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县市——湖北省宜都市

2019-07-29   湖北胶带批发

简述

宜都,湖北省直辖、宜昌市代管县级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介于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之间。

宜都市版图总面积1357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下辖1个街道、8个镇、1个乡,户籍总人口391864人。2016年,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0.54亿元。

宜都于公元前196年设县制,名为夷道。公元210年,刘备设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鄂西门户”之称 ,是一代宗师杨守敬、清代学者王永彬、开国上将贺炳炎的故乡。

宜都是2016年度湖北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 ,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中国民间故事之乡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省级环保模范城等荣誉称号。2018年10月,宜都市入选“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2018年10月,获得“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历史沿革

宜都境内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确证在置县前5000多年时,人类就已经在该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

秦时县域属南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设有县制,名夷道县,治所在今陆城,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时县域属吴。

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四县。

晋朝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东晋太和年间,夷道改名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西魏时,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县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陈天嘉元年(560年)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

隋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初县域仍置宜昌、夷道二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年)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

宋朝时,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

清顺治四年(1647年),宜都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县境内设14铺、36保、99甲、13市镇。

民国初年,宜都县属湖北省荆南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属荆宜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4区,有集镇13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全县划分为3个区、1个督导区,17个乡镇。

1949年7月,宜都县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枝江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

1962年12月,恢复枝江县制,白洋等6个区和江口镇划归枝江县管辖。

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

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

1949年至1957年,宜都县隶属宜昌专区;1958年至1961年隶属宜都工业区;1962年至1969年隶属宜昌专区;1970年至1992年隶属宜昌地区。

1992年起,属湖北省宜昌市代管。

截至2016年末,宜都市下辖陆城街道1个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聂家河镇、松木坪镇、枝城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王家畈镇等8个镇,潘家湾土家族乡1个乡,市政府驻陆城街道园林大道1号。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宜都市为湘鄂西片区。

地理环境

宜都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南山地过渡地带,东隔长江与宜昌市猇亭区、枝江市相望,东南邻松滋市,西南、正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宜昌市点军区接壤。全市版图总面积1357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5‘-111°36',北纬30°05'-30°36'。

宜都市处于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最高点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点为枝城镇的官洲,海拔仅38米。西南地势高竣,群山连绵,高程在250-800米之间,约占总面积的40%。东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长江及清江出口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冲沟与岗地交错,但坡度较缓,形成平畈。

宜都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6.7℃,一月最低平均气温4.6℃,七月最低平均气温28.1℃,无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大暴雨强寒潮。

宜都市河流水系发育,溪河纵横,共有大小河流50余条,长江自宜昌市猇亭区虎牙滩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内河段长45千米。清江自西从长阳入境,至城区流入长江,市内河段33千米为长流河。渔洋河(又名汉阳河)自五峰县入境,流径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个乡镇,于五眼泉镇和姚家店镇交界处注入清江,为清江支流,市内河段60千米。除此以外,还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陈家河、尖岩河、干沟河等44条大小溪河。

地方文化

宜都市城市精神为:守信、敬业、融和、厉行,于2008年3月7日经宜都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审议通过。

守信:体现质朴敦厚的民风和诚信为本、知荣远辱、建设“诚信之城”的基本理念。

敬业:展示追求卓越、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高度使命感与事业心。

融和: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深谋远虑、开拓创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纳四海人才,聚九州精英,自信豁达、超越自我。

厉行:确定志向,持之以恒;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极强的执行力确保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城市标志

宜都市城市标志的主体图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小写“y”“d”为基本设计元素,将两者进行连笔设计处理,有机地形成了以下主体图形含义:

一、一只冲天而起、展翅高飞的鸟儿的形象图形,代表了宜都“守信敬业、融合厉行”的城市精神,同时也寓意宜都已进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良好发展时期及作为湖北省县市社会经济发展领头雁的良好风貌。

二、两条曲线相交形态代表了长江与清江相汇宜都——体现了独特的地理区位与滨江城市特点,暗喻宜都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紧紧与时代融合、共进。

三、两线将方形标志外形分割成不规则的三部分,在平面空间里自上而下配以不同颜色象征:蓝色代表蓝天,寓意宜都的循环经济;绿色代表自然,寓意宜都山川秀美;黄色代表价值,寓意宜都是投资创业的黄金宝地。整体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寓意宜都市宜商、宜居、宜业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四、扬起的“翅膀”或翻腾的“浪花”形态也暗示了宜都澎湃、强劲、持续的发展动力,是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弄潮者。

五、主体图形后的背景图形是以绿色为主体的水墨晕纹,有山水宜都,人文汇集之意,象征宜都秀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内涵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配合展翅腾飞的白鸟或两江交汇、中流击水壮景的主体象征图形,形成一幅优美激越的风情画面,也暗示了“水汇两江秀,业聚宜都兴”的城市风貌。

市花市树

2000年7月,宜都市在市民中开展评选市树市花活动。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4会议决定命名香樟为宜都市市树,紫薇为宜都市市花。

民间故事

2000年5月,宜都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故事之乡”称号。宜都传统的故事活动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日(说)白弹琴(谈情)讲古

