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嚣张的日本,为什么朱元璋还是强行忍了下来?实在不敢打

2020-06-15     指点江山

原标题:面对如此嚣张的日本,为什么朱元璋还是强行忍了下来?实在不敢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的文化更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按道理来讲,两国应该关系密切,礼尚往来才对。但是,很显然,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关系都非常紧张。这个国家,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但是,近现代以来,野心却极其膨胀,甚至,一度结下了千古仇恨。

汉唐时期,日本与中国关系还算不错,至少,汉唐时期,日本对中国表面上还是比较恭敬的。而当时的皇帝也经常赏赐给日本一些金银、茶叶、布匹等。最早关于中日交往的记载,是在《汉书·地理志》中,书中介绍了当时的汉朝接受朝贡的国家接近30个,在朝鲜半岛之外的海岛上有个倭国,并且,那个时候的倭国分为好多个小国,其中,大多数小国都主动向汉朝献贡。

汉武帝雄才大略,领土扩张速度空前,于是,周边的很多国家都主动臣服于汉朝,倭人也不例外,这在班固的《后汉书》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并且,公元1784年,在日本九州岛还出土了一枚刻有“汗委奴国王”的金印。从这五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日本是臣服于汉朝的,算是汉朝的奴国。

唐代时期,唐朝更是我国历史上自汉代之后的又一个盛世,唐太宗执政期间国力强盛,并且,出现了贞观之治,后来即使是武则天执政时期,依然鼎足四方,威震四海。汉朝至唐代则处于封建社会,而当时的日本还处于奴隶制之下,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国力都远远超过了日本。

唐代的时候,中国对外开放,这个时候,日本也派出了很多遣唐使,其中,最著名的日本遣唐使晁衡,甚至,凭借其优秀的才能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国为官,位高权重。但是,自唐朝之后,宋元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闭关锁国的趋势,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没有太大的进展,中国和日本已经很少往来了。

这一时期,两国即使还有往来,也只是表面上的书信来往,极少派遣使者。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越来越严重,虽然,康乾盛世还算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盛世。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离世界越来越远了,中国的各项技术几乎都停滞不前,而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明朝时期,我国的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出没,倭寇之患一直都是朝廷的一块心病,据相关的文字记载,仅仅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就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可以说,为了解决倭寇之患,明朝的诸多皇帝都伤透了脑筋。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英明神武,在了解到沿海倭寇横行的时候,他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抵制倭寇。一面,在沿海加强了防守,一面积极与日本书信沟通,希望他们能够收敛一些。并且,派遣使者出使日本,但很遗憾,这个时候的日本,显然已经对此时的明朝不屑一顾。

不仅如此,气焰还非常嚣张,甚至下令将明朝的使者全部杀了。这次出使显然是失败的,也让朱元璋特别气愤,于是,他手写书信,言语十分强硬。但是,出于国力的考虑,朱元璋还是没有想过要出兵日本。此次与日本的沟通,并没有有效解决两国的关系。很显然,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完全改变了。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出兵日本呢?

首先,明朝建立初期,国力衰弱,不仅国内风雨飘摇,外族边患也十分严重,时刻都有叛乱的风险。所以,朱元璋急需一个安定的环境,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即使日本多次挑衅,他也寄希望于协商解决,并不希望两国动武,毕竟,一旦开战,对于刚刚结束战乱的明朝来说,是很危险的。

其次,这个时候的日本,早已不是那个年年朝贡中国的日本了,他们早已没有了朝贡的姿态。朱元璋其实是很清醒的,他清楚地知道,大明王朝出兵日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倭寇入侵,但是,明朝付出的代价,也必定是惨重的。

而且,明朝士兵,非常缺乏水上作战的经验,攻打日本,一定会是水战,并且,要习惯长期水战,这对于明军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明朝军事实力确实比元朝强得多,但对海战的控制程度却远低于日本。因此,经过多方权衡朱元璋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即使再生气也只是在书信之中逞口头之快。

后来,他还专门制定了一部《皇明祖训》,明确指出日本为十五个不得攻打的国家之一。朱元璋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影响深远。不得不说,这位明代的开国皇帝,虽出身农民但眼光犀利、深谋远虑,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明智决定,才为明朝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不过,朱元璋不打,并不意味着没有行动,这其中,最典型的是“贸易制裁”,使日本感到非常痛苦。

可以说,朱元璋对日本的鄙视可谓深入骨髓。他常常对着大臣和子孙痛骂日本反复无常,就连在一首夸赞日本进贡的折扇的诗中,都不忘骂日本人是“肆志跳梁”的跳梁小丑,并在结尾写道:“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提醒自己要注意日本的异常动向。

参考资料:

【《明史》、《皇明祖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typtnIBfGB4SiUwoq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