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道口铺街道首届非遗民俗文化节浓情上演

2020-01-21     聊城新闻网

感受传统年味 体验文化大餐

道口铺街道首届非遗民俗文化节浓情上演

本报讯 (记者 刘亚杰 通讯员 李凤国)锣鼓喧天、彩旗招展,跑竹马、打花杆、手刷木版年画……1月19日,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道口铺街道首届非遗民俗文化节在高马村文化广场浓情上演。

文化节现场,威风锣鼓、龙狮表演、民俗展演齐上阵,一份特殊的“年味套餐”给气温低至零下5摄氏度的道口铺带来了热闹的气氛。

随着一通密鼓,紧跟一阵紧锣,只见四队头扎英雄巾、身穿甲胄、背插四杆护背旗,腰跨“战马”的战将冲上舞台。时而平缓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时而急促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战将们按照古代战场上作战时的阵法变化线路舞蹈,时而二龙出水好似雷公阵,时而绕八字形似龙门阵,步伐矫健,粗犷豪放,动作逼真。一旁观看节目的75岁的刘志林说:“跨上竹马战将如云,敲响锣鼓雄兵百万。肖香坊的竹马就是好看,有老味道。”

“跟我开始一步一步地做,刷墨、铺纸、抹纸……”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习摊位,只见十几个中小学生在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春奎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在白纸刷呀刷,刷一个圈又一个圈,最后屏住呼吸用力一揭,一张张彩色版断桥故事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道口铺街道首届非遗民俗文化节分为二部分,一是文艺汇演,汇演项目包括肖香坊村的竹马舞、高马村的龙头凤尾花杆舞、苏楼村的腰鼓等23个歌舞类节目。二是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包括张堤口村的毛笔,道口铺村的木版年画、郭庄村的陶艺、高马村的铜铸雕刻制作技艺。

茶具、佛头、花瓶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雕塑,黄河里的胶泥不再只是红砖的原材料,如今经过孩子们的精雕细琢,它被赋予了更大的文化价值。“我捏了一只小杯子。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把非遗、乡村集市、年俗活动等与旅游深度融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抓手。”道口铺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永刚说,发展乡村旅游,要有特色才能吸引人,31个乡村,拥有多样且丰富的非遗资源,盘点好利用好它们,可以避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千村一面”现象,避免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

据介绍,道口铺街道近年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成功申报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项,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1项,省级保护项目2项,市级保护项目8项。2018年8、9月间,道口铺街道萧香坊竹马舞还先后登上了山东省会大剧院和北京民族大剧院的舞台,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民俗文化节不仅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展示,更是一次让外来游客感受道口铺街道文化底蕴和风情的旅游活动。”道口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雪粉表示,通过覆盖面广、趣味性强、参与性广的民俗文化节,可以利用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展现民俗文化风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YaTxm8BUMKGWtVOM-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