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爸妈这样做,孩子嫉妒心秒变上进心

2019-11-08   小雪老师讲故事

昨天是周四,下午有一节语言课,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叫《猴吃西瓜》。

孩子们特别喜欢故事里小猴子们,都学的特别起劲,就连下课的时候也停不下来给爸爸妈妈展示。

乐乐和小可的妈妈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聊天,因为上课时家长能在外面看到孩子的表现,所以互相之间一定有评价。

家长的评价很容易对孩子产生心理暗示,更何况两个孩子之间也少不了被比较。

小可妈妈对小可说:你上课的时候表现很好呀,小雪老师还表扬你了呢。

乐乐妈妈也说:嗯,小可脑瓜儿真好使,记词儿快,小动作小表情都可到位了。

这个时候,一旁玩耍的乐乐不高兴了,闷闷不乐的说到:“我觉得他表演得一点也不好!”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孩子的嫉妒心理在作怪。

乐乐妈妈为了缓解尴尬,接着说:你得向小可学习,抓紧时间背词儿,举手时候积极点,妈妈也夸夸你。

听到妈妈还在夸别的孩子,乐乐更加不高兴了,直接和妈妈说:我不要!我讨厌你!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乐乐听不得妈妈夸奖别的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嫉妒心太重。

小乐乐妈也和我说:最近不知道孩子怎么了,特别争强好胜,在学校被老师夸奖他就飘起来了,表扬别的孩子他就不高兴,因为没得到小红花回家还和我一通抱怨,说老师不公平,这么强的嫉妒心太让人担心了

孩子的嫉妒心从何而来?

其实,孩子有嫉妒心是正常现象,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对别人的评价更为敏感,孩子也会通过和别人比较认识自己,而且在国内这样充满竞争压力的教育环境下,孩子看到他人比自己强难免会暗自比较。

不光孩子们,我们成年人也会拿自己和“车更好”“房更大”“工资更多”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心里酸溜溜的,用沙沙教我的一句话就是:化身柠檬精。

嫉妒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后果,当孩子通过比较后觉得自己处于劣势中时,便会产生沮丧、自卑、挫败甚至怨恨和报复的心理,就像复旦大学的投毒惨案。

孩子如果出现过度嫉妒,需要家长及时干预。

所以首先,我们要认清孩子的嫉妒心理源自哪里?

1. 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试想一下,当你在商场试衣服的时候,发现旁边一个比你年轻、比你身材好的女孩子在和你同一款衣服,而且效果比你好看很多,这个时候你就会内心默默小剧场:唉,年轻小姑娘身材真好,没生过孩子就是苗条,想当年我也这样,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个时候你就是在嫉妒,嫉妒的源头不是你觉得人家好看,而是觉得自己不好看,身材不够好。

这样的心理就是负面内在自我评价。

孩子也一样,当老师和家长经常夸奖其他小朋友时,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中。

人的行为通常以目的为导向。

教育学家简·尼尔森说:孩子的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当他们的行为越惹人讨厌时,就越迫切的需要归属感。

这就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就像开头的乐乐,据我的了解,这个孩子性格比较敏感,在课堂上举手也比较少,说明他不太自信。

刚开始妈妈拿他比较,他出现自卑情绪,说出了否定别人的话,但是妈妈并没有接纳这种情绪而是继续要求乐乐向别人学习,此时乐乐想起妈妈经常表扬别人而更加否定自己,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不值得被妈妈爱,妈妈是不爱他的。

于是他悲从中来,向妈妈大喊我讨厌你,还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2. 没有认清自己,认为表扬本应属于自己

沙沙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老师说她今天情绪不好,还和老师闹脾气,让我和她聊聊。

沙沙的性格我一向了解,大大咧咧、嘻嘻哈哈,而且沙沙对老师和长辈很有礼貌,从来没顶撞过老师,这一定有什么原因。

放学回来,我一问才知道:最近一次考试,她准备得很用心但是却没考好,老师找她谈话说她不努力反而表扬了最近学习状态不如她的同桌(同桌是她很好的朋友),她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被看到就算了,老师怎么不分黑白转而去表扬不如自己努力的人呢?

