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吃的好坏直接影响战斗力。
在战争年代,我军的条件是比较艰苦的,当时能吃上小米,有步枪可用就已经是非常好了,因此“小米加步枪”的说法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抗战极其艰难的时期,为了让老百姓有树叶和野菜可吃,1942年晋察冀军区下达了一道《树叶训令》,命令全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到远离村庄的无人区采摘树叶充饥。
到抗美援朝时期,我们有足够粮食供应部队,但因美军飞机轰炸,战士们不得不以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把雪”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而在和平时期,无数战士们守卫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高原地区的驻军尤其不容易。在这里,不仅物资供应条件远逊于内地,高反也是摆在战士们面前的一只拦路虎。在这种环境下,更要保障好我们战士们的胃口。而经过了多年努力,我们现在也的确有更好的条件来让战士们吃出战斗力来。
2020年6月16日,中国军网发布文章“大批硬菜来了!快来选出你最喜欢的炊事班”,聚焦了高原驻训某旅在实行新的伙食费标准以后的一场炊事班大比拼,以下是各炊事班竞赛的“作品”,着实让人看得直流口水。
文章中提到,现在新的保障理念是早餐重营养、午餐重质量、晚餐重调剂,将新增伙食费花在改善营养搭配、增加主食花样、丰富餐后水果等方面。
我们文中只展示了部分菜品,其中以肉类较多,但请注意展示的不仅仅是肉类,种类很齐全,我们只是挑了几张最有食欲的发了出来而已。
看着这猪蹄、牛肉、鸡腿,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而西部战区陆军公众号在一周前也发布了“驻训高原,官兵伙食咋样?”的文章。
战地条件下的炊事不比上面的炊事竞赛,虽然在菜品的观赏度上不如竞赛版本,但也是要肉有肉,要新鲜蔬菜有新鲜蔬菜,搭配还是很均衡的。
以下是西部战区陆军公众号上展示的高原驻训伙食。
从图上可见,战士们都是在伪装网下的帐篷中进行炊事作业的,这也是驻训中的常态。由于交通和物资供应条件的改善,我们现在可以为一线的战士们提供新鲜水果、蔬菜和肉类。
俗话说伙食顶上半个指导员,高原环境艰苦恶劣,官兵训练任务繁重,只有后勤保障不掉队,战士们才能保持好最佳状态。
而想要将食材做得可口,也对我们的炊事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藏军区官方公众号“高原战士”在一周前发布了文章“厨师培训,打造雪域高原舌尖上的军营”。
文章中提到:由西藏军区某直属保障大队牵头组织的第39期初级厨师培训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军区各单位的158名学员,以“打擂台”的方式进行炊事培训比武。煎、炒、烹、炸、熘、爆、蒸、烧、煮等“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台亮相。
看看,我们的炊事兵可是要专门经过培训的,可不像一些电视剧中瞎演的那样随便拉个兵就能干,以下是战士们的部分作品:
以上官方媒体的三篇文章分别是炊事班竞赛、部队驻训炊事保障和炊事员培训时的场景,而战时环境下的伙食保障该如何进行呢?
2019年7月20日的《军事报道》节目中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下海拔4000米的高原炊事兵们的绝活儿。
在高原野外环境下,我们的伙食保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是挖的散烟灶,这种灶所排出的烟比较小且分散,有助于隐蔽目标,不过使用的是普通锅,因此做米饭之类会夹生。
第二种则是使用配发的炊事车,炊事车不光具备较好的机动性,其设备也非常齐全,可以保证饭菜能够做熟。
据介绍,4位炊事员使用一台炊事车,在一个小时内可满足150名战士的饮食需求,大大提高了部队伙食供应的效率。
虽然高原环境恶劣,但是我们在战时保障条件下依然可以让战士们吃上各种热腾腾的肉食。
饭菜做好后,炊事班的战士们将其装入保温箱中,送到一线战士们的手中。
请注意,我们的炊事兵既是保障人员,也是战斗员。节目中提到司务长周振豪之前就是一名步兵班长,军事技能是十分突出的,一旦遇到突发状况,炊事兵可随时加入战斗。
而我军历史上炊事兵也的确战斗力不俗,1962年时还出现过一个炊事班配合几十名步兵围歼印军半个步兵营的光辉战例(我军伤3人,击毙35人,俘88人,迫降118人)。
所以,从伙食保障也可看出,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用战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了。但尽管伙食不错,在高原地区恶劣环境下,战士们依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在此我们要向所有高原战士们致敬,有他们的守卫,我们才更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