到最后。宜哉,此敌于此狭窄的散兵壕内,重叠相枕,力战而死之状,虽为敌人,目睹其壮烈亦将为之感叹。曾使翻译劝其投降,尸山血河,非独日军所特有。
所以说,即便是杂牌军,但只要使用得当,而且补充充足的军械物资,其与日军正面对垒都是不落下风的。
不过,类似台儿庄这种战前有补充,战时恰好还有弹药库,另外还有炮兵加强的情况,发生在杂牌军身上是极为少见的。大多数情况下,杂牌军的兵员、粮饷、军械补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宗仁回忆:军队需要补充武器弹药时,也必须向上级官员和兵站行贿才能得到补充,杂牌部队尤其如此,若不行贿就一点得不到补充。即使蒋介石批准补充一批械弹,兵站仓库官员也要勒索贿赂,没有贿赂,兵站就以库存已尽来搪塞。
这也是全面抗战初期,国军杂牌军战斗力不俗,但到了中后期之后便不堪一击、消极避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