沙沙又嫉妒又生气,冷冷地说了一声好的老师,转身就出去了。

我反思了一下,我们总是把孩子保护在温室里,尽可能满足他们需求,表扬孩子,很少让他们受到打击,接受风雨的吹打。

但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判断不切实际,认为努力就应该得到表扬,受不了他人比自己好,更受不了自己被比下去,从而对别人心生嫉妒。

而我也了解到,她的同桌回到家后学习非常认真,经常熬到很晚才睡觉,我虽然不鼓励挑灯夜战地学习。

但不可否认,别人的努力沙沙没看到,所以造成了她觉得自己比别人努力的假象,在得不到应有表扬时,就会嫉妒别人。

3. 付出得不到关注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比如二孩家庭中,老大努力学习,但妈妈更关注老二,老大抱怨妈妈不爱自己;一起画画时,女儿在专心画妈妈,妈妈却表扬了一下别的小朋友,女儿瞬间就撅起了小嘴。

孩子想要努力表现自己,但却被家长明晃晃的忽视掉,孩子会觉得不公平,自己明明做的很好却没有得到关注。

而家长们也不要觉得通过反向刺激会激励孩子,反向激励也许当时有效,但是长远来看,它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是不可取的。

家长怎样做?

回顾一下孩子嫉妒心理最常见的三种原因是:

1. 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2. 对自己能力产生错误判断,没有认清事实真相

3. 付出得不到关注

针对以上三种原因,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1. 共情,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

嫉妒是很有“重量”的负面情绪,因为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而家长最先做的应该“共情”,表达自己对孩子身处这种情绪的理解,拉进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如果你在表扬别的孩子画画很好时,自己的孩子生气了,你可以说:妈妈和你道歉,你画的这么用心,但是妈妈却表扬了别的小朋友,你一定不好受,感觉妈妈只觉得别人好对不对?妈妈能理解那种感觉,就好像我努力工作但是没有得到肯定,我的心里也很失落,还因为这个哭过鼻子。这样吧,我们一起画画,然后把它贴在卧室墙上,这样每天都能看见了,好不好?

这时孩子的情绪得到理解,所做的事情得到支持,情绪就会化解很多。

2.引导孩子认清能力,化嫉妒为动力

沙沙之前和老师生气的那次,在我告诉她同桌回家后也很努力学习之后,她的情绪缓和了很多,因为越努力越优秀这件事谁都清楚。

让孩子看清自己与他人存在差距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我们要通过正向引导,而不是再次去拿孩子作比较,这会让孩子重新回到嫉妒情绪中。

我们可以先肯定孩子之前的付出,再共同分析哪里需要加强,鼓励她通过努力和别人变得一样好,把嫉妒心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3. 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当孩子产生嫉妒心理时,满心想的都是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先把目光转向自己,在自己身上发掘优点。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存在于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你嫉妒别人的地方,别人也有羡慕你的地方,这个就需要家长在平时建立孩子的自信。

如果孩子嗓音好,就多锻炼他朗读、唱歌,尽情发挥自己的声音条件,如果孩子画画好,就把他的画作展示在墙上,这些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

除了发现特长,我们也可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一个孩子能够很好的处理问题时,事情带来的良好结果自然会带给他自信。

小雪老师说:

面对孩子嫉妒这件事,家长要放平心态,最先要做的就是找出嫉妒心背后的原因,追根溯源解决问题。

适当的嫉妒可以引发自我进步,我们要通过共情、建立信心、正向引导的方式化嫉妒心为进取心,千万别在发现孩子有嫉妒心后直接指责孩子:自私、小心眼等,每个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颗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心。

今天这些都是我亲测有效并且也多次实践的结果,如果你家孩子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不妨试试看,说不定会有很好的结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