在宜都本地的口语中,讲故事又叫“讲古”、“日白谈情”、“讲日古子经”,既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分人多人少,均可即兴开讲。在自发的传讲过程中,不断产生一些讲述力强、记忆力好的人,他们被人们称为“日白佬”。如潘家湾土家族乡88岁的山民沈泽雄,一生讲古无数,又擅长于唱“五句子”山歌,被当地的土、汉百姓誉为活宝。

2.为谋生计说书

晚清至1949年前,宜都水府庙,洋(轮船)码头,丹阳河码头,古老背码头,红花套河街等都有茶社。店老板为招徕生意,习惯于请有名望的说书艺人上门讲书。茶客们一把拖椅一杯茶,喝茶听书。老板与说书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老板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付给报酬。艺人根据老板和听众的要求选择书目,一部连台本,一讲就是十天半月。解放前后著名的老艺人有古老背桐岭的张大楷、朱塌鼻子、姚家店黄家河的徐云等。其中张家是说书世家,张大楷的祖父张清斋出生于清道光年间,专说长篇大书;他的父亲张云先在民国初年已成为名噪一方的说书艺人。徐云稍后于张大楷,也在2003年去世。听过他们说书的人的回忆,他们传讲的主要书目有《封神榜》、《三国》、《水浒》、《说岳》等。

3.劝人积德讲善书

宣扬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扶危济困、积德行善、因果报应,在宜都称为讲善书。一般是在夏天纳凉时和冬天围火炉烤火时进行。一个家族聚拢了,请来说书的艺人,为家族成员宣讲。讲善书的艺人是不收费的,东家只招待一餐饭就可以了。民国年间白洋镇的刘国湘老人可算代表性艺人,他一生浪迹于宜都、枝江、江陵等地,《好媳妇》、《吉祥花》等是他的传统段子。他病故于50年代初,没有传人。20世纪70年代起在政府文化部门的倡导下,新故事创讲活动有了很大发展。成立了宜都故事学会,各乡镇成立了分会;依托民间故事创讲能手,培育了一批故事创讲传人;故事讲演被纳入群众文化活动的范畴,每年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一大批新创作的故事被各类报刊杂志刊登。1980-2014年,全市先后举办故事培训班41次;举办“少儿故事大王”创作演讲比赛24届;累计630多件新创故事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收集整理出版了《宜都民间故事集》、《宜都地名故事》等故事专集12部。2003年《杨守敬故事》英汉对照版获“中华大众文学奖”;2004年11月5日《宜都民间故事》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民间文化重点保护项目;2009年,《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都卷》获国家“山花奖”。

文化遗址

城背溪文化遗址

据20世纪80年代在宜都城背溪遗址的两次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都先民就生产、生活、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已经会打制和磨制简单的石器工具。打制石器多石片石器,还有石球、网坠等;磨制石器主要有石斧,亦有石铲;出土有磨光的或粗或细的棒状物,疑为磨棒;还有较薄较平的板状石,疑为磨盘。陶器多夹砂红褐陶、泥质红褐陶和灰褐陶;采用泥片贴筑法制作。此外,城背溪遗址还发现有稻壳遗存。

城背溪文化遗址分布于典型的山前地带,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当时人们从事农业与狩猎或渔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当时人们发展原始农业成为可能。城背溪文化的稻谷遗存,生产工具和家畜遗存皆证实了这一点。归纳其经济特征为:尽管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但规模有限;其生产工具组合反映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旅游景点

三峡九凤谷:三峡九凤谷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宜都市五眼泉镇,占地3.7平方千米,是集四季花海、峡谷溯溪、高空滑索、栈道幽径、儿童探索乐园及主体活动等众多娱乐项目于一体的宜都首家准4A级综合性主体生态旅游区。

杨守敬故居:杨守敬故居位于宜都市陆城邻苏巷30号,是1986年宜都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杨守敬,报经中宣部、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建立的。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省政府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山:梁山——佛、道两教共居一山,有中国“南武当“之称。海拔920米,方圆8平方千米,山势雄奇,山麓有佛教观音禅寺,山顶为道观金顶。

正国民俗博物馆:正国民俗博物馆位于宜都市陆城城区西南部红春社区内。整个建筑为清代徽派井院式结构,高低错落。博物馆共分为十五个展厅及一个精品展馆。共收藏万余件民俗文物,登记的藏品数共有1800件,其中一级文物有2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20件、一般文物1768件。

宋山森林公园:宋山森林公园位于高坝洲镇宋山冲,宜华一级路与高坝洲电厂专用公路接线即到。国家AA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景区有千年垂枝银杏、百年桂花、十万松涛林、百亩“方向竹”、名刹法泉寺。

奥陶纪石林景区:奥陶纪石林景区,国家AAA级景区,位于宜都市潘家湾乡,相距古潮音洞与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均在20千米左右,是中国国内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距今5亿年的奥陶纪石林景观。

杨守敬书院:杨守敬书院地处湖北清江天龙湾风景区砚墨山(五眼泉镇石门村),陆渔路石门进线即到。杨守敬书院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古书院的形制,保留了古书院最基本的讲学、藏书、祭祀功能。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国家AAA级景区。地处宜都市聂家河镇。古潮音洞又名谢家洞,分别因洞中神奇潮音和明末谢氏家族在洞中躲避李自成起义军追剿而得名。该洞为灰质白沙岩层结构,成洞于寒武纪,距今约5亿3千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