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银行辞职却在犹豫?留给你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2020-04-11     普益标准

作者:小圆

来源:转行的小柜员

原标题:想从银行辞职却在犹豫?留给你的时间可能不多了

收到很多小伙伴的私信说现在无法下定决心辞职,不辞吧又感觉呆不下去,辞职又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于是就陷入了一个等待的状态。

14世纪哲学家布里丹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布里丹每天都要购买一堆草料来喂养自己的小毛驴。但有一天饥肠辘辘的毛驴站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间无所适从,它犹犹豫豫,来回对比,试图分辨两堆草料的优劣。最后,竟在长时间的左右为难中活活饿死。

困住实验中的驴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确定性。只要打破这个均衡,就能很轻松地享用其中一堆甘草。一定要追求均衡性的话,注定要在选择与决策中饿死。

那么如何确定等待是否更有价值。首先微观层面上是你的个人综合能力的变化,宏观层面上是整体的外部环境变化。

毫无疑问最好的等待是等你的个人综合能力增加的同时,整体的外部就业环境也能变得更好。已知就业环境越来越不乐观,所以你个人能力的增长能否跑赢于外部环境的“熵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但是个人的能力增强又是因人而异,不好一概而论。所以先了解外部环境的硬趋势才是问题的关键。

马尔萨斯理论

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认为人口有几何增长的趋势(即按指数增长的趋势,如级数1,2,4,8,16……),而食物供应只有算术增长的趋势(即按直线性增长的趋势,如级数1,2,3,4,5……)。指出人口会有无限增长的趋势,直至到食物供应的极限为止。

看明白了吗?

从18年以来GDP增速逐渐放缓,意味着每年新的岗位新的就业机会减少,但于此同时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按时进入就业市场。

根据供需关系来看,这些大学生涌入劳动市场势必会对行业的薪资、录取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正所谓水涨船高嘛。但对行业顶层的人几乎没什么影响,影响的是谁?

论身份,你没有应届生身份,企业招你没法享受税收优惠。论心态,你不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听话好培养。

留给你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你只是一直拿自己没准备好的理由拖着不去改变,以致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本身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就不太乐观,特别是中美贸易战让不少企业受到了严重的重创。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的疫情让整体发展环境变得更糟糕。对于那些打算年后辞职的人来说现在是辞也不是,不辞也不是,但生活是不能按下暂停键的。虽然说不能穿越未来,但基于数据和一些理性的判断,还是能很清晰的看到一些额外的“硬趋势”。

可以肯定的说现在就是最好的辞职时机,因为在这之后只会比现状更糟糕。还想等到6月份吗?新的毕业生就要涌入劳动市场了,就像刚才说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但劳动的供给大幅度上升,对于每个个体就业形势都会比原来更严峻一些。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还存在所谓的“实习时间差”,有认识还在学校的朋友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如果再往后推迟一年,又会有近800万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所以不难一下子理解了之前获奖电影“寄生虫”里那句满含戏谑的台词“就是一个保安也要500个大学生竞争”。

发展比较快的商业社会尚此,考公考事业单位的名额竞争会更加激烈。结合之前的考研人数扩招的新闻也就不难理解了,社会在短时间内无法供应配套的劳动岗位了,只好让一部人继续在学校深造并过渡着。特别是最近又出了事业单位优先应届生的政策,你就知道即使顶着再大的舆论压力,也要尽可能缓解新一轮的就业压力。

马尔萨斯理论由于当时的局限性确实有一些错误所在,例如没有想到全球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更没有想到之后的工业革命更或者难以想象的信息革命。

但资源永远是要争夺的,只是稀缺的不再是食物,而是在食物满足后的各种欲望。有限的资源面对无限的欲望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穿上再好的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所以赶紧穿好鞋子并且努力奔跑吧。至少先摆脱自己在山脚的现状,不然洪水来了到底是在山腰的人受的影响大还是在山脚的人受的影响大?注意,是赶紧两个字,趁着洪水还没来之前。有些人会说,你这一会洪水一会老虎的,什么毛病啊。但其实就是个很朴素的道理,成功要趁早,失败也要趁早,早点失败,那么这个教训就能早点受益。

越年轻试错成本越低,越没什么好失去的。你全心备考或者找工作都找不上,换成全职的每天就那点时间不是更得失败?只是慢性死亡的区别罢了,前者的背水一战更容易打破现状的困局。钱之后还以赚回来,但是时间错过就没有了。

所以根据已经很明显的“硬趋势”,不难做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想找工作的应该加速自己的进程,试着在毕业季之前找到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但对于打算考研考公的应该怎么办呢?

好好想想,不难看到真真实实的“硬趋势”。就业环境愈发恶劣的情况下,大众会更加渴望安逸稳定的生活,那么就势必导致考公的人数会激增。在毕业以后的某天我才醒悟:考进银行的人根本挣不到什么钱,但是赶上培训这个风口,那些教人考银行的机构真的是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真心要考研考公就全力地去考,即使没考上,这些备考经验对你找这些培训机构的工作都是相当有帮助。用互联网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自身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 加上“竞品分析”最后提出“优化迭代” ,找份工作没你想的那么难。

有没有想过那些考公培训机构的老师为什么自己不去考公务员呢?这些对于考点相当熟练的人通过公务员考试简直易如反掌。当然,成年人只看利弊,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个折腾一下可以显著提高收入的工作。他们不考公不代表公务员不是好选择,结合一下荐股师推荐你买的股票自己却不买的例子应该不难把这个逻辑理顺。

有失未必有得,但有得一定得有失,这样既有了一条新的道路,还规避了风险和没有上岸的沉默成本(考试结果只分0和1)。非线性的事物,不对称性的事情到处都有。

我们可以从这些不对称性当中,去设计最契合自己的杠铃策略,让大多数结果都能有利,好能够很好而坏也不会很糟的结果,那么你就能在不确定性中收益,从而具有“反脆弱性”。

所谓的硬趋势就是绝对会实现的,是未来的定数,例如四季更替、你会变老等等。而软趋势是无法百分百确定的,会因为你的决定而改变的变化,比如你会不会财富自由、你的身体状况、你的技能等等。

结合时代的硬趋势和自身的软趋势,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未来,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参与到未来当中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9PhXEBiuFnsJQVC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