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要把戒尺还给老师,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该不该打?

2019-09-04   小雪老师讲故事

前天在街上,我偶然遇到了曾经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我当时差点没认出来他,在我的印象里他还是一个常常穿着一套沾满粉笔灰尘的深色夹克,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的青年教师,可是如今他已经头发花白,眼角刻满皱纹了。

我们站在路边聊了很久,也回想起了曾经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时的一些事情。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位老师真的是又爱又怕。首先他是一个学识渊博、文采斐然的好老师,而且十分风趣幽默,同学们都很喜欢听他的课。而除了课本本身的内容之外,他也会在每天早课教我们背一篇《论语》,在课程内容讲完之后教我们写写诗,可以说是带给了我们一个充满诗意的青春期。

可是为什么会怕他呢?因为他的手里有一件让我们所有学生都闻风丧胆的“兵刃”——一只长达30厘米的金属格尺,我们一般用东北方言称呼它为“钢板尺”。



每次听写,只要错一个字就会被老师用钢板尺打一下手心,我记得同桌最高的记录一次曾经被打过十多个手板儿。前些天和初中同学聚会,同桌说那种火辣辣的痛感和他写错的那些字至今想起来,还会让他的手掌隐隐灼热呢。




我笑着问他:“现在学生写错字还打手板儿吗?”

老师耸耸肩:“不敢打了,现在学生家长不像你们那个时候,现在大家都宠着孩子,打不得说不得,不然一定把你告到学校去。”

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们也是讨厌死了那把尺子,几次密谋过要把它秘密销毁。不过说起来我们班不少同学的语文成绩都还不错,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尺子的威慑力在其中起着作用。

曾经意气风发的男人如今已经白发苍苍快要退休,曾经手持戒尺的老师如今已经放下武器。

在我们上学那个年代,老师偶尔动手打一下学生似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估计不少家长们你们也都曾经挨过老师的打吧。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很多家长见了老师,都要嘱咐一句:“如果他不听话该打就打,没关系的。”




后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保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对于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我们都坚决反对。这也是我们社会和观念的一种进步。

不过就在前几天,常州一家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并且为此专门举行了听证会,讨论建立学校惩戒制度。

该学校的校长说学校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那个年代的老师,手里是有戒尺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故意大喊大叫,目的就是单纯的扰乱课堂秩序,这个时候难道要去对他创出的捣乱方法进行赏识教育吗?”“‘赏识教育’只是众多教育理念和方式中的一种,不能包治百病,不是人人适用。”

不过校长也强调“教育惩戒是以‘爱’为先,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发展,教育性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学生的成长需要家校双方的合作,双管齐下,提高惩戒效果。”并且表示学校的惩罚,绝对不是体罚与变相体罚,二者有着本质差别。

讨论稿上,教育惩戒的实施对象包括7种情形:

1.经常不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2.经常不能达成小学生日常作息规范;3.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影响班级集体学习和活动;4.经常怂恿他人犯错,并借助谎言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5.经常出现暴力倾向,伤害班级同伴; 6.经常不经过他人同意,随便取用他人的东西;7.其他(经学校实施教育惩戒指导委员会讨论认可)。

这次讨论的教育惩戒的实施方式共有8种:

1.批评:直接用言语指出学生的错误,让其明白自己的错处,并产生愧疚。先进行单独面批,若没有效果,可以选择合适的范围进行公开批评,让同伴一起指出他的错误。

2.加倍劳动:将自己力所能及应完成的学业任务和劳动任务完成,并加做一次,然后与学生约定再犯错,如何翻倍。根据反复犯错的情况,不断提高之前约定的相应的倍数,最高不超过5倍。

3.取消部分特权:取消的特权应是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与学生受教育权无直接联系的权利,如不能评先,不能参与午间活动等。

4.没收:没收与违规行为有特定关系的物品,没收是暂时的,应在短期内归还学生或家长,如手机、不利学习的课外书、玩具等。

5.静坐:放学后将学生留下在自己的座位上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与老师进行反思后的交流。

