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开创者

2019-06-10   科学巨擘

何炳林(1918年8月24日-2007年7月4日),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开创者,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

1942年何炳林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留在化学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得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 [3] ;1956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历任化学系主任、高分子化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模;1985年6月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 [4] ;1988年被国防科工委才授予“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证章;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5] ;2000年获得杜邦科技创新奖;2006年获得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诞生50周年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07年7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 [6]

何炳林的科研内容主要为:大孔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新型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树脂在催化剂的结构与催化活性、选择性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在血液净化与释放的应用;离子交换的“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7]

1918年8月24日,何炳林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沙湾村,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培正中学 [7]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8]

1942年6月,毕业后留校在杨石先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生,由于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受到杨石先的赏识。

1943年,开始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因为他办事积极认真,被推选连任两年化学系秘书。1946年,前往南开大学化学系任教。

1947年9月,与妻子陈茹玉一起赴美留学,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在美国期间他一直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

1952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当时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当局不允许他们回国,3月为生计进入美国纳尔哥化学公司,先研究农药及用于水处理的药物,后又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他的才干和工作成绩受到公司的重视,被聘为高级研究员。

老年何炳林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何炳林与十几位同学和朋友向国际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总理在日内瓦与美国代表团的谈判,抗议美国阻挠他们回国 [9]

1955年春,美国政府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国,由于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全面封锁、禁运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时搜集的大量科技资料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寄给国内的亲友。他还买了一些回国后工作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装在一只破旧箱子里,顺利地通过检查。

1956年2月,回到中国后先到故乡广州,之后应恩师杨石先的邀请往南开大学任教,并从事有机化学、农药化学和离子交换树脂的研究工作。

1958年,创建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和化工厂,并兼任教研室主任,并在国家和领导支持下,主持建立了南开大学高分子学科(为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机构)。8月13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南开大学视察了何炳林指导建立的离子交换树脂车间 [10] 。9月,周恩来总理到南开大学时视察了他的实验室,与他长谈了半个多小时。

1959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何炳林获得荣誉

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研发的“除草一号”获国家科委一等奖;“离子交换树脂”获国家科委三等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何炳林的教学、科研工作停顿下来,被下放工厂协助指导工作。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常委、化学部副主任,同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天津市特等劳模。

1981年,兼任筹建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模。

1984年,将原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两个教研室和两个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11]

1985年,国家教委指定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支援新建的青岛大学,6月,省委、省政府分别发文 (鲁任[1985]34号、鲁任[1985]39号)任命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岛大学校长,并确定青岛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何炳林主持全面工作 [4]

1986年,“提取甜菊糖的新树脂和新工艺”获“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铜牌奖。同年将他1958年创建的南开大学化工厂并到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所办厂,促进了化工厂的生产和高分子化学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的发展。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8年,国防科工委才授予他“献身国防科学技术事业”荣誉证章,表彰他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发所作出的贡献。

1989年,获得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建立教学与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新体系”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物医学高分子”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0年,82岁的何炳林以“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获得杜邦科技创新奖。

2006年,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诞生50周年,行业委员会特评出唯一一项终身成就奖授予何炳林。

2007年7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