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学家罗新考证,拓跋珪的名字并不是“珪“,他甚至根本没有用汉语取名字,南朝史书所记“涉珪、 什圭、 涉圭、 什翼圭”等才是其本名,都是对鲜卑语il-qan的不同音译。至于被史书记录为其名字的“珪”、“开”等,不过是对其鲜卑语本名后缀“qan”的音译、后世将其当做汉式名讳罢了。
可以说,历史上的拓跋珪之所以能够崛起,这离不开慕容氏的帮助。
北魏与后燕之间结为姻亲,关系一度十分紧密。然而,毕竟在乱世之中,这种临时性的战略结盟是不牢靠的。随着北魏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拓跋珪不再满足于成为后燕的附庸,想要翻身做主。两国之间的矛盾是以北魏拒绝向后燕继续提供战马而起的,盛怒的慕容氏立即扣押了北魏的大使。
看似紧密的政治联盟,就因为这样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土崩瓦解了。
公元三九四年,西燕被后燕所灭。至此,华北地区唯北魏能于后燕分庭抗礼。或许是整合西燕让慕容垂变得心态膨胀,后燕终于决定挑起战端,入侵北魏,一举平定华北平原。次年七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名精锐骑兵浩浩荡荡地杀入了北魏。在这场战争中,拓跋珪采取迂回战术成功瓦解了后燕骑兵。
后燕死伤惨重,一万多名骑兵在此役中战死,四五万名士兵沦为阶下囚。更让慕容垂难以承受的是,数千名军官成了俘虏,后燕的军事力量大打折扣。这场突袭战打完后,拓跋珪从俘虏的军官中挑选了一些有能力的,说服他们为北魏效命。至于剩下的俘虏,拓跋珪打算将他们放还祖国。
然而,这时谋士王建警告拓跋珪:“后燕虽经此大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虽然击败了后燕,但是,若让这些俘虏回到燕国,恐怕敌人的军事力量会大涨。臣以为,应该将这些俘虏全部杀死,这样能让后燕损失惨重,无法与我们抗衡。”
拓跋珪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命人挖了一个大坑,将这些俘虏全部坑杀。听说北魏处决了所有战俘,慕容垂愤怒不已,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太子慕容宝强忍悲痛,继承大统。公元三九六年,意识到时机成熟的拓跋珪登基称帝,跻身五代统治者的行列。
没过多久,拓跋珪便举全国之兵,以四十万大军强压后燕国境,一路无人能敌,打到了燕国腹地中山城。因为此时燕国内部发生内乱,所以,慕容宝一时间无法集结所有燕军。无奈之下,慕容宝只能带着一万多名亲兵逃出中山城,来到龙城落脚。由于事发突然,中山城一片混乱,甚至没有守军关闭城门。
望着洞开的城门,拓跋珪心动不已。原本他打算趁着夜色率兵直接入城,不过,谋士王建及时提醒道:“志在虏掠,乃言恐士卒盗府库物,请俟明旦。”王建称:若此时入城,手下的士兵定会在城中掳掠,府库中的宝贝将会被士卒瓜分。不如等到天光大亮再进城,届时即可取得所有敌城中的财富。
拓跋珪起了私心,所以,失去了打下城池的最佳时机。结果,等到第二天鸡鸣报晓时,守军已将城门关闭。拓跋珪懊恼不已,可是,城还是要攻占的。原本,拓跋珪觉得慕容宝已逃出了中山城,城内群龙无首,破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拓跋珪没想到城里剩下的老百姓和守军已拥立慕容详为城主。
有了主心骨后,中山城的军民同仇敌忾,以至于,北魏军久久不能攻下城池。正所谓“杀俘不祥”,拓跋珪原本想用攻心之术,让城内的军民开城投降,他站在城下对城内大喊道:“慕容宝已弃城而去,只要你们能开城投降,我会保住你们的性命。”谁知,城墙上的守军根本不吃这套。
他们对拓跋珪说道:“当年发生的事(坑杀俘虏)还历历在目,所以,我们害怕重蹈覆辙。”拓跋珪听到这番话以后,突然想起当年参合坡一战中王建出的馊主意,又联想到王建前几天让他错失攻城良机一事。想到这里,拓跋珪对王建的愤怒再也无法压制,干脆将他叫到身边,一口粘痰唾到王建的脸上。
意识到此前的失误后,拓跋珪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失。在攻城期间,拓跋珪俘虏了九百名突围的守军,这一次拓跋珪并没有杀掉俘虏,而是将他们全部释放。由于,城内的军民见到拓跋珪并不会杀害俘虏,进而放松了守备。又过了几个月,北魏军顺利地进入了中山城。
与此同时,城里的两万多名文官武将,均被拓跋珪“皆赦而不究”。
可以说,正是因为拓跋珪深切意识到杀害俘虏给他带来的恶果,所以,他才能及时亡羊补牢,重新收获民心,最终,使得北魏成为华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其实,历史上所谓的“杀俘不祥”,无非是两个效果:
一是对手觉得你“坏规矩”,也用同样惨烈的办法报复你;
二是对手觉得投降也没好处,以后和你死战到底。
即:所谓的“不祥”。
但是,反过来说,大多数古代国家的封建性很强,依靠少数精英武士阶层作战,没有快速重建军队的能力,军事骨干如果在大战后被屠杀干净,肯定是伤元气的。所以如果是大战俘虏了很多职业士兵,很难说杀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参考资料:
【《魏书·卷二·帝纪第二》、《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0uOanIBiuFnsJQVsOE6.html