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挖鼻孔咬指甲爱抖腿,想要改正这些小毛病,你得学学这位妈妈

2019-12-03   小雪老师讲故事

最近把《正面管教》这本书又读了一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的有道理,去年读这本书时没有解开的迷思,如今重读一遍后豁然开朗了不少。


正面管教是由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编写的,她在自己的教育生涯和学术生涯中一直倡导着“温和而坚定”对待孩子,简单来说就是: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



这个态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在经常会收到很多家长给我留言,有一位妈妈说:



大家好像对娃身上的小毛病充满焦虑,更不知怎样管教,而且搞不好还会受到老师的投诉,弄得自己心烦意乱。


《正面管教》中说过一句话: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孩子在通过不良行为告诉我们:“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感受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如果家长理解【我只是想有所归属】这个概念,去挖掘不良行为背后的隐含想法,就是帮助有不良行为孩子的第一步。



所以,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当他说出自己的真实理由,家长再耐心引导,许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办。


(以前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孩子爱动、小动作不断、注意力不集中,这几个原因家长一定不要忽视,可以参考。)


最近,我发现了一位妈妈可以做到这样美好的举动,她的孩子也十分可爱。这对母子就出现在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绘本——《有理由》。


#本篇绘本赏析无广告与团购,

可放心食用#


封面


蓝色基调的封面中,画着林林总总,各种不同神态的孩子。有的在晃腿、有的在发呆、有的在咬指甲、有的在用吸管吐泡泡……


刚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这么有态度的小孩子,在生活中很少见,我一口气看完整个故事, 大呼过瘾。


第二天就借给了同事,同事还书时和我说:“我家呦呦看完书后可兴奋了,发明出一套专属暗语,我一和她说暗语,她小毛病很快就改正了。”


这本书太有意思,太神奇了,我回家后马上就写了这篇赏析,一定要和你们分享。


扉页


这本书的作家是我非常喜欢的吉竹伸介,可以说是日本绘本界的顶级流量,他的画风质朴而简单,但脑洞却可以飞向九霄云外。


图中的小男孩走在回家的路上,悠然惬意,他就是我们今天的小主人公,也是一个爱挖鼻屎的小男孩。


1


我有个习惯是爱挖鼻孔,所以总是挨妈妈说。妈妈的理由是:这个样子不文明。


我也想找个理由,如果找到充分的理由,不是就可以挖鼻孔了吗?


孩子的想法总是简单直接,你有理由不让我挖鼻孔,那我找到可以反驳你的理由,我的行为就可以被允许了。


2


啊!又挖鼻孔,不能这样啊!


啊!又被抓住了,妈妈好像有点生气诶,淡定一点,我要找个充分的理由。


不,这不是挖鼻孔…这是……


3


我鼻子里有一个开关,一按这个开关,

脑子里就会发射兴奋电波,

这个电波能让大家都心情愉悦。


  • 挖鼻屎和发电波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动作非常相似,咔哒咔哒的机械声音更是充满代入感,让大家开心的电波成了“何乐而不为”的充分条件,这是满口胡言吗?
    这是孩子们脑洞大开的世界。


4


妈妈:啊!怎么又咬起指甲来了?


我:不…这不是咬指甲…我一咬指甲,就会发出大人听不见的声音。


这个声音可以把来吃垃圾的乌鸦赶跑。


5


妈妈:啊!怎么又抖起腿来了?


我:不…这不是抖腿…这也是有理由的!


这是鼹鼠语,我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鼹鼠呢。


6


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是因为有一些奇异的小东西对我说:“分一点儿饭给我们吧。”


7


在椅子上动来动去,是因为商店和教室里的椅子心情不好,到处乱闹。


所以我哄他们玩。


8


在床上砰砰地跳,是因为我在练习。


练习好了的话,即使路面变得像蹦床一样,我也能顺利地走到学校。


9


在走廊和商店里噔噔噔地跑。


是因为“冲锋虫”落在了我头上,


所以我就不由自主跑起来了。


  • 读到这里我真的笑出了声,给作者的想象力跪了!
    他让小朋友和鼹鼠通话,赋予椅子古怪的脾气,还有那些未知世界的小生物,这些在大人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东西,都让小毛病变得富有生命力。



10


一看见高台就上,是因为我在训练自己呀。


这样的话,如果发现小猫下不来树,我就能去救它啦。


11


用吸管咕嘟咕嘟地吹泡泡,是因为我在发信号呢。


为了告诉“神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但我们都还好。


全世界都用这种信号。


12


咯吱咯吱地咬吸管,


是为了参加“吸管咯吱咯吱大赛”…



获得冠军,造一条大船。


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去周游世界。


13


妈妈:原来如此,我明白啦。但是能不能尽量把不讲卫生和不像样的习惯改一改?


我:知道了。


14


我:不过大人也有“不知怎么就干出来的事情“吧?妈妈老爱摆弄头发,这有什么理由吗?


妈妈:啊?这个…对了,妈妈的头发尖儿上写着好多菜名…每天吃什么,就像抽签一样决定,今天写着“煎牛肉饼“!



看到这儿, 相信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吧,要说这些奇奇怪怪的小毛病,可不光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一样有呢!比如我,吃带鱼时一定要先在盘子里把鱼肉剃下来,再夹进碗里,搞得老沙每次都要吐槽我“吃猫食”。


而书中的小男孩,他一定生活在一个友爱轻松的家庭中,面对他的各种小毛病,妈妈不会责骂,不会粗暴打断,反而给了孩子尊重和宽容。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孩子机灵活泼。自信幽默,编出了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每一个理由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而面对这些天马行空的理由,妈妈是怎样做的呢?


其实,绘本中的妈妈也不赞同孩子这些毛病,但是在孩子编造出理由后,她没有拿出大人的智慧,不点破不打压,只是顺势而为,耐心听完孩子的理由。


当孩子说挖鼻屎是为了发送兴奋电波,妈妈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妈妈已经很愉快了,请别再发射电波了好不好?”



当孩子说咬指甲是为了赶走吃垃圾的乌鸦,妈妈说:“哦——这个时间已经没有乌鸦了,你就不用发声音了吧。”



在孩子说完一大通理由后,妈妈还会拿出很理解的态度:原来如此,我明白啦。



一句“原来如此”说明了即使要做很多家务的妈妈,还是饶有兴致的听完了孩子无厘头的理由,这样一句温暖的话,对于平日里经常被误解的孩子,就好像冰块遇见了暖阳。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爸妈面对孩子不好的习惯,通常都是粗暴打断、直接警告。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也许孩子当时改掉了小毛病,但他们还是会再犯。


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只能收到暂时的效果。如果我们用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去耐心引导孩子, 也许你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就像简·尼尔森说的:当你想去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前,一定要让他明白,你很爱他。只有先赢得他们的心,他们才会愿意与你合作。


试着去体会孩子的心吧,在下一次他们犯小毛病的时候,记得先问一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