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妈咪
01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16岁的女生上节目控诉自己的父亲。
女孩的父亲是一位保安,每个月挣得并不多。
一上节目,女孩就很冷静地说跟爸爸要钱的时候,爸爸就打她。
女孩要钱的目的很多,要买衣服,要和同学去吃饭,要报补习班,她还说了一句:
“这些同学都有,我也要有!”
女孩还买了一个苹果手机,买这个手机的原因也很简单,为了不让同学笑话她:
“他们用的都是苹果的,我用一个不好的,他们不笑话我吗?我也想让他们知道,我爸爸就算当保安,也可以很好的供我上学。”
主持人当即跟她说,如果她成绩真的是年级前五的话,同学也会很羡慕她。
女孩却回了一句:“不一样!”
看完女孩的“控诉”,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女孩的攀比心太重了。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情况,几乎每个家长都遇到过。
这种需求很多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而是在和同学、朋友的互相比较中产生的。就像这个16岁的女孩,买苹果手机只是因为同学都有,而不是她真的需要一部手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伴压力”。
02
同伴压力是指一个人为了融入同龄人的圈子,或者为了显得自己很合群,而无意识或者被迫去做某些事情,不管这件事情是对还是错,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
同伴压力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当一个人3岁开始进入社交敏感期的时候,同伴压力就已经如影随形了。
别的小朋友有的玩具,他会缠着你也买一个;
别的小朋友穿着一件漂亮的裙子,她就要求买一件更漂亮的;
看到小朋友的家长开着豪车,他甚至会问你为什么我们家没有……
总之,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同伴压力的来源。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给孩子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因为同伴的压力而做出一些对成长不利的事情。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小玉,就因为同伴压力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小玉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姑娘,内心自卑的她并不太喜欢说话。
在谈论班里的男同学的时候,小玉被同伴们嘲笑“没开窍”。
为了不让同学嘲笑,为了证明“我也有喜欢的人”,小玉壮着胆子向暗恋的教官表白,没想到情书被没收了,羞愧难当的小玉最后做出了非常极端的举动——割腕自杀。
有调查显示,70.1%的孩子会因为受到教唆和诱导而吸毒,为了合群而吸毒,已经成为青少年吸毒的最大诱因。
这些容易屈服于同伴压力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的性格特质:
自尊心较弱;
缺乏自信心;
没有稳固可信赖的朋友关系;
在朋友中的地位不确定;
与朋友或家人之间有隔阂;
没有主见,个性不强,容易人云亦云。
他们的内心原本就不够坚定,在同伴的蛊惑之下很容易就会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
03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伴压力也一样,它的负面影响可以毁掉一个人,但如果处理得当,这种压力也可以转变为进步的动力。
前段时间公布保研结果的时候,有一个学霸宿舍火了。
四川大学华西男2舍110寝室的6个男生,获得包括北大、浙大在内15个名校的offer,5人顺利保研,1人出国。
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这个寝室有一个榜样人物——陈智伟。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陈智伟就始终坚持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回寝室,除了上课,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图书馆。
有一位这么努力的室友,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倍感压力:
“起床时,如果发现智伟已经离开寝室,就会有一种紧迫感,自己就会立刻起床学习。”
就这样,其他5个室友都以陈智伟为标杆,丝毫不敢松懈学习。
考试周的时候,陈智伟也会督促其他人起床复习,大家一起合理规划时间,互相鼓励,最终造就了这个学霸寝室。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这样的学霸宿舍出现,这也说明了同伴压力能够促进孩子与同伴之间的良性竞争,如果孩子有一个水平相当的同伴,两个人彼此“较劲”,所取得的进步会比一个人的努力更多。
04
那么,当孩子说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应对同伴压力呢?
(1)切勿批评否定,上纲上线
很多家长都明白攀比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批评孩子的这种想法。
“整天就知道比吃比穿,怎么不见你跟他们比比成绩!”
“这么小就知道追名牌,以后我可养不起你!”
