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妈咪
“生下孩子的时候,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孩子,后来觉得他成绩中等就够了,再后来想着他健康就够了,现在想想我只要活着就够了。”
这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就数中间最辛苦:不甘心孩子只是个中等生,心理仍有期待,但是不管怎么逼孩子努力,成绩也跟优秀沾不了边……
闺蜜就是一个被中等生孩子“逼疯”的老母亲。
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她三年级的儿子陶陶“不负众望”又考了一个不上不下的成绩,毕业于985高校的闺蜜怎么也不肯接受这样的现实。
于是她熬了几天,给孩子制定了一个“精英成长计划”,想要利用这个延长再延长的假期,把孩子的成绩实现弯道超车。
刚开始的时候,计划还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但整天高负荷地学习,孩子很快就不愿意配合了,辅导的时候开始开小差,做作业能拖就拖,就算闺蜜在旁边监督也没用。
一忍再忍的闺蜜忍无可忍,吼了孩子一顿,结果孩子“罢工”了,这几天连学校安排的网课都不愿意上了。
找我倾诉的时候,闺蜜连说了几次:“我一个985的高材生,怎么就培养出了一个中等生呢?”
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在劝别的家长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焦虑随之而来,没有多少人能够淡然接受。
父母的焦虑,都是自找的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焦虑就一直伴随着父母。
担心孩子以后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焦虑;
看到别人家的小朋友获得这个奖、那个奖,焦虑;
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焦虑……
《少年派》中闫妮饰演的王胜男就是这样一位满是焦虑的妈妈。
在学习上,她会采取一切手段让女儿林妙妙努力学习,不给女儿丝毫放松的机会,哪怕去陪读她都愿意。
文理分科的时候,林妙妙想选文科,她却坚持让女儿选理科,理由是将来好就业。
她甚至还超前焦虑,从女儿高中第一天就开始高考倒数计时。
在她看来,女儿只有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路线,按部就班地走下去,才能走向人生巅峰。
在王胜男的身上我们发现,父母的焦虑大多都是自找,他们一心想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设定去生活,却没有意识到,不管再怎么努力,他们都无法看到孩子的未来。
这些自找的焦虑,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和父母都陷入痛苦当中。
父母的焦虑,会毁掉孩子的学习
曾经看过一个教育类短片叫《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短片的开头,一个小男孩在妈妈的辅导下认真学习拼音,但却怎么也念不对,惹得妈妈摔笔走人。
有一天,小男孩拿着一张67分的卷子回家,妈妈看到试卷后,怒气冲冲地对孩子说:
“明天再也不许出去了,游戏也不能玩了,零食也不能吃了,什么时候把试卷答满,什么时候再出去玩……”
但越是这样,小男孩的成绩却越糟糕。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越焦虑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其中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孩子也会随着父母的焦虑而变得焦虑。
这样的焦虑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一旦压力过大,就很可能出现孩子越努力,成绩越不好的怪象。
即便孩子抗住了压力,一个只为了父母眼中的优秀和成功而活着的孩子,也早已丧失了自我。
面对中等生孩子,如何缓解焦虑?
(1)家长要降低自己的预期
985的高材生,一定会生出一个小学霸吗?
其实不然。
遗传学上有一个“均值回归”的概念,指的是父母的极端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后代这一特征会慢慢向大众的平均值靠近。
所以你会发现:聪明如爱因斯坦,他的孩子也沦为了路人;一代球王马拉多纳,他的儿子最后也只能踢沙滩足球……
同样的,父母都是985高材生,生出来的孩子聪明程度很可能赶不上父辈。如果还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那就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又怎么能做到呢。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说: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
降低自己的预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悦纳孩子,并帮助孩子悦纳自己
想起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按照现在的标准,他是一个严重的偏科生。语文成绩每次都拿第一,但数理化等其他科目却惨不忍睹。
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被老师忽视,被家长批评,但他却靠着一门语文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在他又一次拿到年级语文第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年级大会表扬,班会又表扬,甚至还邀请他的妈妈去介绍经验。
就这样,朋友妈妈飘到忽略了他那些不及格科目,而他这个靠着语文勉强撑着的中等生,最终也顺利考上了大学。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学会“悦纳”。
成绩是无法定位一个孩子的未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为孩子成绩不好的科目焦虑,而应该教会孩子:
不要因为自己的不擅长而自卑甚至否定自己,也不要用自己的不擅长去比别人的擅长,明确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3)以身作则,激励孩子寻找兴趣和目标
在网上看到一位摄影师妈妈Farrah分享她的育儿经验。
Farrah的女儿是一个成绩平平的中等生,尽管她接受女儿成绩一般的事实,但她不能接受女儿整天一副慵懒的样子。于是她打算通过身体力行,激发孩子去寻找自己的目标。
她先是每天花两个小时学英语背单词,然后开始练习画画,接着又玩相机学摄影。
Farrah对于摄影近乎疯狂的热情,最终感染女儿。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女儿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大的爱好——画画,并且确定了自己第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目标——考艺术院校。
马克·扎克伯格的父亲曾经说过:“作为父亲,你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并鼓励他们的真实兴趣。”
有了明确的兴趣和目标,孩子也才有了努力的动力。
(4)把重心转移到对孩子的陪伴上
教育短片《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后半部分,在小男孩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之后,妈妈终于“放弃”了。
她不再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开始尝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种种好奇和不解,用陪伴代替催促,用鼓励代替苛责。
做出了这些改变之后,她终于看到了孩子身上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是一个中等生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不如把焦点从成绩上移开。当你不再紧盯着这个“缺点”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孩子的身上有更多的优点。
功夫妈咪说:
妈妈过度焦虑在孩子面前会表现为易怒,着急,情绪不稳定……
有朋友和我说,女性经常处在这种状态,容易心中郁结、会绝经、会乳腺增生、会子宫肌瘤……这种情绪对孩子也是非常有害,所以对谁都是这么有害的事,坚决不做!
远离那些让自己焦虑的信息,不给孩子贴“中等生”的标签,别的家长在攀比的时候我们绕路走,除了成绩也在其他方面多多肯定孩子……
我们有时间焦虑,还用不如放下手机,拿这些时间来真正陪陪孩子,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好:
和孩子单独去一次旅行,发现更多美好,开阔孩子眼界;
带孩子去一个学术氛围好的大学,感受下大学生活的美好,让孩子心驰向往;
带孩子去一次户外写生,感受孩子的画作,灵感与思维;
带孩子去一次博物馆,感受下历史长河的演变,人在世间其实很渺小;
带孩子去一次科技馆,那个完全未成想到过的世界,已成为现实;
带孩子听一场音乐会,体会音乐的魅力,音乐会让人开心也会让人难过;
带孩子去做一次志愿者,帮助弱势群体,发现孩子的善良和爱心;
……
最后,参加一次孩子们的聚会,看看孩子在群体里面扮演怎么样的一个角色。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适的教育。”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教育”的行为看得更长远一些,拿掉成绩这颗“焦虑炸弹”,去激发孩子的潜能,发挥孩子的所长,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MqIsHABjYh_GJGVEs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