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是何许人也?对历史不熟悉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但是,大家一定知道洪秀全。
其实,李秀成和大家熟知的洪秀全一样,都是太平天国里的核心人物。洪秀全是领导人,而李秀成应该算是后起之秀。
他出生在广西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受了不少苦。之后,加入到了太平天国,由于其作战勇猛,不惧危险,升职很快。此外,在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天国损失惨重,一大批将领死在了动乱之中。为了填补空缺,李秀成被提拔为“忠王”,但是,此时的太平天国已经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一八五五年,清军决定进攻镇江。镇江离南京非常近,如果镇江陷落,太平天国必定将腹背受敌,失去作战先机。
一八五六年二月,李秀成临危受命,率领三千余人赶往镇江。他深知自己的这一点兵力肯定无法对抗有备而来的清军,于是,他决定靠奇谋取胜。之后,李秀成立马联系吴如孝等人,连夜渡过汤头岔河,趁着夜色夹击清军。当时,让清军没有想到的是,敌人会来得这么快,最终,大败而归。
镇江之围虽然解了,但李秀成还有别的打算。他下令乘胜追击,杀得清军节节败退,之后,占领了扬州。同年六月,李秀成联合石达开向清军的江南大本营发起了进攻,使得清军守将向荣兵败自杀身亡。至此,太平天国在江浙一带已经站住了脚,暂时天京没有了什么威胁。
但可惜的是,“攘外易,守家难”。在太平天国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领导层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杨秀清让洪秀全称他为“天父”,要和洪秀全分权。一国岂能有二主?之后,洪秀全发起兵变,将杨秀清、韦昌辉等一起起义的生死兄弟斩杀。由此可见,利益面前无兄弟,更无朋友。
后来,太平天国内部进行了一次大清洗,由于缺乏将领,李秀成因其战功,被提拔为了“忠王”,进入到了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圈。只是,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辉煌,一八六四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攻下了天京,李秀成带着年幼的天王,也就是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拼死突围。
然而,由于小天王的马在混乱中被射死了,李秀成便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他,之后,自己虽然又抢了一匹马,但速度太慢,与大部队走散了。后来,面对清军的搜捕,李秀成躲在了一个破庙里。但是,因为村民发现他随身携带的财物价值不菲,不像普通人,于是,便把他交给了清军。
所以,李秀成被抓与保护少主脱不了干系。
李秀成被捕后,曾国荃为了让他供认出幼天王的下落,动用了很多酷刑,比如:凌迟。他曾经下令让刽子手用刀把李秀成大腿上的肉割下来,但是,李秀成始终没有说任何有用之词。
一直到七月份,曾国藩亲自和李秀成秘密谈了很久,两天后,李秀成开始写所谓的自述书。后来,有人说,李秀成曾经在狱中向曾国藩投诚,希望能保全性命。也有人说,他的投降其实只是缓兵之计。其实,笔者觉得,按照李秀成被捕前的表现,他是很难投降清王朝的,投降招供应该是缓兵之计。
而且,在他的陈述书中,有很多假消息,对清军之后的搜捕工作造成了不少的麻烦。比如:根据李秀成的描述,幼天王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连马都不会骑。其实不然,当时的幼天王已经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了,骑射都不错。所以,后来清军看见幼天王的时候,都不敢确定这是不是太平天国的余孽。
此外,在李秀成的自述里,关于太平天国将领的描述,也有不少错误。因此,笔者猜想,李秀成的投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太平天国活着的那些人。
一九六二年,李秀成投降自述书被曾国藩的后人刊印出来。
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个所谓的自述书没有结尾,应该是被人裁掉了。所以,我们不妨猜想,当年李秀成是否与曾国藩有过什么约定?而曾国藩不能让这个秘密被他人知道,于是,毁掉了手稿的结尾部分。然而,不管如何,李秀成都难逃一死。最终,在一八六四年八月七日,李秀成被曾国藩处死。
临刑前,李秀成毫无戚容,谈笑自若,并写有十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
新老兄弟听我歌,我歌就义活不多。
心有十条亲天父,不容天堂容妖魔。
新老兄弟听我歌,天堂路通休错过。
太平天日有余光,莫把血肉供阎罗。
这“绝命词”倒是符合赵烈文所说“无韵而俚鄙可笑”的特点,但是,只有八句,难免让人生疑,而且,内容和句式完全不是《李自成自述》里面的风格,也让人无法相信,至于真假,还有待于考证。
当时,曾国藩没有按照清政府判的凌迟来行刑,而是直接给了他一个痛快。所以,有人认为,曾国藩觉得李秀成忠心耿耿的性格让人敬佩,出于对英雄的尊敬,他没有让李秀成死得太痛苦。
其实,无论真相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否认太平天国是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而李秀成在这场运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哪怕是最后身死,他也是心甘情愿。
此外,李秀成的一生,都比较关心平民疾苦,他甚至把“利人”看得比“名节”还要重。他曾讲过:“为民父母,当以全身利人为要,若仅沽名殉节,不顾祸遍苍生,亦岂志士仁人之所忍为。”而且,由于他平日能够“用命散财,肯救穷人”,所以,更是深“得军民之心”。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军事史》、《忠王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