极端一些的家长,比如开头那位女孩的爸爸,在孩子多次要钱之后,还会动手打孩子。
虽说孩子因为攀比而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但粗暴的回应也不是应有的教育方式。
批评否定,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内心的压力不断地积压,与家长的心越离越远。
粗暴的反馈让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等到他们以后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到不再是大人,而是自己的朋友。这也是很多孩子被教唆、诱导而走上歧路的重要原因。
其实,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是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好时机。评估孩子要求的合理性,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才是我们此刻应该做的。
(2)塑造自我认同感,帮助孩子了解内心真实的需求
帮助孩子构建自我认同感,是应对同伴压力的核心。推荐一本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的绘本——《糟糕,身上长条纹了》。
绘本主人公卡米拉·克里姆是一个非常爱吃青豆的小女孩,可是周边的朋友都不吃青豆,所以害怕别人把自己当做异类的卡米拉也从来不吃青豆。
开学的第一天,为了找到所有人都喜欢的衣服,卡米拉试穿42套衣服,却还是不满意。这个时候,卡米拉身上突然长出了条纹。无奈之下,她只好带着条纹去上学。
卡米拉在学校出现的那一刻,立马就成了关注的焦点。
同学们真的把她当成了异类,还尽情嘲笑她。而且别人说什么,卡米拉身上的条纹就会变成什么,说变星星就变星星,说变圆点就变圆点……
最后,卡米拉和房间融合在一起,嘴巴变成了床、鼻子变成了橱柜、眼睛变成了画框……
直到最后有一位老婆婆找上门来,给卡米拉吃了一些青豆,她才得以恢复正常。
此后,虽然还是有人觉得卡米拉有点怪,但她已不再在意,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个绘本故事看似怪诞,但却轻轻松松地把“不盲从,做自己”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而这就是自我认同感。
有了自我认同感,孩子就有了底气,他也就明白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他再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醒孩子平静地想想,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是真心想要,还是仅仅因为羡慕别人而想要拥有。
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努力去实现;而如果是后者,那就让孩子学着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
(3)影响孩子的“交友观”,找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做朋友
一些同龄的孩子可能会诱导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是如果孩子能够找到相同价值观的朋友,会更好地抵抗这种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孩子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孩子的监督者和守护者,以最少干涉的姿态引导孩子交朋友。
- 清楚孩子的朋友
不要被“学习不好”“贪玩”等这些标签迷惑,鼓励孩子邀请朋友来家里玩,通过观察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朋友都是什么性格的。
- 多给孩子介绍一些新朋友
好斗的孩子聚在一起,要么不停内战,要么一起把别人闹个不停。
内向的孩子常在一起,他们可能会抱团拒绝社交。
爱恶作剧的孩子则可能互相出馊主意。
两个消极性格的孩子成为朋友的时候,往往会助长这种消极性格。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孩子多介绍一些不同性格的孩子,这样孩子的性格就不会总受一个人的影响,扩大的朋友圈也能让孩子找到更多价值观相同的朋友。
- 太糟糕的朋友,冲淡他们的友情
如果孩子的朋友喜欢暴力,有偷窃行为等不好的习惯时,需要家长帮孩子做出选择。我们可以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或者其他比较迂回的方式减少他们交往的时间,冲淡他们的友情。
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交友观,找到价值观相同的伙伴,孩子能够更好地避免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强它的正面作用。
(4)不要刻意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孩子的同伴压力除了源自于身边的同龄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父母。
几乎每一个孩子从小就有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他可能是孩子的邻居,可能是孩子的同学,甚至可能只是某个新闻报道中的小朋友。
每当孩子某件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父母就会搬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想以此来激励孩子,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激励实际上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前几天,南京发生了一起男孩离家出走的事件,导火线正是别人家的孩子。
13岁的夭夭因为成绩不理想,遭到了爸爸的责怪,而且爸爸总是拿他和别的孩子比较。一气之下,夭夭离家出走,并留下了这样的字条: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
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好在在警察的帮助下,夭夭很快就被找到了。
想要让孩子不背负过重的同伴压力,那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开始做出改变。
不再随意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比较,不再给他们传递我们身上的同伴压力,这样孩子们才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竞争。
功夫妈咪说: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群体当中,同伴压力就不可避免。我们不可能帮助孩子解决所有同伴压力所带来的问题,能做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去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勇敢地面对同伴压力,把它变成一种助力,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