6. 诵读:诵读与错误行为相关的经典语录,并进行强制抄写和背诵。

7.隔离:将无法与伙伴友好相处,或经常影响集体生活的学生从集体环境中抽离出来,与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在独立的情境下学习一些时间。

8.陪读:请学生的父母到校陪读,帮助老师共同督促学生的表现。

其实,惩罚一直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中一个避免不了的话题,我们之前也在文章中讨论过关于惩罚孩子这件事。

只不过由于惩罚这件事边界本身就比较模糊,尤其是当实施者不是家长本人,而是“外人”老师的时候。家长们都会觉得“我自己亲生的孩子,我心里有准”,但是如果由别人来惩罚自己的孩子,家长就难免会担心是不是会让孩子遭到体罚、虐待等不公平待遇和伤害。




其实想罚站、罚写一类的小惩罚,也一直都在我们孩子的身边存在着,而对于这次这所小学公开把惩罚学生提上明文规定的“合规”地位,也引来了网友们的不同观点。

有的人坚决反对:

@想想想睡觉了 : 当任何公共事件或讨论说到要把握度的时候,这件事就应该被禁止。度怎么把握?谁来规定这个度?具体执行时候的度如何证明?

@努力给老师生孩子中: 小时候家长知道我被老师打了,回家还有一顿打,现在知道孩子在学校被打了,恨不得去把老师打一顿

@小米在成都: 不支持……小时候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个,但家里穷补不起课,哪怕橡皮掉地上去捡一下都会被数学老师叫到最后一排罚站,做下蹲,爸妈也不理解为什么回回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回回开家长会都要挨批评,然后回家训我……直到小学毕业,爸妈以为上了初中我突然懂事了……其实关键是老师换了

有的人表示支持:

@赵晻1996525: 打手罚站适当的教育可以。

@鄂鱼:适当的体罚可以接受吧!对于屡劝不改的熊孩子,可以适当惩戒。

@日收入四位数的妖金女孩: 小时候挨老师的戒尺,将来会避免挨社会的刀子!说的真好


首先我相信有一点是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们都能够达成共识的,就是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任何伤害和委屈。

而至于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件事,我之前看到过一篇妈妈写给自己刚刚入学的孩子的信,她在信中提到:“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当一个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学生。”

对于眼里有光,这位妈妈的解释是:“孩子,当你再读一些书,再阅一些人,再经一些事,你就会明白,一位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老师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的公平与善良、真挚与光芒,会在你清澄的眼睛里映照出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也会在你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未来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而关于手持戒尺,这位妈妈的理解则是:“孩子,你要知道,盲目的鼓励和宽容,只能培育出温室的花朵。好的教育,必然是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的。”




其实这也是我们所有家长的心声,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遇到负责任、有境界的好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在鼓励和肯定当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同时我们也知道人生难免挫折,有时候或许我们被对孩子的宠爱遮蔽,就更希望有一位头脑冷静,铁面无私的老师能够及时给孩子适当的管教。

太多的顾虑或许会让老师们瞻前顾后、束手束脚,不能给我们孩子最好的约束。但是如果真的放开手脚,把戒尺完全还给老师,又有什么样的标准和监督体系来保证这个执行过程的绝对公正和惩罚方式的科学合理,避免我们的孩子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呢?




教育,说到底就是家长和老师合起来,共同做一件关乎孩子一生的大事。每一个小细节都马虎不得,我们知道严师出高徒,我们知道不能一味的宠着和捧着,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也是需要家长与老师能够达成共识,并且有一套科学的标准来供我们参考,确定大家都能接受又对孩子又真真正正的正面教育而没有“副作用”的,这样才能让大家都放心。

惩罚我的孩子不是不可以,家长、老师、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与理解,全社会的关注以及科学合理的标准,完备的监督体系,这一切或许才是我们能够放心把戒尺交还到老师手上的前提。

你支持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件事吗?你会同意学校惩罚自己的孩子吗?欢迎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